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类文章阅读

2015-09-18 06:37于大军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礼花叶先生桃树

于大军

【锁定考点】

1.概括文本内容;2.理解文本主旨;3.理清写作思路;4.辨析表达方式;5.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方法;6.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7.理解、赏析重要语句;8.结合文本谈感悟。

【新题演练】

《叶嘉莹:一个人的阁楼》阅读

叶嘉莹先生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了很多年的中国古典文学。现在,叶先生已经是耄耋老人了。叶先生退休之后,只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亚洲图书馆里保留了一个很小的工作室。亚洲图书馆是圆顶的木质建筑,远远看上去,像是一个木质的小剧院,典雅秀美,里面的空间并不大,摆满了中文、日文、韩文等亚洲各国文字的书籍。图书馆的二层开辟出一小块地方。隔成教师的工作室,叶先生工作的地方就在这小小的阁楼上。身处其间的叶先生,就像是在小阁楼上专注而单纯地做着自己喜爱的游戏的孩子。

叶先生的工作室空间是令人惊叹的小,整个小屋不足十平方米。屋里没有太多的陈设,只有一张小书桌、一把椅子、一个书架。坐在桌前,伸手便可以触到两边的墙壁。四周的墙壁上都粘贴着她的备忘录、读书笔记,还有新近列出的无数条参考文献。她的文章全部是手写的,用竖排的方格本子。她还是习惯从右向左,写繁体的中文,字迹工整而娟秀。阅读她的手稿,很难看到涂改的地方。她说她下笔很谨慎,总是深思熟虑后,才会写下来。她会从早晨开始,在这里一直工作到傍晚。等工作人员都走了,她甚至还会留在这里继续阅读。很难想象,那样精雕细琢的文字,那样荡气回肠的古典诗文的赏析,很多都是在这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完成的;也很难想象,一位年近九十高龄的老人,会在这里,每天孤独地工作七八个小时,没有任何娱乐,也不借助任何电子设备,一个人,把文字静静地写在竖排的方格纸上。

她依旧在温哥华的华人社区里面讲诗词,每个暑假都会讲一个假期,不收报酬,自己开车去。讲台上,她一袭淡青色的纱衣,精神矍铄。她依然习惯一边讲课,一边写字,不过是用签字笔写在老式的幻灯片上,然后打到大屏幕上给大家看。她非常愿意吟诵诗词,用拖着长长的唱音的腔调。她在得意处会微微地摇头微笑:“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我想这应是她极爱的句子,因为每逢读到这里,她的声音总会略带着几分激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这样的情怀与情景,人生能有几回?

记得有一次聊天,她说道:“现在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没有对中国文化的感受,那样美好微妙的感情,那样曲折难言的情绪,大家都没有感觉了。这么关的东西,你看,这么美的东西,怎么能就这样白白地消失了呢?我现在是能做多少做多少。”

八十多岁的老人,每次上课站着讲两个小时,写满满的板书。我没有见她坐下过,她的讲台上有椅子,但是讲课时她从来不坐。满腹文章、锦绣才华,通过学诗来感触生命内在流淌的节奏,通过学诗来充实精神世界,她所追求的唯有这晶莹剔透的华美精神世界。对她来说,这个世界对物质和利益的追逐终究是有限度的。人们追逐金钱名利,总有一天会回归到精神的高地,呼吸纯净的空气。无论她自己多么渺小,都不会放弃心中所追求的美好之地。

在亚洲图书馆,我常常不由自主地走向她那间小小的工作室,常常看见那里亮着灯。我有很多次想去敲门,但都止住了。我宁可在门外,猜测那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在做什么,想象她满头白发伏案工作的情景。金岳霖曾经说,自己研究哲学,就像是一个人在小阁楼上做游戏。看见叶嘉莹的小工作室中亮着的那盏灯,我想自己终于懂得了。在那个小阁楼中做需要耐得住多年寂寞、冷清生活的游戏,其实对他们而言,是生活中最为严肃的事情。或者,像叶嘉莹说的,研究文学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生命的渴求,是出自她心灵的一种本能。

(王英/文,选自《21世纪年度散文选·2013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有删改)

【注】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她在得意处会微微地摇头微笑:‘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我想这应是她极爱的句子,因为每逢读到这里,她的声音总会略带着几分激扬。”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段话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先生为什么坚持在华人社区义务讲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叶先生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目有多重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舟一叶梦中来》阅读

