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初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015-09-10 07:22蒋丛星
考试周刊 2015年93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蒋丛星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观和学习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师生关系更和谐,教学方式更多样,教学目的更明确。作者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结合实践就阅读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综合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发展思维和张扬个性的过程。“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生灵光”,笔者拟抛砖引玉,就初中阅读教学进行分析。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国家教委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刘国正说:“语文阅读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又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是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殊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不重视阅读所产生的后果,即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制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初中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处于阅读黄金期的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和读好书的习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厚学生的阅读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即“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好习惯可以培养,坏习惯同样可以培养,而“习非成是”,也就是说长久按照错的实践,就会把非当做是。因此,培养阅读习惯,既要逐步养成好的习惯,又要纠正坏的习惯,切记不能坏习惯养成了才纠正。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着重做好以下工作,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做好阅读笔记。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要求每周上交一次阅读笔记,内容不限,可以是美词美句,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是读后感等。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中做记录,能集中注意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化为己用,否则阅读不少,读完便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比如有学生的读后感:“《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让我大开了眼界,也让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只要我们像鲁滨孙一样在困难难面前不低头,不放弃,不退缩,不畏艰险,有什么事情会完不成呢?现在的我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受过磨难,不能称之为坚强的人,只有像鲁滨孙那样历经风雨,饱受磨难,才能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勇敢,才能越活越精彩!”

2.明确阅读方向。初中生因为年龄小,不成熟,阅读带有随意性和消遣性,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要求学生读好书,读健康、科学、对现阶段自己有所裨益的书。如教育部推荐的名著及《青年文摘》、《箴言》、《格言》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都要求读,所以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让学生自能阅读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从阅读的本质看,自能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积极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所读内容,得到语言的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被教师的满堂讲、满堂问牵着鼻子走,不能体现教学主体地位,缺乏主观能动性,表现为对阅读不感兴趣,但自能阅读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阅读教学中,主导会演变成面面俱到的导,事实是教师应在需要引导时加以引导,在需要点拨时加以点拨,在学生困惑时解难答疑,这种既服务于教学主体又非常实用的指导才是主导的最好体现。另外,自能阅读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点和提示下通过阅读实践得以自省自悟,从而切实通过努力得出结论、学到方法和掌握技巧,并内化,在头脑中深深扎根,最终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但自能阅读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只是阅读教学达到的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懈探索。笔者认为自能阅读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学法指导。宋代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自能阅读强调自主学习,因此学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会学生操作有关知识和时间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相关技能技巧,使学生明晰如何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2.引导学生悟道。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及阅读文本的难度不同,因此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阅读总会存在不一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自己解决问题,尽量不提供答案,善于给出精妙的点拨,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顿悟的喜悦。

3.给学生空间。这里的空间包括阅读的时长和思考的时间,通常一节阅读课,给学生的空间应占一大半,应由学生自己支配。但是,给学生空间并不是就放任自流,教师应该总体把控,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避免学生打着阅读的幌子做其他事情。

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发挥引导的作用,而且要适时地组织学生探讨,更要积极参与探讨,不能忘既定的思路上靠,而是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探究,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创新,将文章内容和自己某方面的经验、思想感情等有机联系,通过延伸、想象和推测提炼出不同的点,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或是求异思维或是逆向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综合素质。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一如既往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文章情境中,更好地阅读悟道,成长得更迅速。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7.09.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