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课程建设,构筑文化软实力

2015-09-17 19:50王云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儿童探究学校

王云

文化,即以文化人。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依托于她的办学理念,植根于她的文化基因,也就是这所学校的软实力。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以管理文化为骨骼、以课程文化为血脉,建构了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了学校内涵发展,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学校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只有着手课程改革,学校文化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才能融入师生的生活,形成文化立人的生命质态。面对现实、开放、变化的世界,我校以《在崇文明理背景下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为引领,从语文、科学两门学科课程实施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已逐步拓展到全科教学,并逐渐丰富,发展为儿童、教师、家长三个模块的整体课程改革,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可持续的发展。

一、儿童课程——回归儿童自然天性

对于学生来说,课程能够给予的生命能量显得尤其重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该校以儿童为本位,以“阅读”为核心,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建构了基础型、拓展型、主题探究型三种类型的儿童课程。

提到阅读,人们就会联想到“语文”“文学”等相关的词语。我校的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时,也是从文学阅读,尤其是儿童文学的阅读开始的。本次课程改革,我校打破儿童阅读侧重于语文学科、侧重于文学阅读的壁垒,将科学、数学、英语、音乐等阅读全面整合,共同推进,实现“全科”阅读。同时,依托地域特点,努力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因子,并以其为载体,进一步充实课程内涵。

1.基础型课程:行走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路上

基础型课程构建主要依托于国标课程校本化的研究。比如,语文课不再是一本语文书教学,还有整本书、图画书、日有所诵教学内容和时间。

聚焦课程实施中的种种实际问题,该校共进行了三轮共40多场次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研讨会,探索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三条路径:

(1)根据儿童发展需求,整合取舍国标教材。打破教师唯教材的观念,一切从儿童的需要出发,从儿童的发展出发。例如:在学完《角的分类》后,设计了“折纸中的角度”,引导学生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数学化过程,体验数学知识是怎样从生活经验与常识中提炼、升华而来的。

(2)利用儿童生活资源,充实优化课程内容。如在美术课程中引进的剪纸、折纸、花灯、风筝、泥塑、编蛋篓等手工制作形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内技能,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特别是扬州地方工艺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认同。

(3)合理改进教学方式,共建动态生长课程。课程不再是教材这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止形态,而是由师生、教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过程。教师不再拘泥于某本教材,不再拘泥于教室单一空间。

2.拓展型课程:为师生量身定制的活动课

拓展型课程,是根据学校“崇文明理”的育人目标设立的公共选修课程和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个性化选修课程,时间固定为每周五下午。

学校首先让教师从自身出发,自主选择建构有特色的活动课程。同时,学校也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学校创建级段流动课堂,把学生从原来固定的班集体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自主走班,选择喜欢的课程。

3.主题探究课程: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

主题探究型课程是主题引领下跨学科融合的探究性课程。主题探究型课程学习的时间、空间从哪里来?去年六一儿童节,校长表态要送给每个学生礼物,学生一个个都很惊讶(校长送给每个学生礼物得花多少钱呀?)。当宣布是从今年起一年十个国家节假日里不再布置任何书面作业时,学生们欢呼雀跃。不做作业干什么?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例如以阅读老扬州为主题,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分年级了解扬州美景、美食、名人、扬州老字号等。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阅读社会生活这本大书,建立儿童与世界的联系。

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和激励儿童走上自我发展之路。因此,我们就是想通过课程文化的建设,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精神独立的人,一个完整而富有智慧的人。

二、教师课程——唤醒教师职业自觉

我校开发了教师礼仪课程、阅读课程、游学课程、休闲课程,目的正是为了唤醒教师的职业自觉。例如:每次教师集会,实施视听课程,通过精选网易公开课、TED演讲视频、经典电影,让教师换一个角度看世界、看教育、看儿童。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创新的主体。课程建设为教师搭建了专业发展的平台,成为新课程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教师的课改意识。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自身的从业水平、教学意识、专业精神、课程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形成教师共同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氛围。

三、家长课程:让家庭成为最好的教育现场

学校教育没有家庭的配合是不完美的,我校以“新启蒙父母学堂”为平台,给家长们提供了三种类型的课程:通识型课程(家校有约)、专题型课程(专家指导)以及参与型课程(走进校园),希望构建一个融合多种资源、呈现多种形态、彰显多元价值观的课程形态。让教育回到儿童,回到童年,让孩子的生命更精彩!

课程建设不是目的,目的是形成学校文化软实力。当学校文化成为师生共同的心灵栖息地,它所改变和影响的就不仅是学校的师生,甚至还有一个个家庭。在一个个孩子的身后,更多人正以不为人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这就是软实力的力量。?

猜你喜欢
儿童探究学校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