昨夜有梦。一汪海水横在前头,归家无路。正发愁时,我的启蒙老师色·道尔基出现了,他像变魔术似的,弄出一叶轻舟来,我们师徒二人,就开始冲浪划行。一只海鸥,突然落在舟头,老师对海鸥说:“累了吧?翅膀也不是铁打的,要学会休整。不能一味地飞,大海大得很呢,孩子啊!”那海鸥竟然听得懂老师的话,“嘎嘎”叫着还点头。我喊一声“老师,它在点头!”,把自己喊醒了。

推窗遥望,突然想到老师说过的一句话:“长大了,会不会还记着老师啊?”我还记得他吗?答案是模糊的。昨夜之梦,或许是老师在托梦于我。

解放前夕,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连像样的识字之人都找不出几个。我的老师色·道尔基,原是阿拉坦山寺里的一个小喇嘛,后来还俗,以耕种为生。父亲召集乡亲们商量,请小喇嘛教孩子们识字。于是,我们三十几个孩子算是有学上了。课堂就设在老师家里,是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堂屋。村里木匠做了一块小黑板,上涂锅底灰,再涂一层食用油,晒干,就可写字了。那时没有粉笔,老师用的是当地产的白石条。把石片用刀子削成条形,写出的字迹虽浅一些,但还看得清。老师写上经丈并朗读,我们跟着大声念。朗读时,我们摇晃着身子,因为要读得有节奏感。父母们见了,直偷着乐。做作业没有本子,在一张经文夹板上,抹一层大麻子油,而后用白木灰一滤,就可以用削尖的木笔写字了。老师判完作业之后,擦掉字再抹油、滤灰。endprint

每天清晨,我们陆陆续续到老师家里背课文。我家近,我一般都第一个到。进门轻喊一声:“巴格谢,谣斯拉吉拜纳!”(老师,敬礼!)老师还在被窝里,轻咳一声,算是允准进屋。我便双目紧闭,背诵课文。有时卡壳,老师轻声慢语地指点,我便继续背。假若三次卡壳,手就要换板子,一般打三下,很疼,但发青不瘀血。现在想来,老师打手的目的,不在于惩罚而在于提醒你,贪玩不用功是要受罚的。

师母名叫灯鲁(即灯笼,从汉语借来的词),大个儿,黑黑的两条大辫子,皮肤白皙,骨骼匀称,漂亮。可惜,是个盲人。老师和师母感情极好,在老师眼里,师母是个大美人。她的长发,天天都是由老师来梳理的。她聪慧能干,正常人能干的家务她都能干。手也巧,能缝衣可纳鞋,样样干得出色。

他们有一宝贝女儿,名字叫乌吉嫫(葡萄),人长得巧,一双眼睛又大又黑,黑珍珠似的,骨碌碌乱转,美极了。有时老师忙,她替老师给我们上课。她嗓音清脆,像银铃在风中响。有时,我去背课文时,她还睡在老师和师母中间,两臂搂着父母脖子。我们背课文,她照睡不误,有时还流着哈喇子。

1947年,内蒙古东部解放。我们全村人一起吃“解放饭”,分田地分牛羊,算是当家做了主人。第二年春天,师母的老父亲从外地赶来,看望女儿一家。老人家是勤快人,不甘于闲着,就去河边开了一片地,种起瓜蔬来。住的是临时架起来的茅屋。平时不回家,河里有鱼,地里有菜,过起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夏日,乌吉嫫经常去姥爷的茅屋里住。游泳,采野花,活蹦乱跳像个小野人,我们都羡慕她。

有一天夜里,为了防狼,老人家照旧在离茅屋几十米远的地方,燃了一堆篝火,爷孙俩睡熟了。那夜山风大作,将火星吹入茅屋,着火了。乌吉嫫被粗木棍压住身子,不能动弹。老人带着一身的火苗,爬向河边。可能突然意识到外孙女没出来,又往回爬,终于没力气再动了。之后,师母一病不起,成了半死之人。不到一年,老师头发全白,瘦成一根红柳条。一个幸福甜蜜的家庭,就这样被一场火灾给毁了。老师和师母也远走他乡了。

这便是我对启蒙恩师的往事琐记,遥远且清晰。每当想起这些往事,心里便空若一片荒野,不长一株清明之草。记得老师和师母走的那天,父母叫我带一瓶杏仁油、一斗小米,送给他们。我给老师和师母磕了三个头,流着泪说了一声:“老师,长大了我会去看你!”老师也哭了,摸了摸我的头。送老师一家的那一辆老牛车,渐渐消失于远方草地,不见了。

