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怎样扎实走好下一步

2015-09-10 07:22徐奇渊
人民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议程亚投行援助

徐奇渊

中国正在努力推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是一个新型的国际多边发展机构,与此同时金砖银行也在筹备之中。如何处理好这些机构与现有多边机构的关系,这是一个微妙的问题。为了使亚投行这样的新兴多边发展机构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国需要做足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课。

树立清晰的指导理念,新结构主义最适合作为中国建设国际多边发展机构的指导思想

亚投行对世界各国的吸引力有两个方面:一是“利”,即其中的投资机会和潜在的经济利益。但真正能够改变现有国际秩序的则是第二个方面,即“义”,这是一套在经济金融硬实力背后关于发展和援助的系统意识形态和哲学理念。

现有国际多边发展机构的政策理念、施政方针,一定程度上都是华盛顿共识在国际发展领域的延伸和外化。其中一些发展支持政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政府干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华盛顿共识,但是仍属于消极干预,干预的是医疗、食物等最终需求,并没有对生产能力本身进行干预,从而援助本身无法转变成内生的发展动力,援助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因此现有国际多边发展机构的理念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

而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我国关于国际发展议程的理念,已经难以继续服务于亚投行等新机制的建设。在参与国际发展议程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中国坚持平等互信的协商原则、议程内容的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议程的包容性原则。这些原则虽然具有其合理性,但是都较为抽象,无法形成具体的倡议、无法基于此提出鲜明的发展理念和实施规范。

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解和诠释,林毅夫教授提出了新结构主义理论。新结构主义对“华盛顿共识”,以及现行国际开发机构的理念提出了质疑,并给出了替代性的理论和政策框架。在这个分析框架当中,除了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禀赋之外,该理论还引入了一种新的禀赋——基础设置。具体来说包括:能源、交通和通信等硬性的基础设置,以及金融体系、教育及司法体系、价值体系等无形的基础设置。由于这些基础设置具有显著的网络性、外部性特征,如果缺乏政府的必要参与,基础设置将面临短缺,并严重影响其他要素禀赋发挥作用,从而使发展中经济体的产业升级面临障碍。

这一理论回归到了亚当·斯密的传统,并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做了进一步拓展,并且为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应起到的动态作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在目前较成体系的理论中,新结构主义最适合作为中国建设国际多边发展机构的指导思想。

亚投行应定位于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有效性

设立国际多边发展机构的初衷,是为受援国的发展提供帮助,但实际上,援助未必导致发展,甚至还会恶化发展状态。实际上,目前不仅仅面临着发展援助有效性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着严重的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在当前的发展议程中,援助和发展资金方面不仅面临着使用有效性问题,还面临着需求日益上升而供给愈加不足的矛盾。而中国在以上两个方面,正好有能力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所对应的国际责任也是匹配的。这也应当是亚投行等新型多边发展机构的核心定位。

在亚投行平台上,中国可以为援助和发展资金提供多种形式的、有效率的融资和资金使用模式。中国的发展经验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新的发展融资和资金使用模式,可以通过亚投行在更广阔的国际范围进行实践尝试。例如,在借款国家的大环境不利于吸引投资,从而援助有效性很可能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通過引进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的模式,使借款国在小范围内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于借款方而言,这种项目投资本身可望获得较高收益,因此可以保证资金来源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借款国而言,首先,经济特区发展将直接推动该国经济发展、就业增加;其次,在小范围内进行经济改革尝试,难度较低;再次,改革失败的风险可控,成功则在更大范围内生产示范效应。

明确亚投行在现阶段国际格局中的平衡与补充地位

从联合国角度来看,国际发展议程的推进是以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为中心,以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作为专门机构,再加上公民团队和私人机构参与形成的巨大网络。从参与者的广泛性、国际规则的权威性、提出议程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来看,联合国机构在发展议程中都起到了核心的、基础性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自1972年以来,中国也一直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成员;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银行等各个专门组织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因此,中国有能力、而且也应该在现行的联合国体系、多边发展机构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直接参与和推动联合国发展议程的实施。

而新设的多边发展机构,如亚投行,在目前阶段的参与主体,主要还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即使已有部分发达经济体加入,亚投行作为中国主导、南南合作平台的性质也没有发生改变。虽然国际上也已经存在其他地区性的多边发展机构,并且也属于南南合作性质,但是,包括亚投行在内,这些机构提供融资的能力、对国际发展议程的实际影响力都非常有限。而现有的主流多边发展机构,包括美国和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在内,都是南北合作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新设的多边发展机构,其南南合作的形式,对现有多边发展机构的国际格局起到了有益的平衡和补充作用。

理顺亚投行与现有多边发展机构的关系

首先,应积极发展亚投行与现有多边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现有多边发展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运营了几十年,具有广泛的国际网络、成熟的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并且拥有相对优质的项目资源。亚投行应在上述方面与现有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借鉴其管理经验、吸取其经营中的教训。

由于亚投行等新型多边机构尚处于筹备之中,缺乏援助项目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经验,因此可以通过与现有机构之间进行具体的项目合作,从而积累管理经验。另外,这种合作还可以弥补现有机构,如世界银行的信用规模不足;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将加强新设多边机构与现有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促进新设机构以国际秩序的完善者而非挑战者的角色融入到联合国的发展议程框架当中。

其次,新旧机构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要正确看待这种关系,需要对《巴黎宣言》有新的阐释和发展。2005年《巴黎宣言》的产生,为国际多边发展机构提供了一套行为规则。不过,由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借款国一般对应于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对应于出资方。因此2005年《巴黎宣言》是对南北合作框架下发展议程实施的一种主张。

然而如前所述,虽然有部分发达国家加入,但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主导的亚投行,实质上仍然是南南合作的形式。而南南合作的指导理念、援助条件和标准,都不可避免会与南北合作下的旧有理念产生冲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

【参考文献】

①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1期。

责编/徐艳红    刘瑞一   郑清源(见习)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议程亚投行援助
中国对外援助的那些第一次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阿塞拜疆向联合国提交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规划报告
关于亚投行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2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