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研究

2015-09-15 02:12梁雪峰束长剑
化学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微视频化学教学课堂教学

梁雪峰+束长剑

摘要:“微视频”广泛应用于网络教学,现在正逐渐走进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目前“微视频”通常用于课前预习,但这却带来了学科系统性、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削弱以及学生负担的加重。导致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知识的碎片化呈现和学生对知识似是而非的熟悉、学生课前用时的增加,因此改变“微视频”的用法,使之真正成为教与学的助手而不是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势在必行。

关键词:微视频;课堂教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6–003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微视频”广泛应用于网络教学,并以其短小、灵活、高效的特点而倍受青睐。近年来,人们尝试着将其引进到了学校课堂教学之中。不过,尽管“微视频”在网络教学领域大放异彩,但当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时,还是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本文拟从这些问题出发,对“微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一些探讨,供参考。

1 课堂教学中微视频应用存在的问题及不良教学效果

1.1 微视频应用存在的问题

目前,“微视频”的应用通常定位在学生的预习上。具体过程大致如下:先将学习的内容编写成脚本并由此创建导学微视频;然后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以把握基础知识的核心要点;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再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难展开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作用,不过问题也是显见的。单就对课堂教学而言,一些教育工作者发现,这种模式会削弱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活动的完整性[1]。还有研究表明,这种学习模式将削弱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王斌华教授语);另外,通过“微视频”预习过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将大为降低,教学过程中交流与碰撞的课堂高潮很难形成等。

1.2 微视频的应用引起的不良的教学效果

1.2.1 知识的碎片化

化学学科知识具有系统化的网络结构,而“微视频”的时间短,教学内容有限,学习内容呈现碎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缺乏完整的认识[2]。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相关概念形成系统的联系,学习才是有意义的[3],但简短的“微视频”所呈现的知识常常是孤立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缺乏联系,知识体系难以建立,因此其学习效率也将大打折扣。

1.2.2 内容的雷同

视频中讲述的内容必然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于是很多“微视频”变成了课堂的缩略版。在课堂上,教师如果不再讲解这些知识,那么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将很难到位,因为学生理解的高度只能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以内,要达到新的高度,许多地方需要教师从中点拨启发才行;但如果继续讲解这些知识,学生又缺乏新鲜感,这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的主要原因。

1.2.3 探究过程的缺失

有效的课堂教学,常常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然后针对其中的空白、不足或错误进行发问,激起学生的探研欲望,进而通过学生的思考、争论、合作,寻找到正确的结论。但通过“微视频”简单展示过的内容,许多学生只满足于他们已知的答案,对这个答案得到的过程便不再在意,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探究的过程正如已经揭开了谜底的谜面一样,变得索然寡味,而教师上课创设的各种情境,也会给学生一种故弄玄虚之感。事实上这个过程对课堂教学而言才是最精彩,对学生而言也恰恰是最有价值的部分,这个过程长期的缺失,必然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3 对“微视频”应用的思考

“微视频”中所展示的内容是简约化的课堂内容,这是基于“微视频”的课堂教学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另外对学生而言,每天每门学科都需要有这么长的预习时间,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针对这种情况,对“微视频”的内容设计和使用时间进行调整显得尤为必要。内容上,它不应该是课堂内容的剧透或缩略版,而只能是对课堂内容的一种隐射、一种暗喻,或明或暗、欲说还休地暗示着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思维过程或解决问题的某种策略;“微视频”的使用时间也最好不要侵占学生的自由空间,而是把它安排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都可以;“微视频”的用途则相应地将其设定为方法指导、启迪思维、情境创设等等。

2 “微视频”应用举隅

2.1 科学方法的引导

思维能力只有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不断地训练,才能得到有效提升。但是中学化学中缺少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指导的内容,纵有之也只是在一些问题的讲解中零星涉及。但如果巧妙地运用“微视频”,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比如“盐类水解”一课,课堂设计中,将给予学生很多盐的溶液,测定其酸碱性,并归纳出盐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规律,这里就用到求同思维。不过学生大脑中是没有求同思维这个概念的。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便设计了“求同思维”方法介绍的“微视频”,先在上课的前几分钟进行播放:

(1)考察几个出现某一被研究现象的不同场合,如果各个不同场合除一个条件相同外,其他条件都不同,那么,这个相同条件就是某被研究现象的原因。这就叫做“求同法”。

(2)①ABC a ②ADE a ③AFG a 结论:A是产生a的原因。

(3)例如:分别向KOH溶液、NaOH溶液、Ba(OH)2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成红色,而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所以,OH-离子是使酚酞变红的原因。

(4)当然,求同思维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上述的水,也是相同的条件。

通过“微视频”对求同法进行介绍之后,学生在总结盐溶液酸碱性规律时会发现,虽然没有特别暗示这种思维方法,但很多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使用了起来。

2.2 思维的启迪

巧妙地将一些思维模式暗藏在“微视频”之中,在上课前几分钟播放,对启迪思维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在“乙酸乙酯的制备”这节课前,笔者将我国优秀动画片《金刚葫芦娃》中,蛇妖设计抓有隐形能力的六娃中的片段剪切下来进行播放:

