“新闻事件”电影改编的叙事方式分析

2015-09-10 07:22朱婕妤王聪聪
新闻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时空艺术语言

朱婕妤 王聪聪

【摘要】电影从新闻事件中取材自电影创作伊始便层出不穷。近年来,许多造成社会热烈反响的新闻报道都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作品,这类影片大多取得不俗的票房业绩,有的还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本文就非图像新闻事件改编为电影的现象作研究,即以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被改编成的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电影在改编过程中的叙事特点。

【关键词】新闻事件电影叙事手法

一、文字新闻与电影的叙事方式

新闻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文字,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简明扼要、引人入胜。新闻写作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模式,新闻导语是整篇新闻中的重中之重。新闻导语一般用一句话简单明了的概括事件中心,导语的完美使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当然文字新闻为了增加可读性,也借鉴了文学和影视的写作方式,增加了小标题的使用,因为新闻的信息量有时很大,小标题的使用能使叙事变得简单与清晰。

电影艺术可以说是一门具有时间轴的艺术,好的开头意味着电影能使观众产生继续观看的欲望,但电影的开头与新闻不同,有很多种方式。如:《左右》的欲扬先抑;《日照重庆》的时空交错;《可可西里》的娓娓道来;《一步之遥》的惊天动地等,都是引人入胜的开头。但是,电影一般80-240分钟不等,不能有了凤头就没了猪肚与豹尾,所以每一部电影的展开都是独特的,有自述式、他述式;顺叙式、倒叙式;单线式、多线式;整体式、片段式……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必须做到画面、情节的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让观众看完整部影片。

本文就以《日照重庆》、《可可西里》、《一步之遥》这几部由新闻事件改编而来的电影做故事叙事方面的分析。

二、文字新闻叙事与电影叙事的差异

1、新闻事件的具体性与电影故事的抽象性

在同一事件的叙述上,新闻的特性决定了新闻事件有一说一,用最简洁具体的语言描述这一事件,将事件原原本本还原给读者。而电影讲究意境,镜头语言的运用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效果,不同观众看同一部电影会有着不一样的观影感受,这就是新闻的具体性与电影的抽象性。

比如电影《一步之遥》,导演仅选取了北洋时期的“阎瑞生案”中“花国总统大选”和“花国总统遇害”两个元素。在当时《申报》就以“枪毙阎瑞生”为题做了一篇新闻报道,讲述了在1920年6月15日的拂晓,晨光熹微时分,上海西区徐家汇镇的居民在镇西首的麦田里发现了一具脖颈上明显留有扼痕的青年女尸。经证实,是当时“华国总理”王莲英。随后,把阎瑞生的犯案动机以及经过都一一曝露在读者面前,读者读罢新闻,就好像自己是案发时的目击者,事情就这样原原本本的发生在自己的眼前,而不会有别的想法。但是经过改编后的电影《一步之遥》却给了观众广阔的想象空间。电影上映之后叫好声与叫骂声此起彼伏,有人说电影就是一部大烂片,无厘头的搞笑片,看不懂,不懂姜文想要表达什么。而有人却说这是一部好片,说是好片的理由有很多,有的说讽刺了现在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有的说讽刺了现在的政府统治,也有的说电影表达了导演想要拍好电影的决心,同时也警示其他导演别被利益蒙蔽了查看真相的双眼……可以看出,电影的上映使得每一个观影人都有自己的感受。

2、新闻语言的直白性与电影语言的隐喻性

新闻是信息载体,其语言要求必须直白。而电影是综合艺术,镜头语言的使用暗藏玄机,具有隐喻性。

在新闻报道的写作中,要求多用概括性的语言,新闻报道尽量用经过高度提炼、严密概括的语言,要言不烦地传递听众读者关注的消息。①在新闻报道中,受众不需要形象化的表达和任何修饰的词句,他们需要的永远是事实、信息。

与文字不同,电影画面中的符号暗示着许多尚待挖掘的意义。“用片言只语去暗示观众的能力是电影惊人的启示力的奥妙之一。”②直观地看电影中的画面,日历中的一个圆圈,它有浅层的意思,它是生活中的一个标记。但同时,它也是一种符号,表达了更深层的意义,电影的魅力或许就在此,一组简单画面的拼接,留给电影观众的是无尽的想象。

