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注底层”到“致敬底层”

2015-09-10 07:22吴文兵崔璐
新闻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底层党报日报

吴文兵 崔璐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期《安徽日报》新闻图片中“底层影像”的梳理,指出该报对底层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已经从“关注底层”转向“致敬底层”。通过对近期底层人物作为“主角”的影像故事的分析,指出这一叙事方法的转向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本文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底层影像”可以更有效的“突围”。

【关键词】底层影像媒介形象媒体融合

一、作为关注对象的底层

摄影因为“复写”现场的直接性、受众解读的亲切性,越来越成为新闻叙事的媒介选择。在当代中国,新闻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在大众传媒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并且一直呈现着发展的态势。《安徽日报》作为安徽省主流媒体,在“读图时代”的审美需求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版面特色,新闻摄影在办报中的作用也日渐突出,独立的图片新闻和专题为报纸增光添彩。

吉特林(Gitlin)将框架概念引入到媒介研究中来,他认为:“媒介框架是选择(Selection)、强调(Emphasis)和表达(Presentation)的原则,媒介框架保证记者能快速、常规地处理大量的信息,对信息进行识别,纳入认知类别,然后进行包装,更有效地呈献给大众。”①《安徽日报》作为中共安徽省委机关报,在新闻宣传中,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在党报“媒介框架”下,《安徽日报》新闻图片展现出各类差异性群体形象,其中底层形象是其中特征明显的一类。根据社会学的观点,社会阶层是对分享着共同的社会经济状态和利益的社会群体的描述,本文所指的“底层”主要包括生活处于较贫困状态,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城市下岗、退休,生活不算宽裕的普通工人;没有经济来源的未成年人等贫困生活群体。本文中底层影像也主要指报道中有“底层”在场,报道主题为“底层”的一系列新闻摄影作品。

在党报新闻摄影“框架”作用下,《安徽日报》刊登的新闻摄影作品主要集中在工农业发展面貌、城市建设成就、民生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等内容上。农民工、环卫工、下岗工人等以自己的“在场”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底层人物却一度在党报摄影中“缺席”。城市化裹挟着“留不住乡愁”的美好乡村突飞猛进,整齐的新居后“遮蔽”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底层人物”的悲情呐喊。即使被提及,这些底层人物也被经典的“党报框架”刻画为“关注对象”——作为受助方而得到“象征性”的满足,对他们生存状态、精神世界、人性闪光点的深度展现几乎没有。

二、底层影像的突围

由于新闻媒介是作为公共领域的有机构成部分而存在,其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能备受瞩目。作为主流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服务对象的框选上不应该只关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应目光向下,该将更多的话语权下放到底层,对普通市民、弱势群体等占有社会绝对数量的人群进行关注和报道,“打捞”沉默的声音。“如果抑制‘弱势社群’及其公共事务的报道,并且‘低度再现’(under representation)这个群体及其公共事物,往往会导致对这些弱势社群的边缘化,使得在社会公众的认知当中,弱势群体被忽视,‘外在化’或完全消失”。②《安徽日报》作为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有必要将镜头对准“底层”群众,这样才能彰显主流新闻媒体的价值,也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

可喜的是,在近年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安徽省道德建设成就的报道中,越来越多的“百姓故事”通过新闻摄影这一媒介得以讲述、传播,“底层影像”在《安徽日报》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呈现。

2011年11月1日,《安徽日报》5版以“记者走江淮一线聚焦”这一栏目刊发了《30年义渡“女艄公”》,这是近年来首次以组图形式报道底层人物的事迹。

“10月26日,记者在新安江歙县的一个渡口——坑口看到,坑口乡金龙潭村‘女艄公’程丽仙正在为刚刚放学的学生摆渡。新安江把坑口乡金龙潭村分为南北两片,两岸居民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但从陆路要走30多公里,于是她的渡船就成了连接两岸的‘移动桥梁’。30多年来,程丽仙一直免费接送坑口乡的中小学生过河上课。”

对文字说明进行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叙述基本采用白描手法,缺少现场细节和人物个性。这体现出摄影记者在“试水”底层人物报道时的稚嫩技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8·19讲话”,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发表了重要讲话,“人民”、“群众”得到更高程度上的重视。同样,伴随着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的持续深入,记者深入基层抓“活鱼”,越来越多的“底层人物”因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登上党报。摄影因复写现实的直接性和解读的亲切性,成为讲述“百姓故事”的重要手段。在《安徽日报》开设的“寻找安徽好人”、“百姓故事”、“记者走江淮一线聚焦”、“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等栏目中,众多“底层人物”的影像呈现报端,他们成为故事报道的“主角”,“底层影像”开始突围。

