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5-09-25 16:13虞卓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9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虞卓

【摘要】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珍贵的人才资源,公民意识可以多维度透视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也可以影响整体的国民素质水平。目前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是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将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课题,对此我们要认真对待,高度重视。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公民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77-0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决定,将公民意识教育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平影响着全国整体的国民素质水平,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1.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现状

①法律意识淡薄;权力意识强,义务意识相对较弱。很多大学生对权力与义务的理解都不够全面,一般是对公民权力了解较多,对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却知之甚少。我国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的国家,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往往是心里有法,行动无法,缺乏自觉守法意识和理性的法律意识。如2013年4月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事件、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等一系列大学生恶性事件。正是由于知法、守法的自觉性不够与法律意识的淡薄导致大学生偏激、违法行为的出现。

②道德实践水平低下。多数学生在校园中都表现为对社会美德的积极推崇、继承与发扬;对社会中出现的不道德行为也是极为愤慨与厌恶,然而在实际的社会接触中却又时常出现社会道德水平低下的表现。如乘坐公车时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考试作弊,随手乱扔杂物等。

③国家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普遍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对国家政治、传统文化等缺乏认知和了解。如对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都为华人首次获得如此殊荣而骄傲;2008年奥运会举国欢庆等,但对于我国的基本制度、国家标志、儒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了解匮乏。

④主体意识较强。自我意识强,自我约束意识差,公民主体意识差。大学生所谓的公民意识多停留在理论上,没有真正的转化为个人主体意识,简单的说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关注大局。

2.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措施

①学校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发展的必要手段,公民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主要课程,也是进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形式。《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法律基础》等课程都涉及了公民的行为要求等,教师将公民意识的重要作用自然而然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識储备各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法治素养等进行培养和提升,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情、政治、体制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此外,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也是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②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初始,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陪伴孩子一生。因此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要注意对孩子的文化教育,还要注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还要适当的对孩子进行民主教育,让孩子既能够明辨是非,又能够独立思考,还能提升孩子的主体意识。

③社会方面。社会是大学生所有能力实践和表现的最终场所,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但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爱国热情,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其发生复杂情况后的应付和处理能力,有利于加强对社会的全面了解。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公民知识、法律知识、国家政治知识及传统知识文化的传递,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时能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并受到影响,并逐步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

④个人方面。公民意识的主体是大学生本人,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地方人大代表选举或立法听证会等,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等,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及社会公德心。将自己接受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努力,尤其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方面的结合,大学生社会化必将达成。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发展影响到国家整体的综合素质水平,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只有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得到完全的体现,具备强烈的公民责任感,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才算告一段落,但是也绝对不能完全放松,只有一直保持公民意识,才能够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姚黎英,姜立哲,曹宏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公民意识教育[J].学习月刊,2014,22:57-58.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