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世界中“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探索与利用

2015-09-10 17:17王薇
考试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民族性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王薇

摘 要: 语文是一门最富于民族性的学科,两千多年前的文学作品就已流露出浓厚的爱国思想。初中语文世界中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并利用。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语文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的可行性;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爱国主义 民族性 情感教育

语文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而且承载着育人的任务。语文是最富于民族性,最能激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学科。置身于语文世界中,我们可以挖掘和探索到众多富有爱国精神的资源。把爱国主义通过语文教学引入课堂,让刚刚步入中学的学生不自觉地受感动、被感染,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语文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就学生而言,初中阶段正是他们生理和心理发育迅速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可塑性很强,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个良好时机,循循善诱,给予恰当引导。《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课程标准》做出这样的要求是基于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教育资源。然而长期以来,在升学教育模式的束缚下,语文教师往往忽视了文学作品中那些能振奋人心的情感。以文言文的教学为例,语文老师往往采用的是注重字词和语法的串讲。学生课堂上忙于写密密麻麻的注释和翻译,课后则花大力气背诵知识点应对考试。一篇篇或活泼生动,或情感深沉的文章,被抽去了灵魂。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的可行性

就语文课本而言,传播爱国主义的篇章不计其数。自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开始,忠君爱国就成了文学作品亘古不变的主题。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课文,有许多展示爱国主义情怀。有的体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如郦道元《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写了三峡的雄奇壮美。再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描绘了岳阳湖气势恢宏、水波壮阔及春风和畅的良辰美景。课本中那些描写山水景色的传世佳作以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有的表达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对黎民苍生的同情,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有的直接抒发报效祖国的满清热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的策略

(一)利用背景材料

作品背景介绍很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例如讲授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就应该很好地结合这首词创作和发表的历史背景。《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亲自视察地形,眺望祖国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公开发表于1945年8月,当时日本刚投降,抗日战争已结束,人民渴望和平,而蒋介石却阴谋发动内战。毛泽东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在重庆遇到了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主席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与他,第二天便发表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学生在老师熟练而生动的介绍中了解了这首词产生的历史条件,无形中又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在分析这首词艺术特色时,可以结合小学课本上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这样前后一对照,不仅使学生对毛主席诗词的风格有了系统认识,为以后学习毛主席作品积累了感性认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从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如此多的困难和磨难才终于建立了一个新中国。这样一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学习了诗词内容,而且了解了历史,了解了伟人,爱国情操在不自觉中得到了陶冶。同时可以使课堂生动起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再感到语文课是枯燥、乏味的。

(二)分析人物形象

《邓稼先》是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课文,杨振宁作为邓稼先的同学和挚友,他用饱含感情的文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为科学、为国家而鞠躬尽瘁的科学家形象。邓稼先的生平和经历是爱国主义最好的注脚,因此教师在讲授此课文时,爱国主义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

(三)创设情境

那种没有着力带领学生入情入景、光靠说教的语文课,势必会失去语文课的魅力。例如在讲授《过零丁洋》的过程中,应把学生带入文天祥那种国破家亡的境地,才能理解他那种深沉的感慨和感人肺腑的话语。这样学生才能为文天祥那种崇高的民族气节所震撼。

(四)引申讨论

《最后一课》也是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作者都德把最后一堂法语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任何细节都蒙上了一层庄严而又令人心碎的色彩。教师在完成讲授之后,可以引申讨论,例如:“请同学们谈谈你对自己的母语有怎样的认识?”这样的讨论有益于激发学生对汉语的热爱。

总之,语文世界中蕴藏着丰富的自我教育的矿藏,恰到好处地发挥这些教育资源的作用,需要合情合理地开发利用它们。语文教育与爱国主义的结合能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

猜你喜欢
民族性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