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小组讨论的调控策略

2015-09-10 07:22吴春艳
考试周刊 2015年93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

吴春艳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原本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已被打破,转为学生自主学,老师变成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那么在分组时就要体现同组异质,活而有序,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在合作学习中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就要求老师能够积极积极介入,全面关注学生的讨论,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经常采取角色轮换,给每个学生公平的发言机会,从而关注弱势群体。

关键词: 小组合作 调控原则 调控策略

一、小组调控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同组异质,活而有序

1.同组异质。班级中的学生无论是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还是心理都是不同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在学生分组时不能单纯采取兴趣分组、自主分组的方法,还要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考虑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做到扬长避短,使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达到结构的合理性。

2.角色轮换。小组活动效果如何发挥到极致?这需要每位学生将自己的角色发挥到极致,明确自己的分工和责任。小组中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责任是活动分工,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记录员、汇报员可以是动态的,角色可以是转变的,这样不仅使学生拥有活动热情,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体现公平参与的原则。

(二)共同发展的原则

1.参与度。英国文豪萧伯纳说得好:“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苹果,而一个思想和一个思想交换,得到是两个,甚至更多。”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使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中,只有学生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参与了学习、讨论、交流的全过程,学习才是有效的。这就要求在小组合作前,学生要明确活动的要求和目的,老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清晰、明了,使学生便于操作。活动时责任到人,各司其职,不能让一部分优等生主宰课堂,无形中替代应该由其他学生完成的工作。

2.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常与优等生探讨自主学习方法,明确奋斗目标;常与中等生交流经验,树立自信心,引发好胜心;常与学困生沟通学习方法,让他们知道老师一直是关注他们的。此外,还要给小组成员公平的发言机会,可以采取轮流汇报法,每人一题汇报法,在这种小小的压力下,树立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三)合作意识

1.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老师在听取小组合作时,经常会说“你回答得真好!”等评价语言,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经常走入误区:教师在小组合作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学生个体上,从而忽略小组整体的发展。因此,从老师层面上讲,在关注个体的同时还要关注小组整体的水平。

2.建立合理评价制度。课堂评价是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它不仅是某个环节的终结,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可以采用记分制,小组内比赛,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比赛。“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对于小组学习的调控需要老师灵活、机智地对待,才能使这种学习方式达到高效。

二、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

(一)积极介入——全面关注

教师应对小组讨论活动进行恰当的指导和调控,讨论前,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并明确其职责。在小组里设立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口头报告员、监督员等,承担不同的义务和责任,而且不同的角色必须经常轮换,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有效避免“搭便车”的现象,避免课堂讨论沦落为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与少数精英学生的“对话”,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定向发言——关注弱势群体

1.角色轮换。小组活动效果如何发挥到极致?这需要每位学生将自己的角色发挥到极致,明确分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小组中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责任是活动分工、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记录员、汇报员可以是动态的,角色可以是转换的,这样不仅使学生拥有活动的热情,提高合作学习兴趣,还可以体现公平参与的原则。

2.公平发言。现在的课堂中随时能够看到孩子们热情洋溢的发言,但也能看到一节课一次也没有举手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小组中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为了刺激优等生关注这些学生,主动帮助这些学生,我采取了小组积分制,每个学生都要站起来回答问题,回答对的才能加分。这种组中评比、组间评比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而原来弱势群体的一些回答经常让老师大吃一惊,忍不住为他们喝彩。

(三)因势利导——调控外部环境

1.三四围坐。根据调查,学讲课堂中小组活动时采取的大多是“围坐”,现在班级中大多是一人一桌的小桌型,这种桌子更适合三人组或四人组的围坐,在摆放时更方便,不会出现学生不面向黑板的现象,杜绝学生产生斜视、颈椎弯曲的危险,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2.操作材料位置的调控。在进行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习惯将操作材料放在书上、簿本上,或放在非常靠近自己的桌面完成操作活动,这导致在小组交流时拼成的图形已经不成型,还要再重新摆一摆。针对这种现象,强调学生在操作时就将材料放在桌子的中间完成,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

(四)旁征博引——关注学生的反馈

1.在适当的时候引入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性、科学性,没有含糊不清的词汇。这种语言是学生通过自学所不能掌握的。比如:学习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时,根据书中给的定义是没有办法理解“圆内、圆上、圆外”的含义的,需要老师在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时引出这些知识点。

2.用自己的话表达一致的意见。这里的小组活动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用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讲出来”、“教别人”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要求比较高,首先要能够综合全组学生的意见,其次语言的表达要使别人能够听懂,注重语言输出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兰本达.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
浅谈小组合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作文评改“五步曲”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