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所见

2015-09-10 07:22林梅玲
考试周刊 2015年46期
关键词:以读为本培养习惯学习氛围

林梅玲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作者就在阅读教学中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学习氛围 激发兴趣 以读为本 质疑解疑 培养习惯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例如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我这样总结:“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学生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学生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获得精神的愉悦。

二、借助媒体激发兴趣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开辟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阅读实践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教学《观潮》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潮来时的壮观美景,同时配上潮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海潮。学生被眼前壮观的景象、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顿时进入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教师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地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获取知识。

三、细读品味,以读为本

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语文课堂功效。课堂上,教师如何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例如在教学《平分生命》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深入体会他的内心活动;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边思边写,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下读书的感受。如学习男孩给妹妹输血前的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着“当医生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时”这个问题读书,在文中标出有关词句,细细品读,写出体会。学生在品味词句中感悟男孩当时的矛盾心理,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表达的,让学生感知作者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学习表达方法。

四、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实际上,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在训练中要多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在导入新课后,我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田忌和谁赛马?”“田忌是怎样赛马的?”“赛马的结果怎样?”这样从课题入手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融会贯通,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埋下伏笔。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是指小学生在课外能主动地、有选择地行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实现阅读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读书并有所收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一是学生对时代背景不熟悉;二是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而且能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好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养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做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阅读。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让学生分小组阅读《格林童话》,并在一周后的班队课上组织了安徒生童话故事演讲比赛。学生兴趣高涨,在开展的“故事大王”等竞赛活动时,教室里书香弥漫,书声琅琅。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信息量不断増加,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师只有两者一起抓,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立足教材,立足学生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才有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以读为本培养习惯学习氛围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指导一年级学生写好字的策略与方法
以读为本 关注生成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论新课改下如何高效开展化学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