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务输出问题研究

2015-09-10 17:50马国瑞樊丽静
考试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相应对策劳务输出对外贸易

马国瑞 樊丽静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广泛流通成为必然。中国是一个劳动力相对富余的国家,对外劳务输出是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支持国内经济建设的一个很好途径和手段,也有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务输出的现状,以及目前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劳务人员出国前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工程承包带动劳务输出,增加劳务输出渠道,提高信息准确性,加大信息量,优化社会服务,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健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和完善劳务输出的法制与管理等对策。

关键词: 劳动力 劳务输出 对外贸易 相应对策

一、中国劳务输出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劳务输出人员倍增,劳务合作领域不断扩宽。

近年来,中国劳务输出从各方面来看都有明显突破,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维护国家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简化了外出务工人员相关证件的办理程序。中国外出人数大大增多,据《中文导报》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最新《外国人雇佣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0月末,在日外国籍劳动者人数达到717,504人,创2007年始统计以来最高纪录。其中,中国籍劳动者最多,达到303,886人,占到在日外国劳动者总数的42.4%[1]。随着中国对外交易、对外贸易的增多,我国劳务输出呈扩大趋势。出口贸易是对外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其中劳务输出在出口中所占比例位居第二。“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16%,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速度。在外劳务人员由2009年底的168.9万人上升到2012年的320万人,新签合同130.3亿美元。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行业领域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业和餐饮服务业。其中,建筑、纺织、渔业类劳务人员仍占外派劳务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也有一些设计咨询管理、科教文体卫、计算机技术服务等高级技术领域的劳务人员。中国已成为国际建筑、纺织劳务和海员的重要来源地,行业领域不断拓宽。其中非法外出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合法外出务工者多从事技术产业和承包等行业,成就颇大。由此可见,我国劳务输出在近年来得到了巨大的突破[2]-[4]。

(二)享有国际劳务经营权的企业增多,企业经济实力增强带动劳动力输出。

1979年初,我国只有4家企业享有国际劳务输出经营权,现在已经发展到600多家。2010年,在世界225家最大工程包公司的排行榜中,我国中建、港湾和中治等25家公司榜上有名。劳务输出是我国新发展起来的对外服务项目,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中占有很大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认真遵循“守约、保质、薄利、重义”的方针,经过20年的创业,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5]。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

二、中国劳务输出遇到的问题

(一)外出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素质低下,多呈“苦力型”。

培训不到位,劳务输出人员文化素质低,缺乏竞争力。当前,我国外出务工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素质低,以中学文化程度居多,与国际劳务市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具体表现在外语能力差,存在语言障碍,劳务人员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低,劳务人员技术构成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外出务工人员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针对岗位的相应培训几乎没有,择业时多以劳动密集型和体力劳动为主,普遍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稳定性差,难以融入当地正式稳定的就业岗位序列[6][7]。

(二)中国劳务出口渠道单一,且以非官方输出方式为主。

国外各劳务输出大国的普遍做法是输出劳务的渠道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通过政府间的协议输出劳务,或是通过企业间的国际合作输出劳务,或是通过个人关系到海外就业等。输出劳务的方法也很多,如工程承包带动劳务输出等。同国外劳务输出相比,我国劳务输出的渠道狭窄,经营方式单一,所以中国劳动力虽然富余,但企业人员外出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民间劳务输出大多都以违法形势为主,偷渡人员的人数更是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8]。这种劳务输出的办法,既不合法又不安全。我国对外劳务输出途径过于单一,过于单调,中国富余的劳动力找不到一条合适的途径外出务工。

(三)劳务输出市场信息不畅,呈“盲流型”。

国际劳务输出涉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要求准确可靠的供求渠道和信息。但目前我国大多依靠临时性的人力招募活动,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更谈不上主动、有意识地收集信息和开拓市场。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造成农民工外出务工信息来源通过熟人、亲人处得来,信赖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同时造成资源浪费。信息十分不畅通,信息不能够综合利用,如果能把不同单位或驻外机构、劳务公司等机构得到一些信息,加以综合利用,就会大大提高效益,但目前尚无人整理[9]。

(四)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由于我国外出务工的有许多是农民出身,大多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田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许多农户少了“顶梁柱”,体力活无人能干,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社会治安等工作的开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五)维权意识淡薄,政府监管不足。

中国在外务工人员法律意识十分淡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近年来,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有的通过虚假承诺高额收费,有的外派劳务企业违规层层转包,极大损害了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国大量海外务工者的劳动权益、社会权利及人身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令人担忧。专家认为,中国已逐渐成为涉外劳务大国,在境外劳动者和劳动法律保护问题日益突出[10]。

(六)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影响日益增加。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外派劳务带来不小的冲击,对日本、新加坡、中东、非洲等主要劳务市场的外派人数都明显下降。专家分析认为,国际工程劳务市场合作不同于商品贸易,履约周期相对较长。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冲击,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中国境外劳务纠纷事件较往年有所增加,在中国劳务外派输入地的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新加坡、蒙古均有发生。商务部警告近期不要到一些劳务输入国务工[11][12]。经合组织(OECD)9月16日发布2009年就业展望报告,对金融和经济危机对于劳动市场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报告显示,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的失业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七月份经合组织成员失业率高达8.5%,2010年可能继续增长至10%,报道称尽管近年来经济危机形势趋缓,但企业裁员的势头并未停止,更不要说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移民和临时工作者成为经济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并由此可能沦落到贫困阶层。显然,经合组织国家的失业率已经严重影响国际劳务合作,劳务输出国的劳务输出面临严峻的考验。国际金融危机时的劳务输入国的就业岗位纷纷缩减,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维护国内稳定,劳务输入国裁剪国际劳工就业岗位,美国、日本、欧元区无不如此。在国际大环境不乐观的前景下,促进劳务输出,我国需要在国与国的层面上,签订互惠互利的劳务协议,借鉴其他国家劳务输出经验,推进劳务输出,有针对性地培训劳务人员,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由政府出面成立专门机构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政府是主体,劳务输出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干作用,政府要成立专门的、统一的管理机构,制定有关对外劳务合作的法律法规。由企业走出去,带动劳务输出。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对外投资的门槛大大降低[12]。

