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要素,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2015-09-15 07:42谈静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小学课堂课堂教学

谈静

[摘 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情感需求、个性差异,由此展开教学,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把握学生 数学策略 小学课堂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9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基于此,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会从学生的视角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从而让数学课堂实现高效能。

一、把握学习基础,找准课堂定位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新知的建构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成的,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已有基础,找到最近的思维发展区,并在这个有效的区间内组织教学,以此找准课堂定位。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梯形的面积”时,为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转化思想,我先设计了两道习题进行前测,目的是唤醒学生对旧知的感悟,从而促进新旧知识的有效链接:“(1)计算下图(图略)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2)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的?在研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根据所学旧知,能够熟练地运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推导不是很熟悉,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推导时,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什么图形?三角形呢?”学生讨论后得到结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高相对应,由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底边乘高;而三角形的面积有两种转化方式,一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二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钝角)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底边乘高除以2)。由此,学生建立了转化意识,认识到通过转化将复杂的图形变为简单的,便可以获得问题解决。

从已有旧知的前测中,教师找到课堂教学的起点,将转化思想作为重点进行引导,由此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有效路径。

二、把握认知需求,提高课堂活力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有趣的课堂。因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元素,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认知需求,使数学课堂成为活跃、快乐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准备了一个土豆,带领学生从操作入手,一边观察一边操作。学生先将土豆切下一刀,出现了一个平平的面。我提问:“这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面,有的说是长方形。此时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直观感知到面的形成,对面有了深刻的感知。学生再沿着刚才的面垂直切一刀,这时多了一个面,两个面相交出现了棱。我追问:“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学生由此对棱有了直观认知,也对面和棱有了初步建构。最后学生再切一刀,又多了一个面,还多了两条棱,同时出现了一个顶点。我追问:“根据你的观察,说说你认识了什么?”学生立刻活跃起来,很快就认识到长方体具有面、顶点、棱三个要素。我继续追问:“想象一下,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探究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从“物”到“体”,为下一步建构空间概念奠定了基础。

三、把握个性差异,实现有效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多元智能结构和智能优势,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学习模式和结构优势。教师要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进行平面图形的复习与整理时,我设计了一道习题:在一张梯形纸上剪下一刀,要保证其中一个是平行四边形,你打算怎么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了不同的操作(如图1~图3),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作法和操作依据。

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剪出一条平行线(如图1);也有学生通过折三角形的方法,让折痕与另一条边平行(如图2);还有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在梯形的下底上画出一个与上底相等的线段,再进行连接(如图3)。

教师给予学生空间,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巩固旧知、拓展新知,提升了数学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唯有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责编 童 夏)

猜你喜欢
小学课堂课堂教学
建于生命关怀基础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