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篇翻译中的礼貌等值

2015-09-10 03:45李利
考试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礼貌原则合作原则

李利

摘 要: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人类交际的基本社会准则,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活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旨在借鉴等值翻译的内涵、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英汉语言的礼貌应用文化差异,探讨英汉篇章层面的礼貌等值。语言的文化差异性决定了英汉翻译中的礼貌等值的相对性及言语行为中言外之力等值翻译的相对性,因此应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礼貌等值。

关键词: 言语行为 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 言外之力 等值翻译

一、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

言语行为理论及礼貌原则是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中的两个重大理论。语言行为理论最早源于Austin于1962年提出的语言具有行事的思想,他认为其本质就是交际者借助话语传达交际目的或意图。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分说:以言指事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成事行为。其中以言行事行为也可以叫做施为行为,表示“示言外之力”,指说话人通过话语实施某个交际任务或者执行某个特定的行为。

1975年,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及其四个准则,主要阐述了在交际中话语含义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原则在语用学研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合作原则并不能完全涵盖人们交际会话中的各种形式,且并不能说明胡话本身的必要性,为何发话人要经常违反相关准则进行交际,以及受话人如何推到话语中的特殊含意。直到1983年,Leech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这一原则进行了补充,提出了礼貌原则及其六个准则。

二、英汉礼貌差异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具有普遍性。但在肯定普遍性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不同特定文化中,礼貌也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这种差异受到不同文化中礼貌的起源,以及社会、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具体到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礼貌问题,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称呼语的用法差异。

英汉语在称呼语中的亲属、社交、人称代词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中国,人们强调长幼尊卑观念,反映在称呼语上,就比英语的称呼语要复杂得多。英语国家提倡民主平等、个人主义,称呼语上就比较简单。

如:汉语中的“姨妈,舅妈,伯母,姑妈,婶婶”,在英语中用一个“aunt”来表达。

再如:John(son):Sam,Where are you?

Sam(father):I’m here.

例子中,孩子直呼父亲名字的现象在英美国家中很常见,而在汉语中,因为有严格的父子观念,这是绝对禁止的。

(二)赞扬和谦虚上的差异。

美国人和中国人称赞的反映或答案是相反的:美国人一般都喜欢赞扬别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赞美,崇拜个人主义,所以当他们听到别人称赞,往往很开心地说:“谢谢你。”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念里谦虚是美德,是我们待人处事的原则,反对个人主义和自我吹捧。因此,在中国,当主人盛情招待后,仍会很客气地说“没什么菜招待!照顾不周!请见谅”等,这样谦虚的回答在西方人眼里显得莫名其妙和难以接受。

因此,汉语中有很多专用敬词和谦词,如:“赐教”、“拜谢”、“奉告”、“敬贺”、“令郎”、“鄙人”、“拙见”、“老拙”、“舍间”等,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方式。

三、英汉翻译中的礼貌等值处理

等值翻译理论在翻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提出者Nida认为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再现原语的信息。等值翻译理论使翻译理论的焦点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中解放出来。然而,对“等值”的概念界定仍不确定。Nida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后又提出了“功能对等”;Catford提出“行文对等”及后来其他人提出的“风格对等”、“交际对等”等,使得这一术语在我们头脑中产生某种错觉,认为语言之间存在某种对称的关系。

由于受文化和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影响,我们一般认为即便能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等值,这种等值也是相对的,因此翻译的等值具有相对性。此外,翻译的对等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词、词组、句子、句群、篇章等不同的层次,最后统归于篇章级。篇章是动态的,而非静态、孤立的语言样本,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篇章的系列语言行为序列得出其言外之力。

由此可见,翻译中的礼貌原则体现在宏观的篇章行为层面和微观的语言行为层面。翻译时,译者可采取灵活适当的翻译策略,以达到言外之力和语势的对等。下面试举两例进行分析。

例1.“After all,” counseled Sonnenfeldt,“you’re the only Republican I know with the proper academic credentials.” Kissinger demurred.Such an offer,he said,was highly unlikely.

译文:索南费尔特劝他说,“共和党里我知道的只有你一个人具有这适当的学术方面的条件。”基辛格免不了谦虚一番,说恐怕不大可能给他这样的职位吧。(张培基,1980)

原文中的“demurred”的言外行为是断言类的拒绝,相当于“deny”,而译入语的中国文化中,这种严词拒绝显得过于直白、不礼貌。结合汉语的礼貌习惯,翻译为“免不了谦虚一番”,言外之力上弱于原文。在语势上,译文用了“恐怕不大可能”,与原文的“highly unlikely”保持对应。

例2:积半年,一女子夜来扣斋。生意友人之复戏也。启户延入,则倾国之姝,惊问所来。——(《聊斋·莲香》)

译文:Some six months afterwards,a young lady knocked at his door;and Sang,thinking his friends were at their old tricks,opened it at once,and asked her to walk in.She did so;and he beheld to his astonishment a perfect Helen for beauty.(何自然,2004)

原文的成语“倾国之姝”除了指样貌美丽的女子的言内之意之外,还有“红颜祸水”等类似的言外之意。这个故事和我国古代倾国倾城的典故,以及众所周知的李白的名句“名花倾国两相欢”形成互文语境。在古希腊有引起特洛伊战争的美人Helen,在译文中,译者不是简单直译,而是巧妙借用典故这一翻译策略,不仅使得译文和原文达到了语内行为的对等,还实现了语外行为的等值。另外,在语势上,译文和原文都是陈述语气,语势上基本做到一致。

四、结语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在翻译中,要成功实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礼貌等值转换,必须充分重视英汉的礼貌差异,并在宏观篇章和微观语言行为层面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等,以减少因礼貌语用差异而导致的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135.

[2]Searle,J.R.Speech Act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211.

[3]Hatim,Basil and Ian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lat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79.

[4]Sell,R.D.Literary Pragmatics[M].London:Routledge,1992.134.

[5]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41.

[6]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10.

[7]孙志祥.汉英翻译中的礼貌等值[J].中国翻译,2003(4):71-72.

[8]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3):65.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礼貌原则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在广告语中的体现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简析好友对话中的不礼貌语言
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分析网红papi酱的语言风格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从合作原则看言语幽默
道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