(1)开始,蛇妖没法抓住六娃,因为她不知道六娃的行踪。

(2)于是她与手下的妖精一起商议如何抓住六娃。

(3)她们商议出了一个主意:用一根羽毛系在六娃的身上。

(4)六娃开始隐形了,身影再也看不到了,不过却可以看到一根羽毛在不断移动。

(5)六娃上当了,狡猾的蛇妖抓住了六娃[4]。

刚开始学生十分好奇,觉得老师今天放动画片干什么呢?笔者不动声色,继续开展课堂教学。当讨论到酯化反应的历程时,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如果乙酸脱去氢原子乙醇脱去羟基,则乙酸乙酯中碳碳之间的氧原子来源于乙酸;如果乙酸脱去羟基乙醇脱去氢原子,则乙酸乙酯中碳碳之间的氧原子来源于乙醇,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氧原子到底来源于乙酸还是乙醇呢?学生进入了沉思的状态。片刻之后,笔者又发问:刚才动画片中狡猾的蛇妖是怎么抓住六娃的呢?突然就有学生回答:我们在氧原子上做记号!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了18O示踪原子的应用。

通过示踪原子来研究反应的历程这种科学的方法,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根本没有相应知识经验作为该知识的生长点,但这里巧妙地用“微视频”中的内容作类比,启迪着学生的思维,从而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3 情景的拓展

循着科学家探求真理的足迹来组织课堂教学,总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在此种情境中,一切的思考、探索知识的过程都会变得亲切而真实。有时这种情境可以一直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5],也可以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片段。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情境设计,主要通过语言和图片的展示来完成;如果只是一个小片段,那么将其设计成“微视频”的形式,学生会更容易把握情境的主要意旨。

“燃烧的条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上课前不妨可以用“微视频”的形式播放戴维、法拉第发明安全灯的过程:

(1)十九世纪初,瓦斯爆炸的危险一直困扰着人们。戴维和法拉第在实验室内苦苦地思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一只甲壳虫“啪”一声被纱窗挡在了窗外,这激起了戴维的灵感,能否找到一张网,也能将火焰挡住呢?

(3)戴维下意识地吩咐法拉第,让他将一块用剩的窗纱(一小片铁丝网)拿给自己看。

(4)戴维的眼睛不好,吩咐法拉第靠近一点,铁丝网从照明灯的火苗上刮了一下。

(5)戴维一声惊呼,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他从法拉第手上迅速接过铁丝网,放到了火焰的上方。

(6)他发现火焰并没有穿过铁丝网,而是被铁丝网压扁了,铁丝网越往下压,火焰越扁!

(7)戴维陷入了深思。

(8)突然他想到了安全灯的制作方法:在煤矿中的照明灯上包上一层铜网,就可以防止瓦斯爆炸了!

(9)戴维成功的发明了安全灯。(旁白:戴维的发明让人们从恐惧中解脱出来,至此,煤矿瓦斯爆炸频发的事故终于得到了控制。)

这段“微视频”表面上只是介绍了安全灯的发明过程,实际上却与课堂教学内容大有关联:在结束燃烧的条件研究后,教师可以依据这个这段视频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为什么火焰不是穿过铁丝网而是被铁丝网压扁了呢?②为什么在煤矿坑道的照明灯周围包上一层铜网,就可以防止爆炸了呢?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将会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如此,学生也得到了科学家严谨刻苦的探究精神的熏陶,视野得到了拓展,并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2.4 系统的总结

课堂总结,以并列式居多,通常的语言表述为:“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2、3、4等等”,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缺少实质性的联系,一如水果拼盘,散而破碎,缺少系统性。借助“微视频”,可以使得课堂总结的系统性大为增强。例如苏教版化学选修3中“共价键的性质”一节,就可以用“如何增大原子间电子云密度”为话题设计“微视频”进行总结:

(1)改变原子之间的距离(总结的内容为: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在平衡位置振动)。

(2)保持原子核之间距离不变,改变电子云重叠的方向(总结的内容为: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动画显示:s-s电子云重叠时,不具有方向性,而s-p、p-p重叠时具有方向性)。

(3)演示H3和H2Cl的形成,得出这将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结论(总结的内容: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这样借助“微视频”,使课堂总结的系统性大为增强,而且显得直观而生动,课堂效果极佳。

也许有人说,“微视频”的初衷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而文章中所讲述的“微视频”,却没有表现出自主学习的内容。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相互交流,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一定要强调学生在课外的探究才为自主学习,这就未免有胶柱鼓瑟之嫌了。

由此可见,只要细细品味“微视频”的特征,结合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再恰当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就能使课堂品质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但如果只是机械地套用,机械地模仿,则不仅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反而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沉重包袱,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语)。

注:文中引用的王斌华、钟启泉两位教授的观点,来自他们在2014年12月上旬在上海市普陀区新黄浦实验学校进行的第九届有效教学论坛——基于合作学习的“微视频”的研究与实践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2]杨茵.“微课”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几问[J].化学教学,2014,(12):49~50.

[3][美]戴尔·H·申克.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68.

[4]束长剑.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8~9): 44~45.

[5]朱鹏飞,徐惠.“苯”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4,(1):40~43.

猜你喜欢
微视频化学教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