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和文化的当代应用

2015-09-10 07:22程惠哲
人民论坛 2015年19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

程惠哲

【摘要】 和文化有着深厚的社会和文化土壤,中华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丰碑和高峰。作为一种天地大道的和,有现代化、合理化的内在流向、发展趋势,也有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丰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能量。中华和文化的时代化、国际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 和文化 当代应用 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化在和文化方面更丰厚、更鲜明、更突出,中华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丰碑和高峰

透过中华传统文化中纷繁多态、斑驳陆离的和文化,可以梳理出对“和”的共同认可和约定。第一,和是在遵守共同规则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平等对待。第二,和是友好共存、礼让共处、互助共荣的杂多统一、多端一统状态,而不是简单的一致。第三,和是相辅相成、共济共生,是相对相成、相克相生,而不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第四,和不是无原则的为和而和,不能以单方面的忍让、牺牲来求和,不能盲从附和、随声附和。总之,中华和文化中的和,不是尚同于一,而是多样丰富、协调一致,多元共生、多态共荣,是大处相同、小节各异的大同小异。

认识了和的特质,可以更好理解中华和文化的要义。第一,中华和文化强调平等的关系。《国语·郑语》讲,“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不同个体“以他平他”,相互之间公平对待、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第二,中华和文化看重协调的机理。古人在《礼记·礼运》等经典中指出,五味沟通谓之和,五音沟通谓之谐。各种味道的有机搭配、各种乐声的巧妙组合,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互补互通、相辅相成,和成美味、和成天籁之音。第三,中华和文化维护均衡的状态。各种力量势均力敌,形成一种战略均势;各方相互制衡、相互制约,通过均衡而达成动态的和平相处,形成守正居中的中和之美。此外,中华和文化还提倡友善的姿态、顺应变易化通的潮流。

跨越千年而历久弥新、浸润越久而仰之越高的中华和文化,特色鲜明。第一,坚韧性。中华和文化不断受到多样理念的冲击、多变社会现实的挑战,却经久不衰,可谓撕不裂、扯不断。第二,合理性。中华和文化崇尚顺应规律、天人合一,接受安分守己的互不打扰、互不干涉、互不限制。第三,规范性。中华和文化支持、维系制度化的稳定状态,又超脱一成不变、一潭死水的超稳定结构。第四,悖反性。中华和文化能够包容悖论形式、矛盾状态,不同元素对立对偶、相异相依、互斥互济。

不可否认,每种民族文化中都有“和”的文化特质,只不过中华文化在和文化方面更丰厚、更鲜明、更突出。中华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丰碑和高峰。

中华和文化是血缘之和、礼乐之和、纲常之和、法治之和、共赢之和

丰富、深厚的中华和文化,具有不同的层次。

一是血缘之和。在农耕社会的家庭内部,成年男性主要负责猎取食物,成年女性主要负责制作食物;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这是生理之和、性别之和、血缘之和。在原始社会,家庭、宗族、部落狩猎,只有讲究多人配合,才能收获更多猎物,这种亲密团结是劳动协作的需要,也是血缘之和的保障。血缘之和是自发的,是抱团取暖、协作生存的需要。血缘之和虽然是低层次的,但也是基本的。当今世界,仍然有不少办得不错的家族企业,就是血缘之和的体现。

二是礼乐之和。奴隶社会,特别是西周统治者制礼作乐,用礼乐制度来规范人、引导人、教化人,建立等级制度,把社会分工明确化、合理化,调整、缓和阶级关系,通过引导、鼓励社会成员正名别分、安分守己来保持社会平和运转。这种通过引导人们认可、遵守简便易行的制度、规则而实现的各种社会成员的和睦相处,是一种柔性之和、怀柔之和。随着礼崩乐坏,这种柔性之和逐渐失去了约束力,必须加入更多刚性因素,以便继续维系社会的平稳、和睦、发展。

三是纲常之和。封建社会,逐渐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价值体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除了这种家国一体、男尊女卑、敬老爱幼的根本纲纪,每个人还被要求奉行仁义礼智信的基本伦常。随着千百年的修正、积累、奉行,形成了遵守社会纲常的强大社会氛围、有力社会舆论、鲜明价值导向。如果有人违背了这些伦理纲常,即使没有受到国法的制裁,也会遭受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强烈的道德谴责。不用法纪的硬刀子,用人心的软刀子,“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就能制异类分子与死地。国法是大刀子,家法、族规是小刀子。家法、族规解决不了的,才用国法来干预,“民不告,官不究”,这是一种柔多刚少之和。在很多情况下,对违反天理道德、人伦纲常的人和事,对一般的社会问题,以家庭、家族、宗族的私法私刑的方式来解决、处理。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稳定,与这种家族自治、乡村自治、基层自治的存在和发挥作用密不可分。由基层、宗族自发制订、奉行的村规民约、乡规族约,遵守、实践的基本是纲常之和。

