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语教学的“羊群行为”及改革对策的新思考

2015-09-10 07:22王柏松
考试周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改革对策双语教学

王柏松

摘 要: 目前高校双语教学普遍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羊群行为”困境,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羊群效应”,严重削弱了高校双语教学实施效果。为克服高校双语教学的“羊群行为”,本文在借鉴高校双语教学已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多年双语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新的改革举措,以期实现双语教学的预期教学目标。

关键词: 双语教学 羊群行为 改革对策

我国高校根据教育部2001年有关文件开设双语教学至今已10年有余。10多年来,国家教育部相继颁发针对双语教学的政策,旨在使双语教学成为我国高校培养具有“双语、双文、双能”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国内各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已把双语教学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改革手段,从根本上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实践证明,高校的双语教学在提供国际化语言、现代化的课程和知识体系及培养国际化的双语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普遍存在着经济学意义上的盲目跟风的‘羊群行为’,严重制约高校双语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1]。

一、高校双语教学“羊群行为”的主要表现

“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作为经济学中一个经常出现的典型现象,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其本意是指牛羊等动物成群移动和觅食。后来被借用指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环境下,其行为深受其他投资者影响,或效仿他人决策,或依赖舆论,而不参照自己挖掘的信息的行为。纵观我国高校10多年的双语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师资配置、对象对待、教学方法等双语教学的基本要素方面普遍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羊群行为”。

1.教学目标的盲随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双语教学目标的界定除了规定专业目标外,还要考虑语言目标。具体说,双语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在专业上运用英语领略和学会本学科国外的前沿知识及运用这种语言工具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搞好双语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体系,然而,教学目标的盲随行为在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很多高校将双语教学目标要么等同于外语教学目标,把双语课程视为培养学生第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在课堂上重点传授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阐释与理解,忽视了课程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么弱化双知识和双思维的发展目标,大量运用中文进行学科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第二语言教学及其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顾此失彼的教学目标盲随行为会导致学生既学不好英语语言,又无法更好地掌握学科前沿知识。这样,师生都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预期目的。

2.教学模式的盲从

双语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学模式的选择。这种切合实际的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应“介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2]。国外典型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一是沉浸型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这种全外语式教学被普遍认为是最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二是维持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这是一种使用本族语和逐渐使用第二语言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三是过渡型双语教学(transna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它主要是指由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而逐渐转变为只运用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模式。实际上,国外这种成熟的三种双语教学模式存在的基础多以非一元文化为主,更多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及为了社会稳定的需要。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从根本上说未对适合本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更多的探索,虽然国外的双语模式有种种不足,却存在遵循简单的“拿来主义”方式。这种盲从行为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高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如若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则双语教学最终只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高校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3.课程设置的跟风

高校双语教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我们认为,双语教学课程应在学科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中遴选,因此,双语课程的开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国情,双语教学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科,一般应在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的自然科学中进行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就不适合开设双语教学,而是实施时要慎重,否则容易造成本末倒置。据调查,多数高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盲目跟风行为,未从国情、校情及双语教学的整体效果出发,只简单地从师资状况等有限的具体要素就选择一些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实验,一味地盲目求“全”,求“多”,而未顾及学生现有的英语基础水平,较少考虑学科内容和学科性质及没有科学遵循双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性与连贯性。这种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的盲目跟风行为不仅无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而且容易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与推行双语教学的本质动机背道而驰。

4.教材选用的媚外

教材的选用与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密切相关。“所选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和课堂气氛等诸多方面”[3]。目前,高校双语教学倾向使用从国外进口原版教材,甚至有很多教师把原版教材当成双语教学的首选,认为原版教材能充分展现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前沿学术成果并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从形式到内容都可以做到与世界先进同步。但是,直接使用原版教材却有很多弊端。现成的双语教材紧缺,订购不便,可供选择的余地小,加之中西文化的差异,原版教材在语言表达、知识体系等方面与我国现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不能有效衔接。因此,许多教师不得不让学生配备一本科学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完整的中文教科书,否则,难以达到教学目的。这也使双语教学本身“变了味”。另外,国外教材价格普遍偏高,从三、四百元到二、三千元不等,其价格很难让学生承受。

