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挑战杯”科技活动为载体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

2015-09-11 01:19张宗涛辛荣生贾晓林
关键词:挑战杯科技大学生

张宗涛,辛荣生,李 冰,周 颖,王 宇,董 林,贾晓林

(1.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52)

以“挑战杯”科技活动为载体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

张宗涛1,辛荣生1,李 冰2,周 颖1,王 宇1,董 林1,贾晓林1

(1.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52)

“挑战杯”是目前国内影响最为广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引导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挑战杯”科技活动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探讨构建科学合理的长效发展机制,将有助于高校从顶层设计出发,稳步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

大学生教育;科技活动;挑战杯;创新创业培养

0 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发达国家之所以能拥有世界领先的尖端技术,与其注重培养一线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密不可分.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开展系统的创新创业培养,将促进以人为本、质量为基、创新为魂、能力为要等先进理念的形成[2-3].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以科技活动为依托,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有利于构建教学与科研、教学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在教育部支持下,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权威性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4-5].“挑战杯”的核心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和创业,在推动大学生与社会间的交流与合作、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水平和创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其具有起点要求较低、资助面广的特点,已成为各校大学生主要科研活动之一[6].但从目前“挑战杯”活动的发展来看,多数高校只将其作为一项赛事应对,不能将其转化为学生持久的创新创业动力.尤其对于参赛的学生来讲,由于缺乏与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接触,所学专业知识很难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即使选择创业之路,其实践过程也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要求下,以“挑战杯”科技活动为载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建立“课堂-研究室-企业”三者的良性互动,形成知识体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具有科研创新和自主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培养.以下就“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等展开讨论.

1 “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在全国高校迅速传播和发展,已成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挑战杯”在大学生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参赛人数从原来的3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近200万人[7].全国各高校也纷纷建立相应的专职组织机构或活动平台,引导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各级“挑战杯”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寻求寓教于研、研以致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挑战杯”活动的不断深入,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增多.结合笔者等指导参与“挑战杯”活动的实践,以及国内相关的研究报道,对其总结如下.

1)缺少交流平台,学生参与规模有限.“挑战杯”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分享和交流的互动平台,使其能更好地了解活动细节和意义,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机会.而青年学生的创造力正是在这种不断的交流和学习中获得提升的.但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对于“挑战杯”活动的了解渠道有限(仅限于学校、学院的通知),同时有关作品背景、技术思路、实践经验等信息,往往缺乏一个可大范围参与且可实现自由交流的平台.“挑战杯”创新创业的主体被限制在少数主动性较强的学生群体中,科技创新与应用实践的机会与大多数同学擦肩而过.

2)培养机制不完善,学生能力提升缓慢.好的参赛作品往往需要经历长时间的不断积累,因而也需要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付出较多的努力.然而,竞赛任务繁重,加之人才匮乏,本该学生参与的比赛,老师帮忙做,本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竞赛,变成老师实践创新表演的舞台.学生能力得不到锻炼,又给指导教师增添了较多负担,严重影响了指导教师再继续指导竞赛的积极性.

同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面临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各种压力,参与课题辅导的时间必将受到影响,往往造成学生孤军奋战,竞赛成绩不稳定,竞赛水平提升缓慢,学生能力提升受限.因此,建立合理的培养机制,推动学生主体的自我管理和指导教师的重点支持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人才补偿机制不足,实践成果无法延续.人才是科技竞赛获得优异成绩的源泉.由于没有系统的人才选拔与补偿机制,导致参赛队员都是临时选定的,严重影响了比赛成绩,导致后备力量储备不足,不能持续发展.同时,对于取得了一定参赛成果的团队,由于学生毕业以及教师无法保证较长时间投入等原因,在“挑战杯”中取得的优良成绩难以持续.如何建立优秀人才的持久发展和培养方式,也是面临的一个困境.

4)保障与激励有限,影响创新实践过程.必要的资金、场地和实验设备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目前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或者是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支出[8],惠及面较窄;同时,专用的学生科技活动设施和设备数量极其有限.这些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

另外,以论文发表、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与支持机制,但这种激励太过于苛求、标准高,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无法形成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

5)应用与转化不足,创新与创业难以衔接.科技转化是推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源泉,但目前的一些“挑战杯”作品往往停留于技术创新本身,对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社会贡献考量不足;甚至部分竞赛选题内容与社会应用脱节,比赛作品缺乏应用性,导致项目无法顺利开展.同时,由于与企业等市场主体联系较少,同时学校或学院等缺乏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的专门培训与指导机构,“挑战杯”科技作品在达到一定应用条件时,未能及时地与市场接触实现转化,导致一些科研成果最终无法落地生根.探讨建立与“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以及与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呼应的指导与扶持政策,将是推动和加快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2 应对措施与思考

针对“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培养发展目标,笔者等认为应从扩大宣传、完善制度、优化培养体系、下游衔接等方面入手,开展深入探索。以不断的引导和宣传扩大受益面,影响和带动更大范围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以完善的制度保障实践运行,缓解学生和专业指导教师压力,激励和提升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以培养体系优化,促进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衔接产业链条推动创业实践,推动科技产品的转换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稳步地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提升.