2012年8月9日,《安徽日报》7版以“七位老人的皮影情”报道了霍邱县长集镇七位老艺人以“皮影流动舞台车”的形式行走在田间地头公益演出的事迹。2014年5月11日,《安徽日报》头版以“九旬慈母照顾盲女65年”报道了舒城县晓天镇桂仲英老人不离不弃照顾盲女杨成兰的事迹。2014年12月3日,《安徽日报》头版以“合肥一社区12位居民志愿捐献遗体”报道了合肥七里站街道廿埠社区一个地质队退休职工组成的遗体捐献“英雄”团队志愿捐献遗体的事迹。2014年12月18日,《安徽日报》5版头条以大篇幅刊载了“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的开栏之作《指路爷爷——爱心温暖一座城》,报道了原自行车厂退休工人柏运高老人每天在路上免费为市民指路的爱心之举,“点赞”社区好人。

在以上所举例子中,这些退休“邻居大爷”、普通村妇、地矿工人等底层群众因为朴实行动中展现出的友善、大义、奉献、敬业等品质而得到“叙述”。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党报叙事的“框架”,但毕竟在“高大上”的影像包围中另辟蹊径。这种“底层影像”在文化研究上的意义更不可低估。

三、致敬作为新闻主角的底层

在将新闻视为叙事和故事的文化研究传统中,谁是一则新闻故事的主角或新闻的主要行动者( news actor)往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将传媒视为公共舞台的话,“成为新闻主角就意味着将有机会在传媒舞台上表演和表达自身的经验、观点和感受,进而获得机会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和文化主体性”③。之前的“党报框架”,政府往往是“垄断性”的新闻主角,报纸主要在宣传和传达政府的政策并向公众提供解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底层影像”呈现报端,底层群众成为故事主角,意味着民间表达机会的获得。

以《指路爷爷——爱心温暖一座城》这一报道作文本分析。相比之前《三十年义渡“女艄公”》中白描手法,后期的“百姓故事”的讲述技巧更加醇熟。首先,故事细节更加丰富。指路爷爷柏运高在当天坐的什么车,帮到了什么人都有详细的描述。老人每次出门的“指路装备”包括指路牌、零钱、薄荷糖、地图、记有最新公交信息的小本子和3杯开水这些细节都被记录下来。其次,现场感更加突出,对话的使用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人情味更浓,柏老出门前,爱人都要嘱咐他注意安全;公交上老年乘客坐车出门去看望孙子,这些细节展现出了普通人的感情,拉近受众与报道人物的距离,使受众更容易被打动。

作为故事“主角”的底层,不再是被“仪式化”救助的对象,而成为致敬的榜样。他们可能默默无闻、毫不起眼,但他们在记者温情的叙述中,用朴素的行动树立起道德的标杆,积聚起“真善美”,传播着正能量。一个个感动人心的故事,一张张温润心灵的笑脸,传递着的不仅仅是“底层影像”,更关乎“尊严”、“平等”等底层利益诉求。

四、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底层影像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受版面限制而无法在报纸上完整呈现的影像在微博、微信上得到更好的传播,在强调平等的互联网上,“底层影像”获得更大的文化价值。

“媒体融合”是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④《安徽日报》在“媒体融合”中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打造互通互融的全媒体平台,包括报纸、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等,实现了一个内容,多个出口,以达到深度快捷方便互动的传播效果。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安徽日报》的摄影记者实践着一次图片采集,多种媒介发布的采编流程,图片除了见诸报纸版面,还可以在官方微博上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呈现。

2014年4月28日,《安徽日报》2版头条报道了合肥10岁女娃蔡心阳父亲去世,母亲出走,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的故事。由于版面限制,许多图片在报纸没有刊出,但在安徽日报法人微博上都得到呈现。同样,因为新媒体互动方便的优势,这个报道在微博上得到大量转发,从线上转移到线下,许多热心市民在编辑的带领下,来到蔡心阳家探望,并结成帮扶对子。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底层影像”能以更灵活的形式,更快的速度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因为线上、线下的互动,更易形成改善“底层”处境的直接力量。

结语

“底层影像”的生产,传递着党报摄影记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了浓烈的人文关怀和民主意识。“底层”在党报上从被关注对象转变为致敬的对象,是大众传媒精神的胜利。作为新时代的传媒从业者,应该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继续推进“底层影像”的传播。

参考文献

①托德·吉特林著,张锐译:《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华夏出版社,2007:13-14

②③李艳红,《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广州城市报纸(2000-2002)对“农民工”报道的量化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④徐东平,《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壮大主流舆论阵地》[N].《安徽日报》,2014-7-2

(作者单位:吴文兵,安徽日报摄影部;崔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底层党报日报
打了疫苗还感染,为何还要打疫苗
农民建筑工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写给厌学的你: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家长也读读!
两会党报传播力总榜出炉:浙江问鼎
采编探析
灵感日报
“底层文学”向何处去?
略论“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