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的战略思维

2015-09-10 07:22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5年15期
关键词:战略区域经济

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尤其对中国这样幅员辽阔、情况复杂、发展不均衡的大国而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发展的大局,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区经济发展快速增长,区域差距扩大、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区域之间的利益磨擦和冲突加剧等问题也如影随形。区域发展不均衡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同时,由于前期发展过度重视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经济增长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此背景下,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无疑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条件下,区域结构调整比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由于意识到区域不均衡发展的困扰,国家从“八五”计划开始对不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统筹发展各地经济的思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东西互动协调发展战略。世纪之交,国家又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14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转型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并提出未来区域发展的战略:一是继续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各地区要找准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自身优势,确定工作着力点;二是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会把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通过实施差别化区域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快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不断拓宽增长空间,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目前,区域发展战略存在跨地区协调机制难以建立的问题。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缺乏有权威的协调组织机构,另一方面也缺乏“区域治理”的意识和方法创新。因此,可在跨行政区经济一体化这一原则导向下,通过政府、社团机构、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参与,采取区域规划、区域协作组织、行政区划调整、区域自治和立法等手段,处理多方面的地区冲突与摩擦,力求实现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协防共治、要素流动市场配置等治理目标。针对区域城市间普遍存在的行政分割和区域壁垒,要考虑制定一体化法律法规,明确提出一体化发展任务清单,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考核体系。要健全区域协调机构,重视发挥政府、协会与企业的不同作用,促进区域主体参与多元化。同时,生态文明应该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使国家和地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成为区域发展的新主体,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是区域协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内容,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刻研判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大国复兴的新使命,系统谋划了新时期我国发展空间布局的新战略。当前,正值“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局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全面调整升级的又一个关键时期。我们邀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人,组织本期“区域发展的战略思维”专题策划,围绕区域经济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战略创新等方面展开讨论,为区域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建言献策。今后,我们将围绕这一重大问题进行持续研究探讨,敬请读者和研究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猜你喜欢
战略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战略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