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的美学视角观望语文课堂教学的峥嵘前景

2015-09-10 07:22何艳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3期
关键词:苏轼美学思想

何艳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待提高。新时代要求学校教育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而语文学科不仅是学习语言和文学,更是奠定一个人所有知识和思想的基础。本文试图通过苏轼的美学视角在其一生的艺术成就的融会贯通,来解读语文课堂上,如何创造出一个能和学生全面发展联系起来的契机,从而让语文课堂更加高效和精彩。

一、苏轼的综合美学思想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苏轼成就卓越。他不仅诗歌风格多变,《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开启了豪放词派的先河,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却又缠绵悱恻,深沉细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得逸兴壮怀,超脱高远。他是一个内心自由的人,在庞杂的现实面前,他能将自己被贬谪的痛苦放在浩渺的宇宙中去获得释怀,达到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他的痛苦是古代大部分有着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的痛苦,他的心灵所达到的旷达和丰富却是他们大部分人都望尘莫及的。他的内心世界深广,造就了他美学思想上的融会贯通和从心所欲。苏轼是中国古典美学上的一个集大成者,现在,我们仍然能从他的美学思想中来得到语文教学的启示。

二、苏轼美学思想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1. 语文教学内容与风格的多样化

苏轼一生虽然屡遭贬黜,但并未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在不同的境遇里写出了不同的诗歌,不变的是他旷达的人生观和随物赋形的艺术修养。他在自然之中尽性知命,顺乎本性,追求艺术的自然,又能够“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在历史古今人物的机遇中看破生命本质,他将这种人生观念溶于艺术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反对整齐划一,追求本真,尤其在老年,喜欢陶渊明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将自己的艺术造诣臻于化境。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也要主张这种风格多样化、多种方式、方法变换使用,不仅能让学生们高效而有趣地接受知识,还能扩大面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2. 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文学的百花园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向来是文学家们和学问家们争论的焦点。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苏轼不仅博览群书,精通儒道佛,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且心忧天下,有着很高的政治期许。在风云变幻的仕途中,身居高位,却不随波逐流,有着自己的政治见解,不冒进,也不保守,在惊涛骇浪的政治斗争中,他像很多正直而又有政治抱负的人一样,遭遇了几番贬黜。这也使他能深入民间,熟悉黎民百姓的生活,加深了他的政治见解,也丰富了人生的经历。

文学的现实内容及所发挥的社会作用是苏轼最为重视的。而晦涩、浮夸,辞藻堆砌,不契合实际的内容则是他最为贬斥的。他认为“求深务奇”反而会弄巧成拙,让文章“怪癖而不可读”。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的所有授课都应该是针对学生的,切实为学生接受知识而服务。如果老师讲得再好,但学生却听不懂,领会不到,或不愿听,不愿写,不做联系,也是毫无用处的。内容与形式要相统一,就是说老师要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所有的感官,让他们的大脑和手、眼、耳朵一起动起来,让学生去真正领悟一堂课的所有知识和思想。

三、创新是语文学习的生命力

文学、书法、丹青这三种艺术虽然属于不同门类,但对苏东坡而言,却都是抒写他胸怀的方式,在他身上是和谐统一的。大千世界,众生万物都有诸多不同之处。而且从各个角度观之,自身又生出多种变化。这也是苏轼对事物的哲学性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当然,这种哲学看法也应该被语文课堂教学所借鉴。语文教师要使课堂呈多角度展现,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变,多花心思将每一堂课推陈出新。知识是死的,但是讲述的方法是活的。另外,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大胆表达自己。老师把思维、讨论和读书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精神。当然,这也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宗旨所在。

(作者单位:海门市三厂中学)

猜你喜欢
苏轼美学思想
印花派对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纯白美学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春食色彩美学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