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意境教学之我见

2015-09-10 07:22陈海岭
考试周刊 2015年46期
关键词:实施策略

陈海岭

摘 要: 古诗教学对提高学生感知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探索诗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为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努力。可采取的措施: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境。剖析诗眼,引导学生入境。找诗情与学生情感体验的契合点,使作品之境与学生之情交融。让学生通过阅读不同风格的诗感受不同美的样式,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用诗、写诗。

关键词: 意境教学 高中古诗 实施策略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提升诗歌教学艺术水平,有助于学生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审美意识等;对提高学生感知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对古诗教学及鉴赏谈谈看法。

一、描述诗歌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境

“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苏轼所说“味摩杰之诗,诗中有画”就是指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诗篇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说的便是情与境相因依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学生进入一首诗的境界,就领略了诗内涵,得到了审美享受。可是,很多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运用描述性语言把诗歌内容形象描绘下来是引导学生入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教《山居秋暝》一诗,可先让学生朗读,初步感受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熟练背诵,在此基础上谈谈各自的感受:秋天的黄昏雨过天晴,空气清新宜人,被雨洗涤过的山野更空旷悠远;最后一道晚霞刚黯淡下来,一轮素月高悬于深蓝天幕上,月光如银,从松树间静静地泻下来,留下参差斑驳的倩影;泉水叮咚作响,小溪忽明忽暗、如锦如缎,那边竹林深处传来清脆的笑声,是洗衣女子在嬉戏;池塘的荷叶在摇动,那是渔船满载而归……学生各自用语言描述出读诗的所见所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田园生活画面,便是入境了。

二、剖析诗眼,引导学生入境

有些诗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一个字道出一个世外桃源的新天地。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春风又绿江南岸”等。阅读这类诗时,我先让学生画名句圈诗眼,由诗眼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全诗。如第一句中一个“闹”字把春天百花争奇斗艳的灿烂景象,把红杏的千般姿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又仿佛在视觉感受的同时获得听觉上的享受,分明是花儿在合奏一曲“春之声”。我们的感觉从一枝红杏拓展到春天的生机、春天的万物,可以让学生把一两句诗改写成散文片断,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意氛围。

三、找诗情与学生情感体验的契合点,使作品之境与学生之情交融

宋之问的《渡汉江》抒写了一种复杂的似乎违背常理的真实情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被贬江南,远离家乡,将近半年没有收到家书,牵挂之情可想而知。如今有机会得以回家和亲人团聚,高兴还来不及,为什么作者反而更胆怯,甚至遇到来人都不敢探问音讯呢?这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家人到底怎样,若有不幸消息又怎能承担得起呢?这种担心愈是接近家乡愈浓重。这和学生大考之后,既盼望成绩早点下来,又怕成绩不理想而失望的矛盾心理是极其相近的。这样一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诗人的情感,诗歌是感情的果子,又是智慧的语言。我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最大特点就是抒情,“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我认为教授古典诗词时,能让学生感悟到诗歌的意境,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让学生通过阅读不同风格的诗感受不同美的样式

古诗词的美表现为:诗词艺术形式的美、诗词内容表现出的人性美和自然美。和谐的韵律、整齐的格式、适当的修辞等是诗词艺术形式独具的美;诗词抒发和表现出的情感具有人性美,崇高的爱国之情、无私的母爱、纯洁的爱情、深厚的友情等都显现出伟大的人格力量,极富有感染力。诗词描写自然景物体现出的自然美同样不能忽视,“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眉眼似的湖水。昔人说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句可以包括这两种美的胜景。中国人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这当然是就其大概说”(《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朱光潜)。指导学生把所读诗按美的性质分类,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吸收。

五、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用诗、写诗

说话或作文中引用诗句、画诗歌的意境画、自己试着写诗填词等,都能提高对诗词的理解程度。如学完李清照的《如梦令》,有同学填词:常记教室一幕,解题没有思路。抓耳又挠腮,心里依然糊涂。求助,求助,帮忙冲破迷雾。

这样的诗词虽然不够精工,但不失为一种创作。至于用诗说话、作文,更容易贯穿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可应时而联想:秋风起时,吟诵“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的哀愁就体会到了;或者是秋高气爽时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思绪随刘禹锡豪情一起飞扬;寒冬积雪,师生同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壮丽的雪景、乐观的情怀、奇妙的想象令人陶醉。把诗歌随意应用于师生交流中,更能显示诗歌魅力。老师常用诗词表达感情,学生就会受到感染,慢慢地越用越会用、想用。老师就成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诗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为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贾彦芳.高中古诗词教学探析.学周刊,2013(1).

[2]胡风珍.已经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中学时代,2012(8).

[3]周湘浙,张宝臣.课堂教学艺术新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7.

猜你喜欢
实施策略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
初中英语课堂中体验教学的模式和实施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探讨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系中的实施策略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