1)建立院-校两级论坛,扩大“挑战杯”影响.立足于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交流论坛,其中校级论坛主要以政策引导为主,及时发布竞赛、课题和人才信息,方便不同学科的学生结合自身兴趣,选择与组织团队,推动交叉性和边缘性的新科研课题产出.院级论坛以互动和交流为主,分享以往“挑战杯”成功案例,及时发布和更新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以及已组建的研究团队的人才、技术方面的需求,让更多的学生熟悉课题和了解彼此,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灵活性.

论坛的实施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微博、微信、聊天室等新媒体方式都可以成为其分享工具,尽可能地方便学生参加交流.通过论坛的开展,同学之间可以自由交流、思维碰撞,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让更大范围的同学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

2)创新保障制度,完善激励机制.首先,从学校层面上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为“挑战杯”活动的开展和组织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支持,如建立指导专家数据库和参赛题目备选库,组织具有一定科研实力的专家定期发布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关注;将“挑战杯”科技活动作为学生的实践考核之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实践能力,同时改革单一的以论文、专利等为核心的成果考核制度,取而代之建立以专业教师为主的考评团制度,按照创新和实践贡献度对学生进行公平打分;建立健全“挑战杯”激励机制,将综合考核结果纳入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选拔等评比活动中,增加对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

其次,学校和院系等要为“挑战杯”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经费和硬件投入(如以项目资助方式给予资助,并开放公共实验室资源),为一些前景较好但需要较长时间积累的课题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再次,要建立指导教师相应的激励机制,将指导工作纳入日常考核和评比中,组建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力.

3)建立“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方案和体系.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模式一直是各高校在“挑战杯”科技活动中不断探索的重点和难点.结合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等认为可采用“四给”模式(见表1),即:“给大一新生方向,给大二学生问题,给大三学生目标,给大四学生支持”,建立“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表1 “四年不断线”培养方案Tab.1 The schem e of the“four-year unin terrupted cultivation”

以上培养方案的实施,可使大部分同学接受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由浅入深、由未知到熟悉再到驾驭,在不间断的学习中建立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把课堂知识和应用结合起来,并在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思考转化为成果和应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得到不断提升.同时,通过“四给”模式将为“挑战杯”项目的实施不断提供优秀人才,形成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4)以创新推动创业,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挑战杯”选题之初,一定要结合本地区优势,以及企业、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安排具有竞争力和创造性的题目,结合学生研究兴趣,建立以项目为核心的运作方式,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对实验环节和生产环节的理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验和实习中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逐渐加强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培养一批行业需要、基础扎实、敢于创业的优秀青年人才.

同时,积极推动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与产业、企业结合,从生产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研究,使科研项目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既解决了企业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3 结语

“挑战杯”是一项在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社会需求指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研究以“挑战杯”活动为载体,构建“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新方式,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孙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J].奋斗,2015(4):37-38.

[2] 房汝建,朱锡芳,伍婷.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9(3):103-106.

[3] 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4] 苏政权,毋福海.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4):401-402.

[5] 张延娇,陈博.基于广东医学院“挑战杯”活动分析在校大学生的科研现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60-661.

[6] 钱津津,竺晓英,蔡鸣燕.基于“挑战杯”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4):210.

[7] 王佃冰.关于建立高校挑战杯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3(23):159-160.

[8] 万战争,郭会丽,李鹏飞.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07(1):1-2.

Research and Thought on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the Scientific Program of“Challenge Cup”

ZHANG Zong-tao1,XIN Rong-sheng1,LIBing2,ZHOU Ying1,WANG Yu1,DONG Lin1,JIA Xiao-lin1
(1.Department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The“Challenge Cup”is themostwidely attended innova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which had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guiding and promoting the students’scientific thoughts,innovative spirits and practical abilities.Investigations of the status,restricting factors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s as discussed,will be quite beneficial for top-level design on the constructions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model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scientific activities;Challenge Cup;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ivation

G642.0

A

1007-0834(2015)03-0070-04

10.3969/j.issn.1007-0834.2015.03.019

2015-05-30

郑州大学优秀青年发展基金(1421320050)

张宗涛(1984—),男,河南长垣人,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节能材料.

猜你喜欢
挑战杯科技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大学生之歌
科技在线
大学生创新人才“三级”培育体系探讨
科技在线
暨南大学第八届新浩“挑战杯·创青春”开赛新浩爱心基金会捐资20万为该赛事助力
科技在线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