5.师资配置的仿效

双语师资配置的相互仿效是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一个从众行为。双语师资是高校双语教学运行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甚至被视为开展双语教学的首要因素。但中国高校优秀双语师资的匮乏成为制约双语教学良性发展的“瓶颈”。高校双语教学的师资来源一般包括外语教师和专业教师两方面。外语教师具备外语授课能力,但专业知识匮乏,双语课可能成为语言学习课或翻译课程教学;专业教师精通专业理论,但不一定具备熟练使用外语授课或交替使用母语与英语讲解的能力。一个合格的双语教师除了应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外,还要通晓本专业的学科理论,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口语听力水平)和授课能力。但真正具备驾驭英语与精通专业知识两种能力的双语教师实在是凤毛麟角。况且,外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各自为政,互不往来”易造成教学资源的缺失和极大浪费。近几年,随着高校对双语师资的严格把关,双语教师基本具备了学科专业背景和一定的英语水平。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双语授课技巧,有限的专业教学时间受到挤占,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完成专业教学任务。正如有的教师明确指出的,“专业教学中推行双语教学,是种了外语课的庄稼,荒了专业课的田”[4]。

6.教学对象对待的趋众

教学对象和师资配置是事关双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双语教学很难做到使教学对象既能接受更新的专业信息又能提高运用英语查阅外文资料并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重视口语和听力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六级通过率不是很高。教学对象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严重影响双语教学质量。高校为体现教学改革的特色或成果,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盲目对同一专业或同一班级的学生未加区别对待就开始实施一门或几门课程双语教学。这种在双语教学对象对待上采取的不理智的趋众行为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使其非语言类学科的课程受到了教学语言的负面影响”[5]。这不仅没有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而且有悖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此,这种在双语教学对象对待上采取的趋众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给高校的双语教学敲响了警钟。

7.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仿制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穿于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否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高校双语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探讨教学的本质及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目的”[6]。受诸多因素制约,目前高校的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存在普遍仿制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倾向。一是采用英语课件加中文讲述的方法;二是采用英语课件加翻译原版教材的讲述方式;三是采用“嘴巴+粉笔+黑板”的单一教学形式,等等。采取这样简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双语教学,由此使学生既不能学好专业知识,更不能较快提升英语水平,最终双语教学无法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真正提高的既定目标。

二、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新举措

高校10多年的双语教学中所出现的“羊群行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羊群效应”,从而使双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及复合型的中高级国际人才培养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如何克服这一“羊群行为”,国内高校教学管理层和双语教师都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主持的《国际政治学》省级双语示范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探究解除双语教学上述“羊群行为”的新的解决路径,以期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有效实现其教学目标。

1.强化双语教学的教育立法和政策引导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只有培养出既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外语能力,又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国际人才,才能满足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高校双语教育无疑是培养此类双语优秀人才的一条有效捷径。为此,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借鉴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双语教学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双语教学纳入教育立法范畴,进而研究界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内涵。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对双语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范围和任课教师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只有如此,高校双语教学才能从法律和政策上得到保障,同时,能使双语教学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获得可持续性支持。

2.制定合理的双语教学目标

双语教学目标是确保双语教学良性发展的前提,其盲随必然会导致双语教学方向的迷失。因此,制定正确的双语教学目标是深化教学改革,最终培养双知识和双思维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合理的双语教学目标应包括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及知识的专业目标、至少达到四级以上英语水平的语言目标、了解与掌握母国与美英等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多元文化目标及利用所学的双语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术目标。教师应根据双语教学实际,对以上目标的权重进行权衡。根据山东省《国际政治学》省级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师权衡的目标依次考虑学生的多元文化目标、语言教学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和学术目标。其中,多元文化目标是理解其他目标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外有关文献资料或鼓励学生选修中外文化经典课程,使学生透过双语和双思维的视角了解与掌握中外多元文化知识。

3.突破传统双语教学模式

中国高校多年的双语教学实践证明,西方三种典型的传统双语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高校双语教学实际。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已成当务之急。笔者在《国际政治学》省级双语示范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种双语教学模式的尝试后发现,以下三种模式在分类或分班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逐步渗透型。逐步增加英语的授课比重,最终在简单的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分析中采用全英语讲解。二是穿插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母语和外语间的频繁转换,对同一信息用两种语言分别作以传输。三是渐进型。在低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主要用英语讲授学科术语和关键词,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基础,逐步过渡到高年级开设专业课程的全英文授课。无论采取哪种双语模式,双语教学都应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要符合课程教学实际,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达到双语教学关于专业教育、知识传授和语言表达等多种教学目的。

