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矩阵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5-09-25 09:04孙丽宋岩升孙立晔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9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

孙丽 宋岩升 孙立晔

【摘要】基于对国内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和沈阳建筑大学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控制研究团队近年来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总结提出“项目矩阵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针对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兴和重点研究领域,吸纳相关研究方向的导师和研究生团队,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在实践中提高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

【关键词】项目矩阵 研究生培养 协同创新 导师团队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协会研究课题(B2-2013Y08-10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33-02

1.引言

国内高校现行研究生管理与培养模式中,多采取“校—院—系(所)”为主的垂直管理模式,科研团队学术背景单一,缺乏校际、校所、校企之间协同创新的动力,培养的研究生步入社会后普遍缺乏技术革新和创新能力[1]。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也存在诸多类似。过于注重“集中培养”和“灌输式”学习,使得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本科教育模式的继续,不能有效激发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项目矩阵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基于协同创新的“项目矩阵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在研究生培养中实施“双向导师团队”制度,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实行“以人为本”的差别化教育,在实践中推进协同创新,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1 组建导师团队,实现技术资源优势互补

2013年我国高校在校研究生人数近150万,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56萬人。研究生数量的增加远远超过研究生导师数量的增速,即使采用导师组方式培养研究生,由于没有建立和实施相关制度,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任务往往落在一个导师肩上,使得导师组培养基本流于形式[2,3]。

配合“项目矩阵型”培养模式,组建“双向”导师团队。团队中,导师的学科知识层面、逻辑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风格迥异。利用不同的学科知识资源,形成一张矩阵式知识网链,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导师之间的交流会使知识网链向外延拓并伺机整合。师生之间既有一对一的指导,也有多对一的交流,既充分展示了老师的专业知识,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研究生看待问题的出发点,逻辑思维方式和协同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2.2 建立“项目矩阵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项目矩阵型”培养模式借鉴管理学中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核心内容是以研究生为主体,以科研、生产项目为载体,将校内导师组的研究方向与合作导师组的项目以矩阵纵向、横向形式联系起来,在学习学科知识基础上,通过具体实践环节(包括科研项目、企业任务等)完成研究生培养,提升其学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1)纵横结合不意味多重领导

“项目矩阵型”培养模式中,学生可能会面临多重领导,一方面是学科领域的导师,另一方面是任务或项目的导师。学术研究讲究系统、连续,注重学术成果,而任务项目具有临时性,讲究实际效果。本课题实践过程中,围绕某一具体任务,组建的是项目小组、研究小组等是临时的正式项目组。在任务完成期间,研究生代表所在学术方向(矩阵纵向)受聘于项目导师(矩阵横向),接受项目研究任务,对项目负责,接受项目组考核。在项目研究中,拓展个人专业知识,也可以根据个人负担任务的新颖性和创新性决定是否以依托该课题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

(2)协同攻关打破合作障碍

项目或任务的进展和成果取决于各个知识领域研究的协同创新。传统的以学科(纵向)为主的培养模式,为了学术成果的权益,学生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导师之间、研究与应用之间缺乏沟通桥梁,使得学术信息成为孤岛,表现为研究效率低下、成果脱离实际、成果转化困难、团队合作困难等。“项目矩阵型”培养模式打破了研究领域的孤立性和局限性,最大限度的融入了交叉研究。服务于临时性项目,各研究领域的学生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任务。项目导师让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围绕中心任务转换角色。学生完成的成果关系到所在学科导师组今后在项目及生产领域的合作机会和层次,因此,其在项目组期间为项目完成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所属研究方向资源,并保证积极上进的工作态度。

3.“项目矩阵型”培养模式的实施

“项目矩阵型”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借助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创新主体,展开深层次、多样化的交流合作。这样,不但可以改善大学的科研条件,而且还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不同的项目中去,得到不同导师的指导,集众人之智,采众家之长,培养、锻炼、提升研究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客观有效地评价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既评价其理论水平、学术科研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考察其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结论

协同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核心内容。“项目矩阵型”培养模式能够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研究生科研团队的建设,积极促进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的发展,并且能够高效合理的整合调配研究生资源,充分发挥多学科相互交叉与融合的优势,有力提升了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等.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28-34

[2]罗泽举.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团队指导模式设计与管理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1):99-103

[3]林洪,赵中辉,汪东风等.研究生多导师模式的构件及实践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 2010(6):84-86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