四是法治之和。在现代社会,注重建设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废除私法私刑,推行司法统一、强化官僚制度,约束基层自治、宗族自理。以法治观念、契约精神来要求社会成员以尊重他人自由为前提,实现、保护自身自由。同时,又注重伦理道德的作用,提倡以德治国,注重发挥社会风气、道德舆论的正确作用。这种通过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而产生的社会平和,是一种刚柔相济之和,依法治国为刚性,以德治国为柔性。

五是共赢之和。中国要和平崛起,坚定捍卫自身发展的权利和空间,坚决维护自身的利益与关切。同时,不走霸权、强权的发展道路,不通过战争、侵略、封锁、制裁、孤立等手段谋取利益、赢得发展;而是走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和平发展之路,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鼓励、支持别人的正常发展、健康发展。这是一种合作共赢之和。

中华和文化的层次,由小到大、由家到国、由古到今、由内到外。一方面,层次分明;另一方面,又可以同时并存。

中华和文化有利于内部和睦、对外亲和

中华和文化的时代化、国际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作用和价值。

一是有利于适应复杂多变的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交通的快捷、通讯的发达,使得千年万载不变的时间、空间变得相对大为压缩了,世界从地球天体变成了地球村落。在这一巨大的、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中,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均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变化引发大的不适应。主张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内心相适应、相协调、相一致的中华和文化,在这一大的时空变化、历史变局之中,有助于人们更快、更好适应这些变化和过程。旷世巨变而引发心理失衡、力量失衡的世界,需要中华和文化。

二是有利于克服唯利是图的不良心态。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以金钱为中心,奉行拜金主义,以金钱为衡量成败得失、是非利弊的标准,有权力、美色、学问、技能等资源的就会出卖权力、美色、学问、技能来换取金钱,而不去考虑正义、公平、尊严、国家利益、人类命运等因素。没有上述优势的,就会为了金钱坑蒙拐骗、敲诈勒索、讹人害人。一个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世界,是一个严重失和的世界,也是一个需要和文化、奉行和文化的世界。

三是有利于对外亲和。虽然已经采取了举办中国文化年、创建孔子学院等措施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但是,效果不如想象得那么好。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和印象,仍然是落后、愚昧、异类、邪恶。必须充分发挥中华和文化中亲和的因素和力量,施展亲和力,形成亲和力,使更多外国人客观、理性地认识、接受开放、发展、文明、友善的中国。

四是有利于内部和睦。社会转型、经济调整、利益分化,在不同族群、社团、组织、阶层之间出现不同利益诉求、引发大量利益冲突,形成社会分化和对立。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需要大力发掘、弘扬中华和文化中有利于人们和睦相处的文化因子,在共谋复兴的强国旗帜和共识下,维护社会的和睦、安宁、稳定。

五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传播。立足中华和文化,培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诚信、友善等要素,都能在中华和文化中找到渊源。充分认识并切实发挥中华和文化的作用,培育、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事半功倍。

六是有利于减少文化折扣,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文化认同度越高,文化折扣就越小,市场份额就越大、利润就越多;反之,文化认同度越低,文化折扣就越大,市场份额就越小、利润就越少。 “一带一路”战略覆盖的地区,历史上一直是民族众多、信仰各异的地区;当今时代,更是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文化问题尖锐复杂、纷争迭起的时期,有时甚至产生激烈的政治、军事冲突。在这样的地区、这样的背景、这样的时期,要顺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大力弘扬、传播中华和文化,增进理解、增加共识,减少分歧、减弱对抗。同时,使中华和文化中和睦的因素落地开花、有效分享,帮助相关国家、地区克服内部的民族、宗教、文化矛盾,营建和睦、稳定的内部环境。这样既能提高中国的亲和力、美誉度,又可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

家和万事兴,国和天下平。中华和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一定能够有力推进民族复兴宏图伟业的早日实现,一定能够更好推进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健康前行。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国语》,(春秋)左丘明著,李德山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责编/潘丽莉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延安精神对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邓小平绿色发展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