4.科学设置双语课程

虽然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开展双语教学,但严格意义上讲,还“必须注意所选课程同时受到专业性质的制约,不允许有任何的随意性和任意性”[7]。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开展双语教学都应遵循双语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即从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学习的完整性由易到难设置专业双语课程。例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就可以本着这个原则建立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比较政党制度、国际政治学等双语课程。由于此类课程专业术语和专业基本理论重复率高,有益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系统掌握与理解。二是连贯性原则。即一个专业开设的双语课程应注意学科的特点建立一个符合专业实际的双语课程群,考虑学科课程之间的承前启后的逻辑关系,而“单为开设一门双语课程会有意无意忽视课程间的联系性”[8]。双语课程的设置要保证学生在大学阶段不仅能接受学科世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能使双语与普通外语的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学生保持英语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连续性。

5.精心选用双语教材

教材是双语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事关双语教学能否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双语教学的开展要依托于原版教材,但原版教材在保持信息量大、语言纯正、内容先进等优点的同时,也暴露出语言难度过高、内容和体系不符合中国实际等不足。为改变双语教材媚外的现象,笔者在《国际政治学》双语示范课程的教材选用上采取了“土洋结合”的有效途径。概言之,就是制定双语教学大纲,调整、组合教学内容并尝试编写兼容中西方教材特点和优势的双语教学讲义,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对其多次修订后再正式出版。我们可以把这种引进原版教材、自编与合作出版相结合的办法视为摆脱双语教材困境的主要有效路径。

6.提升教师双语教学水平

解决目前高校双语教师相互仿效的问题绝不能忽视两个主要途径。一是“走出去”,选拔优秀专业课教师到国外进行中短期培训或留学深造。二是“引进来”,邀请或聘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从山东理工大学的双语教学实践看,对双语师资的培养还有其他多种途径。如,对拟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业型教师在国内相关双语培训中心或校内实施二语强化及其双语教学技能培训;选派英语骨干教师获取相关专业学位;鼓励和支持教师定期参加教育部“双语教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的集训;以老带新,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组织安排学科知识渊博且英语能力强的青年教师给从事双语的老教师当助教,培养其双语教学能力,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及其储备;或者鼓励对某一学科感兴趣的外语教师进修该课程从事双语教学。另外,为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高校不能忽视建立健全双语教学评价机制和持续加大对双语教学课程投入的重要性。

7.提高双语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素质

作为双语教学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对象,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双语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选择双语教学方式时应着重考量学生的外语能力。否则,一哄而上,反而会降低双语教学质量。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进行分类或分班教学已取得了成功。这种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保障双语教学质量。在双语课堂上,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素质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前提。笔者在《国际政治学》省级双语示范课程的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双语和双思维能力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课前要预习。课前认真预习指定的原版教材,查阅电子资料了解最新学术成果,让学生对所要讲的专业术语和基本理论有所了解。二是课上要积极。实现教学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就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踊跃发言。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第二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能督促学生主动学习。三是课后要总结。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写出英文摘要或运用所学的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分析国际热点问题。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双语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够增强其英语应用能力的成就感。

8.完善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才能确保双语教学质量和有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笔者在《国际政治学》省级双语示范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进行了其改革的新尝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双语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包括:一是学生课前“五分钟演讲”与课堂问答相结合。“五分钟演讲”在课前实施,每次由2名或3名学生从老师布置的多个国际热点问题中任选其一或选择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时事热点问题发表5分钟左右的英文演讲,之后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英文评论。经过数周,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经历了从自我怀疑到信心十足,从不愿参与到珍惜机会的转变。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且调动了他们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培养了自主双语学习的能力。二是将国际政治理论与经典案例、现实热点分析相结合。在双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是要努力实现知识的抽象和具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通过模拟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上的对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零和博弈”的概念内涵。同时,国际政治理论教学还与中国外交以及国际热点问题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比如,在对大国的崛起与衰落问题讲解时,运用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就2008年金融危机对美国及其国际地位进行分析,使学生对美国实力的转变和国际金融格局的走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双语教学手段改革的新举措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如,在《国际政治学》双语教学中,笔者亲手精心制作了集中英文文字、动画、图片和影音等材料于一体的PPT教学课件,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既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又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通过电子邮件或课程网站和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沟通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电邮答疑”,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教学效果。另外,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运用国际政治理论结合国际热点问题撰写一篇英语评论文章,以期开拓学生英语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明霞.高校双语教学“羊群行为”分析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7(9):59.

[2][8]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42.39.

[3][5]范头姣,等.高校双语教学实施中的困境及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3):124.124.

[4]赵予.从教师认知理论看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3):48.

[6]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

[7]张同利.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5):91.

本文系第二批山东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际政治学》阶段建设成果。

猜你喜欢
改革对策双语教学
浅谈高校网球裁判的培养现状及对策
卓越计划背景下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体会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情景导游》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探索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