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设问例谈

2015-09-10 07:22李境文
考试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时机公开课矩形

李境文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有效的设问。设问既是教与学的纽带,又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设问如果运用得当,则对于学生学习新知,启发思维,开发潜能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往往学生不喜欢数学课堂中的设问:当课堂设问的思维难度过高,提高超前于学生的反应时,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失去思考的信心;而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些回答的“是不是”“懂不懂”之类的问题过于频繁,又不能引起学生充分地思考,觉得无趣……因此,如何设置有效的数学问题,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和思考,值得我们探索。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公开课和教学评比课的教学情况谈谈想法。

一、设问应贴近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是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获得新知的重要平台,课堂效率的高低不在于学生被动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通过主动的思维活动获得多少新的东西。因此,课堂要创造学生“有效的”“积极的”思考氛围。学生思维的激发,有时只是需要一个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有趣的问题。

例如:在公开课《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的教学中,为了顺利地引入比较抽象的坐标平面的概念,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开始新课前让我们玩个游戏,大家一起来争当“破译小高手”。游戏:方格中有25个字,若用A4来表示“书”,

设问1:请破译密码:A5,B5,C4,E5,D4,C3.

设问2:请编制密码:密码原文为“天才来自勤奋”。

设问3:“天”能用B表示吗?

“标”能用3表示吗?

不急于给出坐标平面的抽象概念,而是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建立对概念的感悟,进而形成数学模型,比较透彻地理解概念,突破重点,是这组设问的目的。在公开课的开始这样设问,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忘记了公开课的拘谨,反映相当活跃,而问题的背景学生又不陌生,几乎所有学生都可以非常顺利地解决问题,自然就对本节课的后续学习产生兴趣,信心满满。

再如:在几何知识中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曾这样设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的三两句话,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设问贴近学生的认知激发兴趣,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好。

二、设问要把握时机,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

《课程标准》强调: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怎样营造这样的课堂学习活动氛围,避免数学课堂中出现生硬、唐突的提问,把握恰当的时机,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热情非常重要。

1.把握问题的时机,思维受阻时适当点拨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这节课时,我从一个没有标明字母的图形着手设问:“左图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三角形,只是没有形成严密的概念,此时发问,呼之易出的结论引发学生表达上的困难,学生往往着急地说:“这个三角形,那个三角形……”很显然不能表述清晰。这时我抓住时机,继续启发设问:“是不是表达上有些困难?”学生不住地点头。“那老师只要在图上加些什么元素,就方便表述了呢?”学生迫不及待地表达要添加相应的字母。接下来学生能够很自然地自主探索出三角形的数学表示方法。这样设问,使学生自主探索出三角形的数学表示方法。这样设问,很自然抓住了时机,恰当地制造了一定的认知矛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自然突破了难点,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把握问题的时机,在思考方向不明确时加以引导

例如,在教授《矩形性质》时,我曾经思考过两种不同的设问方式:

设问1:什么样的图形是矩形?请大家猜想矩形的边、角、对角线有什么性质?

设问2:矩形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矩形和平行四边形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的?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结合矩形定义,猜想矩形有什么性质?

设问1单刀直入的问题方式,在这里显得比较呆板,很多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向,甚至放弃思考。这种设问,很显然没有把握设问的最佳时机,使得学生思考的方向不够明确;设问2则显得比较自然,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抓住时机类比引出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识的研究学习中,设问显得恰到好处,成功引领了学生的思考方向。

三、设问应引导学生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思维

传统的教育观侧重于教师“教”而学生处于“被教”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现代教育更侧重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反映重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更应充分关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新课标指出的“加强教学学习的活动,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非常重要。而一些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设问,往往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思维。

例如,《三角形的元素》这节课,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设问1:我们已经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呢?

设问2: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四根表明了不同长度的彩色细棒,请同学们小组活动,验证你的猜想。

设问3:请大家思考组成三角形的三边具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大家结合工作单上的题目,验证你的结论。

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以说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设计上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直接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了挑战性的问题,提供了试验环节,创造了学生亲身感受,体验这个规律的机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获得了知识,更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相信这样得来的数学规律学生掌握起来更顺利。

再比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全等》这节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设问1:两个三角形具备了那些元素对应相等?

设问2:将你剪下来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叠在一起,有什么发现?

设问3:尝试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你能发现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吗?

通过有效设问,创设了一定的数学活动,学生既参与了新知的探索过程,又体会到了“操作—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研究方法,既发展了思维,又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注意设问的变式训练,重视生成性问题的引导,激活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鼓励教师“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背”教材。一节精彩的数学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某种程度上说是做一个“好导演”,恰当地运用变式设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到学习方法,激活教学内容。而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又会激发出精彩的生成性问题,这时教师善于运用问题加以引导和点拨,就会使数学课堂演绎出精彩的灵性,形成课堂的亮点。

猜你喜欢
时机公开课矩形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化归矩形证直角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畅想 把握每一次时机跨越成长
从矩形内一点说起
第一次公开课
师生互动4时机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