《可可西里》是一部纪录片样式的电影,整部电影几乎都是直白的表达,但即使是纪录片,也有隐喻的镜头语言,更何况是用镜头表达主旨的电影。在《可可西里》中,同样也有不少隐喻镜头,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巡山队员在荒原中孤独的坚守了三年,有了他的坚守,那一块都鲜有盗猎分子出现,巡山队一行人按照惯例为他送去生活用品及食物,离开的时候,他站在小帐篷前双手挥动着与队员们告别,帐篷上的五星红旗被风吹起,孤独与坚定,导演将离去的车队、镇守荒原的队员、帐篷与五星红旗全部收拢在一个画面里,为我们展现了那个镇守的队员在荒原中的渺小、孤独、坚强、希望,使观众在无形中被他的精神感动。这就是直白与隐喻的力量。

3、新闻传递信息与电影传递美学

新闻即信息,它属于实用文体范畴;电影是艺术,属于美学范畴。

评判一则新闻的语言,只能说它准不准确,话语精不精辟,言辞锐不锐利,但不能说它描述或表达的东西是美的。而电影世界,没有精确的表达,没有必须准确无误的概括,只有这则画面背后的美学意义。电影《日照重庆》是中国第七代导演王小帅根据一宗在云南省某超市里发生的绑架案所改编而成的。导演用电影镜头表达了父与子两代人在各方面的格格不入,让人对当今的子女教育以及成长阶段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反思。影片以父亲千里迢迢从日照去重庆寻找儿子被杀的真相为开头,但整个被杀事件并不是本片的重点。导演巧妙地利用了观众的心理,将社会阶层的各个层面通过父亲寻子的过程勾连起来。影片从不同角度通过多个人物日常简单的生活细节,串联起一个缺少父爱、想念父亲的普通青年的普通生活,且这一切平静也在青年被击毙的同时而静止。

4、新闻信息的及时性与电影时空的交错性

新闻,只能是当下发生的事实,它们都是这一秒的新闻,下一秒它们都成为了“历史”。因此新闻语言的另一特点是,它们永远都是现在时。电影语言则反之,它是超时空的艺术。电影的发明首次带给了观众临场感的过去和未来。即使是表述同一个事件,新闻报道的是当时发生的整个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而电影则能多时空穿插,营造独特的艺术效果。

电影《日照重庆》是根据发生在云南昆明的家乐福超市的劫杀案改编的,事件发生在上午,新闻消息在当天下午就报道了这个事件,前后不超过5小时。而电影则不同,电影艺术是时空艺术,导演在《日照重庆》中,运用了时空穿插的手法将父亲与儿子联系在一起。

主角父亲的时空是影片的第一时空。对于主角的行动来说,其他一切被插入的人物及时空都是对第一时空的注释。《日照重庆》在这种时空交错的手法中展现了一个父亲的忏悔和救赎。

多视角叙述以及由剪辑产生的时空重复,都使得对本片的解读就像把凡·森特搭建的城堡逐一拆开,方能看个通透。③电影中充满着复杂多变的人性,以及永远不变的人性,“父亲”在电影中只是一个称呼,儿子长什么样还需要别人来描述,有的时候他只是一种存在,这种已经再无机会诉说的感情变得令人震撼。因为主题的原因,本片没有更多的去介绍家庭生活,只是通过侧面去描写一个不成功男人的痛苦挣扎,在第一时空中,父亲的忏悔与救赎就这样被赤裸裸地曝露在观众眼前,也只有用时空交错的手法才能淋漓尽致的体现。

结语

电影从新闻事件中取材自电影诞生以来就屡见不鲜,毕竟“艺术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电影针对新闻事件的改变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叙述,更是在新闻事件的基础上加上导演、编剧等对人性、感情、世界等的思考,同时利用电影的艺术创作手法,增加新闻事件的可看性,使得观众在满足了猎奇心的同时能反观自己所处的世界以及自我反省,所以新闻事件被改编成电影有着良好的艺术前景。

在笔者看来,艺术不能仅仅是小众的文化,而是应该要走进大众的生活,通过现在的技术手段、人员的二次创作,将单调的新闻事件发展成多彩的电影,使得电影的内容质量越来越高,人们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①李元授:《新闻语言学》[M].新华出版社,2001:16

②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61

③http://wenku.baidu.com/view/2c27 881359eef8c75fbfb351.html

(作者:均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时空艺术语言
跨越时空的相遇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纸的艺术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我有我语言
爆笑街头艺术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