三、中国劳务输出的对策

鉴于以上分析,对我国的劳务输出,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劳务人员出国前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向高端发展,扩大高收入行业,开拓高收入地区劳务,提高外出务工者的个人能力。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服务业产值相当于其GDP的70%以上,金融、计算机、法律服务、会计、审计服务、广告、管理咨询、包装、会议、翻译等行业则是服务行业的主体。世界各国对这些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均在日益增多,人才缺口日益显现,这是以后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方向。所有劳务输出人员,如果自身没有技术,则最好先进行一个技术培训课程,让这些人带着技术走出国门。只有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走出国门,在劳务输出中处于较高的地位。随着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其对医疗、保健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各类医护人员和社区服务人员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同问题。此外,因石油资源扶起来的沙特和科威特等海湾国家也进入了医疗保健服务输入国行列。目前,印度、埃及是世界医护人员的主要供应国,菲律宾输出医护人员也很多。家庭和社区服务人员的主要供给国是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尼。来自这些国家的劳务人员英语水平比较高,且服务意识强,吃苦耐劳[13]。中国拥有庞大的医护人员和家政人员队伍,应用潜力很大,但存在语言、学制和资格认证等方面的障碍。我们应该加大有比较优势的劳务工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促进对外劳务输出,同时着力解决学制和资格认证的障碍,提高务工人员的学历,促进对外劳务输出。

(二)工程承包带动劳务输出,增加劳务输出渠道。

增加劳务输出渠道,以工程带动劳务输出,为劳务人员提供稳定的收入和安全保障。国外各劳务输出大国的普遍做法是输出劳务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通过政府间的协议输出劳务,或是通过企业间的国际合作输出劳务,或是通过个人关系到海外就业等。输出劳务的方法也很多,如工程承包带动劳务输出等。世界范围内,建筑项目所需要的工程规划与设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工程师、监理等职位供不应求,因此我们可以培养更多的技术人员,根据外国对劳务输入的需求,进行培训,对症下药,加强有比较优势的劳务工种的培养和输出[14]。

(三)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加大信息量。

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时,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合法性进行筛查。国际劳务输出涉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要求提供可靠准确的渠道和信息。为了保持劳务信息畅通,政府应健全国内外劳务输出信息交换机构和互联网,满足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和管理系统,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整合劳动力供求信息资源建设、有关部门应设置专门部门负责收集和发布国际劳务市场的信息,综合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把不同单位或个人(入驻外机构、劳务公司等)得到的信息,加以综合利用,大大提高效益,为外出务工者提供更真实有用的信息。

(四)优化社会服务,切实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帮助“留守户”解除生产生活的困难,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一是搞好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彻底解决留守人员生产、生活问题,尤其要妥善解决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等问题。二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与法制建设,增强农民道德与法制意识,完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同时要建立健全完善农民工维权服务机构,积极依法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向他们提供法律援助。三是要积极强化组织服务,促进有序转移,完善管理、服务、协调机构,对农民技术技能操作登记造册,完善劳动力输出档案和待转移劳动力人才库,为劳务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五)健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和完善劳务输出的法制与管理。

目前我国劳务输出行业秩序显得比较混乱,加强和完善劳务输出的法制与管理已刻不容缓。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强化全国人民,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的维权意识,不管何时、身处何地,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勇于拿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六)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劳务输出。

国际金融危机时的劳务输入国的就业岗位纷纷缩减,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维护国内稳定,劳务输入国裁剪国际劳工就业岗位,美国、日本、欧元区无不如此。在国际大环境不乐观的前景下,促进劳务输出,我国需要在国与国的层面上,签订互惠互利的劳务协议,借鉴其他国家劳务输出经验,推进劳务输出,有针对性地培训劳务人员,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由政府出面成立专门机构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政府是主体,劳务输出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干作用,政府要成立专门的、统一的管理机构,制定有关对外劳务合作的法律法规。由企业走出去,带动劳务输出。

参考文献:

[1]刘新静.我国对外劳务输出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8(4):45-46.

[2]王春燕.我国对外劳务输出面临的瓶颈问题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17(6):56-58.

[3]李荣菊.国际劳务输出与境外就业对策研究[J].市场研究,2010(23):76-8.

[4]骆世杰.我国对外劳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04):23-24.

[5]朱中华,潘咏春,王平.对外劳务输出与劳务派遣的法律适用[J].国际经济合作,2010(03):36-34.

[6]吴国存.劳务输出理论与实践[M].北京,2008(3).

[7]郝冰.中国对外劳务输出问题研究[D].中国期刊网,2009(6).

[8]孙海法,方琳.外派人员的多角度培训与开发[J].新资本,2008(02):34-36.

[9]彭红斌.当前国际劳务市场的特点及我国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贸研究,2009(1):23-24.

[10]白红.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09(06):43-44.

[11]王焕英.劳务外派与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13):34-35.

[12]徐娟.西安地区国际劳务输出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8(12):67-69.

[13]陈清兰.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市场分析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08(22):76-78.

[14]董晓雯.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与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相应对策劳务输出对外贸易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国啤酒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分析
浅谈我国社保基金的监督管理
我国劳务输出法律体系及保障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