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2015-09-10 07:22杨青山
考试周刊 2015年86期
关键词:氛围模式合作学习

杨青山

摘 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合作学习 理念 氛围 模式

一、明确语文合作学习的理念

语文合作学习讲究的是和谐及共同发展,但合作教育并不排除学生个性的发展。恰恰相反,合作学习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的。然而,长期以来,“师道尊严”的观念不仅存在于教师心目中,而且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认为老师说的总是对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虽然“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道理我们都懂,也知道要那样做,虽然我们一直把学生尊称为教学的主体,一再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真正作了百分之几的“主”呢?学生眼里有老师,在老师的面前,他们敢作多少个“主”呢?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必须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有了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自由感,没有胆怯,也没有对老师的依赖,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真正实现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这种空间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新的师生观,注意平时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冲动”,理解学生的异想天开甚至是胡思乱想: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宽容学生的幼稚。

二、创造语文合作学习的氛围

1.分小组合作学习。它于上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4-6人,创设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实现学习的预期目标。分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建立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

2.分层次合作学习。它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每组同学完成适合自己水平的那一组后可向更高一层迈进,真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把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三、建立语文合作学习的模式

语文课堂学习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教师绝对权威而学生绝对服从的“填鸭式”“满堂灌”:第二种是教师在行动上似乎并不专制但思想上却分明是学生的主宰的“诱导式”,又称“启发式”;第三种是师生平等和谐,教师在保持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的教学相长式的“合作学习”。毫无疑问,今天我们提倡并需要的语文课堂学习,正是第三种。

课堂学习模式:第一步:教师创设情境,出示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步:学生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尝试解决问题。同时自学课本,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与辅导。必须从教学目的出发,紧扣大纲和教材。凡是有悖大纲或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问题,都不宜在课堂上过多讨论。例如,《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如果老师“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学生肯定会无所适从。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只提了几个问题: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认真阅读文章,想一想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细致深入地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这样就把本课的内容全覆盖。由这几个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向标,学生围绕着它自由发挥提出问题。老师一定要善于拟题。再者,提问要有逻辑性。提问要根据课文的体裁、文章的特点来安排,注意思维的逻辑性。第三步: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探讨最佳方案,教师巡视情况。第四步:以小组为单位抽样展示尝试结论。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展开讨论。例如,在教《山雨》一课时,学生围绕下山雨的情景展开讨论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先从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描述所看到的景象理解“雨前”景象,接着引入“雨中”景象,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听听山雨的声音,也可以欣赏雨中的颜色,集体品读,最后,小组讨论“雨后”景象。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山雨过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品读鸟的叫声为什么如此动听?作者是怎样描写雨后山林的幽静的?谁能用轻松愉快的朗读把小鸟的歌声引出来?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评价是非、好坏,放手让学生寻根究底,充分发挥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互助性和互动性,让他们在相互争论中,补充和校正,得出相对一致的看法,最终获得答案。当学生们经过讨论和补充后,依然不能获得全面准确的答案时,我就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加以点拨和引导。第五步:教师简要小结,肯定对的,指出不足,适当讲解,并进行相应的奖励及批评。根据小组成员在本次作文的表现,给每个人评定等级,并负责把集体讨论的内容、素材、初稿、修改意见、二稿等材料按顺序装订好,交由教师审阅或各小组交换评改。

总而言之,可以体现出课堂语文合作学习不是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生当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要贡献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因此,语文合作学习只能在一些具有实验性质的学校展开,而其具体的操作方式尚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着眼于将来、着眼于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教育思想,语文合作学习无疑前景广阔。

猜你喜欢
氛围模式合作学习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