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09-10 07:22陈金梅
考试周刊 2015年46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培养方法创新能力

陈金梅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当今社会经济竞争的核心;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发求知欲望;二是求异思维;三是引导质疑解难;四是重视合作学习;五是重视实践活动。

关键词: 教育工作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当今社会经济竞争的核心;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应试教育”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重教不重导,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的确太多。一个词语、一句话,教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讲,总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记不牢,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机会几乎没有。因此,为了使课堂成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主阵地,深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战场,教师要切实转变育人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激发求知欲望

求知欲望是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假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因。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教师应当经常创设能引起观察和知识探求动机的新颖奇异的情境;应当善于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应当引导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和找到答案。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特定的客观情境中获得丰富而强烈的感受、体验乃至情感,激发他们思考与探究的欲望和激情,发展他们创新能力。

比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一组实验:飘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盆的吃水线在什么位置,然后往盆里装入几块石头,盆的吃水线又在什么位置,想想为什么吃水线位置会不同。学生好奇地看着,热烈地议论着,通过实验展示这一变化情境,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起了学生喜欢学习的情感,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学生在观察中发挥了创造性思维,理解了水的浮力,明白了曹冲称象的原理。很多同学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其他有关浮力的例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善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求异思维,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

1.鼓励同中求异

教学时,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突破人们的同一观点,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不苟同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使思维具有标新立异的特点。例如教学《狼和小羊》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小羊该怎么对付狼?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议论开来,想出各种方法。理解寓意时,不给学生定条条框框,约束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展开设想,从不同角度考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小羊太软弱了,大家不应该像它那样;有的学生说小羊是弱者,我们应该同情弱者,批评霸道;有的学生说小羊不够机灵,不能及时逃脱坏人的魔掌。

2.重视异中求佳

我们不但要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发挥独有才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异中取得最好答案。如掌握“器”字的字形,第一个学生说:上面两个口,中间是“犬”字,下边是两个口;第二个说:“哭”字下边两个“口”;第三个说:一只狗真少有,上下长了四个口。前两种是部件分析法识字,第三种是猜字谜法识字。显然,第三种识字法更形象,有明显的创新性,应肯定。

3.提倡假设求异

对小学生来讲,要想超越书本是不现实的。那么,是否可以提出假设,改变原来的一种或一些条件,再让学生求异呢?比如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提出如果周围有许多大人,什么办法最好?如果小朋友掉进的是小缸,如果掉进的是大水池……这样设想条件不但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聪明之处,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还提高了学生根据实际想出解决问题办法的素质,真是一举多得。

三、引导质疑解难

质疑是创造之母,只有当一个人善于发现问题时,他才能主动解决问题。教师应始终以“质疑—探疑—解疑”的思维训练为主线,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教学时可以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思维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

四、重视合作学习

各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讨论。对好的见解要及时表扬肯定,重点难点,适时点拔,拓展思维,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使讨论交流更扎实、更有质量。重要的问题,教师尽量引导学生有所争议,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有两个小组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不明白,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这个问题是课文的一个难点,我让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谈碰壁”,想想当时的社会背景,读读课文,小组再议一议。学生又投入读书、议论,接着汇报:“拉车的人在当时社会地位很低贱,有钱的人看不起他们,把他们当牛作马,鲁迅先生对此非常生气,非常愤慨。”“鲁迅先生从拉车的想到全中国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我从‘他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这句话中看出鲁迅先生此时的心情很沉重。因为大人一般是抚摸小孩的头,而后文却‘按’着我的头。”……教师的主导发挥了作用,促进了学生自主读书。

五、重视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到发展。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并将创新付诸实践。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我问学生:“几十年后,人民为他立了碑、塑了像,这雕像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家想象一下。”并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准确、生动地创造出了各种形象,这既检验了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又使董存瑞的形象得以升华并屹立于学生的心中。所以,教师应当重视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进课堂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议议;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说说、编编、演演。学生在画、说、背、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校园成为创新的校园,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这样国家一定会更强大。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0(1).

[2]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教程.航空工业出版社.

[3]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重庆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培养方法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于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