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品德与社会》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衔接

2015-09-10 17:17霍鹏
考试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霍鹏

摘 要: 从中小学衔接工作的实际需要说,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让学生实现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挫折适应是《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教学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中小衔接 教学方法

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刚踏入中学大门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学习内容,往往会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以至于影响学业,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将会影响学生顺利、健康成长。做好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工作,可以根据中小学衔接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内容,有意识地强化使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服务于衔接工作的需要,体现常识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教材的使用上,可根据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需要,调整教学顺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思想品德》基础性与适应性的特点,从而有效解决中小学衔接中的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和挫折适应等问题。

一、思品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必须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特别是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往往对老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课内,要联系不同学生的知识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要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思品活动,通过视频演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时事报导、思品小论文等,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延伸教育空间,提升《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学校领导或职能部门在部署中小学衔接工作的时候,要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思想品德》的学科优势促进学校中小学衔接工作的开展。《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结合学校中小学衔接工作,提升《思想品德》在这项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1.重视向常规教育工作的延伸。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更需要落实于学生的常规教育之中,《思想品德》发挥在其中的作用,重视学生的常规教育,借助各种常规工作,如打扫环境卫生、种树和布置墙报等,培养合作精神和爱劳动的品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向班级相关主题教育延伸。对于中小学衔接工作而言,《思想品德》要配合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增强主题班会课的教育性和针对性。

3.向家校合作教育延伸。要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配合班主任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家访或者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初中学习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如:为纠正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课中与家长配合,让学生完成“不良学习习惯纠正卡”的各项内容,共同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

三、常规教育工作的衔接。

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落实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更需要落实于学生的常规教育之中。《思想品德》要发挥在其中的作用,应该重视学生的常规教育,借助各种常规工作,如仪容仪表检查、打扫环境卫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劳动的品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认识新同学,建设班集体工作,教师可在教学《融入新集体》一课中的“建设集体从我做起”时,要求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四、班级相关主题教育衔接。

很多人认为班级的主题班会是班主任的事,是班主任班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中小学衔接工作而言,《思想品德》要发挥在其中的作用,也需要配合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增强主题班会课的教育性和针对性。例如:《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的第一课“我上中学了”中的“中学生活新变化”的教学,可以改变往常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置于主题班会中以竞赛形式进行;也可以在班会课中以“自我完善设计”为主题举行演讲比赛,既教育学生,解决中小学衔接工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又落实《悦纳自我》一课的教学要求和任务。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优化《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教学“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思想品德》开展针对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问题,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延伸至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自己的认识,实现对相关问题认识的升华和内化。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设置情景等手段让学生参与探究中小学衔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往往不是在课堂上能够解决得了的,需要老师把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往研究性学习延伸。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组成相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机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促进中小学衔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优化《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用在《思想品德》中学到的知识对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更重要的是不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上,而是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针对问题对学校、老师、同学和自己提出要求,涵养自己的人文关怀,实现《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羚.“案例教学”与政治课教学融合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04(5):37-39.

[2]阮学松.从理论走向实践——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探索[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8(6):47-49.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