(查干/文,选自《中国艺术报》2014年9月10日,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篇讲述了一个梦境,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色·道尔基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作者说“这便是我对启蒙恩师的往事琐记,遥远且清晰”,加点部分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开篇写道:“想到老师说过的一句话:‘长大了,会不会还记着老师啊?”结尾写道:“我……流着泪说了一声:‘老师,长大了我会去看你!…你如何理解作者这样的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花三章》阅读

①小时候,总觉得过国庆节一定要看礼花。礼花就像大年三十的饺子一样,是节日的象征。大约等到晚上八点以后,就听见大炮轰轰一响,第一拨礼花腾空而起,像无数的孔雀开屏,把夜空一下子点染得五彩斑斓。然后礼花像倒垂的莲花,天空中下起一阵彩色的雨。那时候,感觉礼花就绽放在我们的头顶。我常常和小伙伴们踩得房顶上的鱼鳞瓦咯吱吱响,大呼小叫,惹得大人们指着我们骂。

②我高一那一年的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晚上,我们在天安门广场上跳集体舞。换上来一位女同学,我们相互一看,都禁不住叫了起来,原来是小学同学。分别将近四年,竟然在这里见面,忍不住边跳边聊。礼花在我们的头顶绽放,映照着她那青春的脸庞。那一支舞曲显得格外短。那一晚的集体舞,总盼着她能够再换上来。

③1968年的夏天,我去北大荒。国庆节歇工,那天清早,天空开始飘起细碎的雪花。那时候,我刚离开家两个多月,想家。国庆节的晚上,在家该是上房顶看礼花绽放的。而在这里,天远地远,仿佛到了天之外,哪里有一点过节热闹的影子?更别说会有礼花开满夜空了。

④我们搭了生产队老董的“铁牛”(一种轮式拖拉机),去富锦买礼花。雪花沾衣即化,铺在路上,却已经霜一样白皑皑一片了。这样雪白的国庆节,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再也没有遇到过。富锦是离我们最近的县城,有近一百里地的样子,“铁牛”跑了小半天才跑到。谁知好多家商店都关门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开门的,老董进去给大家买东西。我和伙伴们着急买礼花,到处转悠,终于看到卖烟花爆竹的地方,不管三七二十一,买了一大堆,跟着老董轰隆隆地跑回队里。

⑤那一晚,队上杀了一头猪,大家饱餐了一顿杀猪菜。酒酣耳热过后,重要的节目就是放“花”了。全队的人都围到了场院上,等着我们放“花”。那一大堆礼花,大概是因为一路下雪受潮,怎么也点不着,急得我们一头汗。老董大声喊着“小心”,跑过来替我们点燃。当那礼花终于腾空而起绽放开来,大家都欢叫了起来。那些礼花都很简单,只是在天上翻了一个跟头就下来了,远赶不上北京天安门的礼花绚丽,但在细碎的雪花映衬下,也有别样的美丽。它们像是沾上了雪花一样,湿润而晶莹。endprint

⑥去年的国庆节,我是在美国过的。在这里买礼花很方便,而且比在中国买便宜,尽管全是来自中国的产品。国庆节晚上,自家人饮一杯酒庆祝之后,抱着一抱礼花,带着孩子走出房门,准备放“花”。四周静悄悄的,路灯幽暗,街邻屋里的灯光朦胧,让夜色也显幽深。星光不多,上弦月一弯,墨染一样的夜空,倒成了礼花登场的最好舞台。尽管买的礼花远没有天安门广场上的礼花那样大气磅礴,瞬间占据整个夜空,却也让夜空多了几分别样的风姿,礼花绽放显得特别的明亮灿烂。

⑦我们的几个礼花刚刚放完,邻居家的房门开了。夜色中,一个高大的身影穿过草坪,匆匆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圆筒状的东西,笑吟吟地递给我们,原来是一枚硕大的礼花。他说是过美国国庆节时没有放完的礼花,看见我们正在放“花”,就赶紧找了出来,让我们一起放。他是个英国人,太太是美国人,结婚之后来到了这里。他知道那天是我们中国的国庆节。我们谢过他,他站在我们的旁边,看我们点燃他拿来的那枚硕大的礼花。那枚礼花像蹿天猴儿一样飞上天空,先是一声礼炮一样的巨响,然后伞一样地打开,垂下金丝菊一样的花瓣,如雨而下。大家都叫了起来。他的这枚礼花,给这个异乡的国庆节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⑧今年的国庆节又要到了,我仍然在美国的这座小城。我们买了好多礼花,准备在国庆节的晚上燃放。不知道那位好心而热心的英国人,能不能再为我们增添一枚别样的礼花。不是我贪心,是我喜欢那种感觉。

(肖复兴/文,选自《天津日报》2014年9月30日,有改动)

1.下面这句话有什么表达作用?

