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诵读教学法让学生爱上语文

2015-09-10 07:22张慧
考试周刊 2015年95期
关键词:作用语文教学

张慧

摘 要: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能激发兴趣,提升学生情感,让学生自觉走进语文,爱上语文。教师恰当运用诵读法,不仅能引领学生学语文,还能引领学生爱上语文,走进文学的殿堂,不仅受用一时,更受益终生。

关键词: 诵读教学法 语文教学 作用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描写书塾寿老师在授课之余,自己诵读诗文的场面:“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读书读到这种境界,已经是一种享受了。陶醉其中,身与心与文融为一体。知识与情感同步提升。鲁迅先生的古文功底想必得益于寿老师的言传身教。

无独有偶,于漪老师在散文《往事依依》中忆及两位语文老师喜欢诵读。“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读。”“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正是这两位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了学生,唤起了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于漪老师从这两位语文老师处想必也是受益匪浅。

由此可见,诵读教学不仅能够传授学生知识,更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情感,让学生自觉走进语文,爱上语文。

有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歌赋,根本不可翻译,可是通过吟哦讽诵,凭借语言的节奏,声调与韵律,却很容易感悟和理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吟诵中体会送别时的惆怅与不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反复诵读不禁使人产生缠绵与失落之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高声吟唱,感受诗人的雄伟的气魄与凌云壮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开阔博大,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教师引领学生放声诵读,感受大江的气势,体会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诵读中感受“乱、穿、惊、拍、卷”等词语运用的精妙,进而走进古战场的险要形势,想象雄奇壮丽的景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的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步入情境: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周瑜的英姿与功业,在教师营造的朗诵氛围中,在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被深深映入学生的心中,爱国情、英雄气油然而生。一节语文课,既教授了一首古诗词,又传递了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充分展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

文学欣赏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吟哦讽诵作为一种有声的文学解读形式和方法,与无声的“涵咏”等相互补充,不失为积累、理解和欣赏诗歌、散文,尤其是写景状物和抒情文学作品的理想途径,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解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这一点,那么其中蕴含的古典美人文美就很难领略。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我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就是将重点落实在朗读美文这一环节。多媒体投影温馨提示,“吟哦讽诵”的方法:一放声读,二读正确,三读流畅,四读的抑扬顿挫,五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接着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情,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吟哦讽诵,体会感悟。学生分段朗读:读第一段体会赞美之情,读第二段体会雄壮之美,读第三四段体会悲喜之情,读第五段体会作者阔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朗读之后,老师随机插入提示,教学中将学生的个体朗读与集体朗读及教师的范读相结合。一轮朗读下来,学生已能流畅地朗读课文,不仅训练了文言语感,而且初步把握了美文的意境。接着便是第二轮朗读。教师随机点拨,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第二轮朗读重在体会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与迁客骚人的登楼之情。先是老师范读,尤其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要读出阔大的气象与壮美的感情。然后学生试读,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学生已然置身岳阳楼上与千年前的古人登楼高歌,把酒临风,亦悲亦喜,或惆怅或激昂。学生陶醉其中,神思飞扬,身心不再局限于课堂中。此时,再引领学生走进范仲淹的心灵世界,那比迁客骚人高出不知多少倍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怎不让人肃然起敬,击节叹服呢?至此,这篇美文意境美、人文美学生已了然于胸。在诵读时学生兴趣大增,情绪高涨,轻松积累了词句,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诵读古诗文,要有意识地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精神。

诗是感性的,诗是不可解读的,诵读法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古诗如此,现代诗亦复如是。哲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一首诗到了手,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读一遍,看它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如果音节很坚实、饱满,我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在朗诵的前提下再品读,进入诗歌的特定情境,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辅以联想、想象,将对诗歌的理解引向深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和意象美历来是被公认的:写得多么轻松、多么潇洒、多么完美,有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这种美非诵读是体会不到的。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亦是感情深沉、节奏明快之作。教学中尽可以通过朗诵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更形象地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深意,更深入地体会感受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舒婷的《致橡树》全诗有如长江黄河里的一段急流,汩汩滔滔,汹涌澎湃,浑然不可分割,真是酣畅淋漓,不朗读何以感受得到。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在散文教学中更可以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音乐美和情韵美带来的心灵冲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特别适合朗读的美文,文章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的怀念感激之情。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反复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讨论这里应怀着怎样的心情读?怎样才能读出作者的懊悔之意?体会父爱的深沉细腻和作者对父亲的怜惜与感恩。这样一步步修改完善朗读方法,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声音再现文中情境,感悟作者情感。再调动激情的朗读转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学生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法是可以广泛运用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用读代替繁琐的课堂分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引导学生大声地、忘情地读,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言、心通其情,对语言获得真切的感受,这种感受还会诱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随着朗读的不断深入,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受会更加敏感、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深层渗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全方位提高语文素养。教师恰当运用诵读法,不仅能引领学生学语文,还能引领学生爱上语文,走进文学的殿堂,不仅受用一时,更受益终生。

猜你喜欢
作用语文教学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