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构建一课一得

2015-09-17 11:58张燕徐阿苏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文本目标

张燕+徐阿苏

时下有一种语文阅读课,从表面上看十分热闹,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环节丝丝相扣,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细捋这些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文知识点很多,但多是让学生浅尝辄止。学完后,学生更多的是在文本表面游离,只是粗浅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却无法真正学到一些语文知识。于是,出现了老师“教过了”,但学生没有“学会”的普遍状况,导致了阅读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细思,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对教学目标无法正确构建,无法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于是,我们以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为例,进行了“构建教学目标,落实一课一得”的研讨。

【课堂呈现】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和问句的朗读,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第6、7两小节,读懂“书”上的字和画各指什么?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感叹号和关键词,读好人物的对话)

三、学习第10节,了解“书”上的字画说明的内容,读懂两方面:一是地壳的变化,二是时间的漫长,并让学生学会质疑。

四、学习最后一个问题,重点是朗读展示。

五、总结:大自然还有很多这样的“书”,激发学生探索生活这本“书”的兴趣。

听完这节课,以“指导朗读”为教学主线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学生在朗读中达到什么目标,却是比较模糊的,于是本节课的朗读指导还是流于平常性的教学内容。而且,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也是模糊的,朗读自然成了一种教学形式,平移中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再加上其他教学内容的加入,导致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些杂乱,学生提升不明显。究其原因,就是目标不够聚焦,落实目标不够有层次。

【听后思考】

一、目标聚焦,组块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可以聚焦到一个教学目标:读好人物对话。其他教学内容有些可以融入这个教学目标中,有些可以直接删掉,将这些内容另安排一节课进行教学。这样的处理让读好人物对话这一目标教学更加集中、充分,将文本作为教学的例子,教会学生读好人物对话,从“教课文”转为“教语文”。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进行组块教学,突破了线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显得更为灵动。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激活大脑中原有的朗读“相似块”,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在多重联系中喷发出智慧的火花,其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也能得到和谐发展。

具体课堂教学设想可通过以下两大板块进行操作:

板块一:出示教学目标 复习问句的读法; 板块二: 关注文本特点,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教学中的各教学活动板块,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也不是简单罗列而成。各板块往往统整在同一个核心目标之下,按各教学板块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之间,或并列或递进的逻辑关系,有序排列、有机整合。 《最大的书》新的教学板块的设计,起点和终点都非常清晰,从读好问句,到读好人物的对话。这中间一系列的教学环节,聚焦在核心的教学目标——读好人物的对话。这样的设计构成了有指向、有组织、有结构的教学活动板块,整堂课一线贯穿、浑然一体,呈现出清简明快、清晰流畅的结构美。

二、围绕目标,分层落实

朗读教学应该体现层次性,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节课中,围绕“读好人物对话”这个教学目标,如何有层次地展开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要“读好人物对话”,需要层层深入,步步扎实。

1.关注文本知识,落实“将对话读正确”要求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将文本读正确是非常重要的要求,课堂中要有指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的环节,并要重点指导一些长句子的正确停顿,发现提示语的位置及标点符号,引领学生认识对话的不同形式,在语言情境中了解提示语的作用,以求目标集中、层层深入。

2.关注内容理解,提升“读懂对话”能力

对话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表层,没有对文本进行理解,则显得单薄苍白。只有读懂意思,才能读好人物对话。如第6、8两个自然段,可以借助图片,先让学生理解“雨痕、波痕、矿物”等词,然后用句式说话:这本“书”上有( )、( )、( )等字,还有( )、( )、( )等画呢,还可以让学生用上各种不同的句式介绍岩石书上的字画:有( )有( )还有( )。在此基础上,再读好叔叔的语句。然后跳过情节,直接指向朗读,先总结如何才能读懂句子的意思:边读边思考,还可以边画画重点词语。然后出示第10自然段,用这个方法引导学生读懂两个内容:一是地壳的变化;二是时间的漫长。这样,符合学生“认知—实践—迁移”的学习规律,使一个知识点落实到位。

3.关注表达形式,培养“品析对话”思维

(1)读好对话中的标点。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顺学而导,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读,再引导指出感叹号的作用,进一步渗透读书还要关注标点符号。提醒学生注意对话中的标点符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读书要关注标点符号,因为它们是无声的语言,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2)读好对话中的关键词。

有意识地将叔叔说的两句话进行比较,发现共同点:“你来看,你看”这两个词,是这两段对话中的关键词,在引导学生发现关键词后,提醒学生应该读出说话的语气,还可以加上动作来读,这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朗读方式。这些言语的指导,二年级学生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加以理解。这时教师的范读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教师的范读,是一种更现实、更直接的朗读指导,但一定要选择好时机。同样,用12、13两个自然段为训练的例子,可巩固这种朗读方法,以此达到将文本作为例子的教学目的。

(3)读好整体对话中的真实感。

读好人物对话,不是割裂出对话,而是制造一个语境,进行整体朗读。所以在指导每一处朗读后,要回到整体,进行全文的分角色朗读。此处我们要强调的是:叔叔是个成人,“我”是一个孩子,我们要注意人物特点,进入角色朗读。

三、一课一得,聚沙成塔

“一课一得”要求教者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在课堂上大胆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可太多,也不可太泛,必须有一个核心教学目标。要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应对课程目标、编排意图、文本特点与学生实际有相当的了解。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应把握住以下几点:(1)明确学段目标,在单元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整体达成年段教学目标。(2)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发现文本独特的地方,确定教学目标;(3)明确所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课一得”应因人而异、因班而异;(4)处理好理解感悟和表达运用的关系,把表达运用的训练渗透到理解感悟的环节中,用理解感悟来促进表达和运用,做到内容和形式的无痕融合。

只要我们正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科学合理地取舍,每堂课都能突出一点,抓实一点,不仅要让学生“学过了”,更要让学生“学会了”,做到真正、有效的“一课一得”,学生的收获自然就能聚沙成塔。?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文本目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