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和现状分析

2015-09-10 07:22陶晶晶
考试周刊 2015年46期
关键词:学习特点中职语文现状分析

陶晶晶

摘 要: 在中职学校中,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用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但中职语文教学的低效问题一直存在。为了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文章对中职生语文学习状态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学习特点 现状分析

在中职学校中,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用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同时它能发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但是,林林总总的原因,导致中职语文教学一片“泥泞”。借用美国教育家舍恩的话说,中职语文教学现状是一块“充满重要问题但并不严谨的探究的沼泽地”。

我们所必须面对的学情是:大部分中职学生是被中考分水岭淘汰到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差已是职业学校面临的不争事实。这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的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力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意志力薄弱。社会普遍误认为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只要学好专业技能,找到工作,就行了,语文学习可有可无。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一味悲观,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点,这些孩子正是记忆力强、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年纪,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学生学情,了解学生需要和诉求,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准确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做好学习结果评估,就一定能强化语文教学效果。就像于漪老师所说的:“教师要从习惯的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他们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碰上哪些障碍,怎样帮助解决,怎样才能使他们发挥积极性,让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怎样才能挖掘学习的潜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中职语文学习到底面临怎样的困境,课堂教学效果到底如何,笔者曾做过一次关于中职生语文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并有以下几点总结和思考:

1.兴趣信心与学习状态——“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调查显示大多数中职生对语文学科不反感,对学习语文都较有兴趣(96.2﹪)和信心(88.6﹪)。貌似很乐观的数据,却与学生不尽如人意的语文学习状态调查反差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课堂上学生精神游离,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不乐观)。乐观的数据不代表语文教学的情况良好,只能说明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对语文较有兴趣和信心,一方面是由于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学习语文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和对专业学习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经常和我谈起的“语文课能听懂”、“语文课比较简单”等肤浅的原因。但学生在学习重要性上,对于专业课的认可度却明显高于语文课,因为他们认为对于未来就业还是学好专业课最重要。这种偏重实用性的功利视角显然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几乎是把所有课下学习时间都奉献给了专业课,语文学习只剩下了少得可怜的课堂时间,最后造成的结果是:课堂上为了教学进度,语文老师无奈地选择“教师讲、学生听”程式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学生普遍认为语文课“易学易混”,“可学可不学,反正混个考试及格难度也不大”。“教”的无奈、“学”的无聊,使得语文课变成了“一潭死水”。

2.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贫瘠的土地,单一的耕作”

问卷数据同时显示出了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最薄弱区域是文言文阅读(59﹪)和写作(15﹪),学生本就畏惧,再加上中职语文教学还在延续传统“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贫瘠的土地,单一的耕作”,当然收效不可能会好。

以问题最严重的文言文教学为例,文言文确实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却也是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古代语言的精妙,还能积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但是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误认为文言文学习就是学习文言字词和语法(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受到课时限制更是如此),导致他们觉得文言文教学枯燥,这样的局面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1)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之前,没有确立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一味要求学生理解文章词句含义,忽视对于文章思想的挖掘、精神的体悟和妙处的传承。

笔者曾听闻一位中职语文教师谈及《鸿门宴》的教学时,说这一课的教学时数整整安排了10节课,上了大半个月时间,原因是“篇幅太长,逐字逐句讲解需要时间,学生基础差又理解得慢,上这一课真是累死了”。闻后,我心中不禁感慨:恐怕学生更累吧。教师本身都没有从文章中体会到快乐,如何要求学生学得好?关于这一课的教学,我的做法是:①学生课前预习时,《鸿门宴》译文复印人手一份,要求预习时对照译文整片通读;②课堂上涉及每段内容,请一位同学不看译文(可以看原文)复述主要内容,不拘于逐句翻译;③教师指出每段重点字词和语句、文言用法,学生课下归纳掌握(作业)。这样的做法不仅课堂上教师省力、占时短,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自学、主动理解记忆、语言表达、总结归纳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课文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语言的精妙上,学生学得轻松而有趣,教师教得全面而省力,高效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2)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而笼统,不敢取舍,没有精讲一处而舍其他的勇气。

中职语文课时安排相当有限,每学期一个文言文单元一般有5篇课文,平均分配在每个单元上的课时只有12课时。笔者所执教的学校有一年的语文教学计划是每篇课文都要上,这显然是不符合学情不合理的。笔者立刻向教研组提出异议,这样“囫囵吞枣”的教学安排对学生是有百害无一利的:以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可能在12课时完成5篇文言文的学习的(《诗经》二首、《劝学》、《论语》十则、《离骚》节选、《孟子》两章),这样“蜻蜓点水”的学习,只能使愿意学习的同学没有学好,不愿学习的同学觉得这么快上完了,内容肯定不重要,更加不会用心学。这样的情况,想让学生学到东西从何谈起呢,教学有效性变成了空洞的口号。不如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次精选或整合:重点篇目一定要精讲,一般篇目可以选取重要段落学习,次要篇目不如放弃。课堂教学内容选取的标准是:必须适应学生生活和专业的需求,能有交互的场景,学生能为自己提供信息资源以支持学习的情境,使理论和实践做到很好结合。

(3)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热情。

激发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热爱语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以教人者教己”,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有一次面对中职一年级新生教授《荀子·劝学》一课,导入之后,我就发现了学生兴味索然的表情,我没有像惯用的程序那样带领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然后范读课文或者放朗诵录音;而是把书本一合走下讲台,说道:“同学们,今天在学习这篇《劝学》之前,我先给大家背诵一下,大家听听吧!”我对着全班同学将这篇《劝学》流畅熟练、铿锵有力、感情充沛地背诵了出来,声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学生热烈的掌声,教室里刚才一片畏惧文言文的阴霾气息一扫而光。大家都被这篇古文生动的语言、繁复的排比和比喻吸引,更为老师充满感染力而熟稔的背诵所折服。我这样做的两个目的,即使学生受课文感染而引起学习兴趣和自我要求背诵这篇古文就都达到了。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变得积极而主动,效果自然很好。这节课下课后,有几位同学当即向我表决心:我要把这篇课文背得像老师一样好。我深感欣慰,因为要知道,出于对中职生降低难度的考虑,课后只是要求他们背诵最后一段,学习兴趣的提高保证了教学有效性。

中职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困境是“没有摸索出一套真正有效的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没有找到适合中职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只好沿用中学的教育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的重知识的灌输、轻能力的培养、重教法的研究、轻学法的探讨、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教学理念,是不适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因为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知识,而是要他们学会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中职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方方面面,整个教学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改进:教学理念的滞后、学生学情的复杂、教师教学热情的低迷,都导致了中职语文教学低效化现象严重。有效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层面,更要付诸行动,我们要将有效教学的理论渗透于中职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使中职语文教学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陶行知教育言论集[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3][美]舍恩.郝彩虹,等译.培养反映的实践者:专业领域中关于教与学的一项全新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

[4]覃利娟.浅议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1(8).

猜你喜欢
学习特点中职语文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对数学的影响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