那时候,感觉礼花就绽放在我们的头顶。我常常和小伙伴们踩得房顶上的鱼鳞瓦咯吱吱响,大呼小叫,惹得大人们指着我们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结尾处提到“我喜欢那种感觉”,根据文章内容,说说“那种感觉”是什么样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别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说说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时间、地点跨度都很大,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家门前的杨桃树》阅读

远远望见杨桃树,心里便踏实、温暖。老屋在树的后面,见了树,仿佛进了家。

杨桃树高大、茂盛,庇护着低矮的老屋。这是村里唯一的杨桃树。

杨桃树好像一年总在开花,总在结果,总在给我们喜悦。细小的花儿,或聚成花伞,或组成圆锥状,或开在树叶下,或开在树干上。花香淡淡的,微风一吹,香满一方。一树的花,惹来无数的蜜蜂,嗡嗡地响,响声此起彼伏。老人“埋怨”:吵死啦,满世界嗡嗡嗡。小孩则乐了,端着碗来到树下的门坪,边扒拉着饭,边往树上张望。花像雨一样落下来,落在衣服上,落在头上,心痒痒的。一不留神,碗里便盛着花。还真有调皮的,和着稀饭,吱溜地把花一块儿喝下去。花瓣粥。那年月穷,人们都喝稀得照见人影的粥。

树上的花在结果。果子一天一个样,让人老想爬树,探个究竟。杨桃树很好爬,高不到两米时便开杈,越往上枝丫越多。

爬杨桃树,感觉真爽。在树上,享受清风,眺望风景,品尝杨桃……,而且每爬高一点,看到的景象都不同,难怪谁都喜欢“高高在上”。

长长的一年里,就盼望着在结果的日子里爬杨桃树。成熟得最早的杨桃总是挂在最高的枝头,因为抢先得风、得雨、得阳光。那金黄饱满的硕果挂在枝头,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十分诱人。大人不敢爬上枝头,怕树枝承受不住体重,只好蹲在树主干上,很不情愿地让路,眼巴巴地望着那些胆大的小孩,一步一步地向着挂着硕果的枝头逼近。而树下,常常围着胆小的小孩,他们屏气凝神,手心和脚心冒着汗,仰望树上的小孩惊险地采摘果子。当金黄的硕果被摘下来时,仰望的孩子长长地舒了口气,接着便羡慕得直流口水。小孩爬树摘果,往往都是背着父母偷干的。

那年月,都穷,爬树摘果,都光着膀子,只穿裤衩,因为担心衣服被树蹭破,或挂住树枝被撕烂。待从树上摘果下来,手臂、胸口常常让树干擦出几道红彤彤的痕迹。这还在其次,蚂蚁更烦人。杨桃成熟的时候,树上的蚂蚁特别多,它们争着分享果子,一不留神,人就让蚂蚁叮咬一口,又痒又痛,龇牙咧嘴。

果子差不多采摘完时,杨桃树已是残枝败叶,颓废不堪。杨桃树,贱生,不用施肥、浇水、除虫,个把月后,又是生机勃勃、精神抖擞,准备着下一轮开花、结果。它没有索求,只有奉献。

村子里没有其他果树,只有这棵杨桃树,即便果子是酸的,也让人陶醉、迷恋、钟爱。小孩爱把杨桃果切成一片一片,极像一个个五角星,然后慢慢嚼。不熟的青果,味道既酸又涩,硬着头皮吃,酸得挤眉弄眼,太阳穴冒汗。后来,切成薄片,撒些盐巴,搅和一阵,再吃,感觉好多了。

后来,我家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户一户地往城镇搬迁。人们忙碌、浮躁,就冷落、忽视了杨桃树。杨桃树好像懂人心似的,一天天地枯萎下去,听说闹虫害闹得很厉害。而今,村子荒了,杨桃树也没了。

常常想,常常很想回家看看老家门前的杨桃树,它曾给我们乐,给我们笑,给我们吃,给我们闹。可杨桃树不在了,老屋也被废弃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桃树就是老家,老家便是杨桃树。如今树不在了,希望老家还好。

(翰儒/文,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9日,有改动)

1.作者写“老家门前的杨桃树”,从花写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了孩子们哪些和杨桃树相关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老家的这棵杨桃树枯萎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ndprint

猜你喜欢
礼花叶先生桃树
礼花
小兔礼花
河边的桃树
桃树秋管 来年丰收
桃树咋样冬剪好
亡命鸡礼花
透明独木舟
桃树
赌一个未来
赌一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