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贺、凌评批考

2015-09-29 03:38李伟
文艺评论 2015年8期
关键词:贺铸镜湖吕氏春秋

李伟

国学论衡

《吕氏春秋》贺、凌评批考

李伟

《吕氏春秋》现存最古刊本为元至正六年嘉兴路儒学刊本,直至明代,吕书的版本才逐渐增加,“共计有十六种版本”①。此书在明代广为流布,其学术和文献价值得到广泛认可,其写作模式亦为文章家所资取。明万历庚申凌氏朱墨套印本②是明代流传较广的一种评本,代表了明代点评的风气。此套印本前题“宋镜湖遗老陆游评,明天目逸史凌稚隆批”,但上阑硃评不称某曰,亦不以他色套印。后人又疑所题陆游应为贺铸,而品评内容则实为凌稚隆一人所为。此本究竟为谁所评,历来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对《吕氏春秋》批语的细读探析,结合明代品评风气,试图解读此本的批注者及其评点风格。

一、陆游实为贺铸考

万历庚申凌氏朱墨套印本前题“宋镜湖遗老陆游评”,陆游曾居于镜湖,据《法喜志》所载:“陆游,字务观,居镜湖,仕至文化阁待制,封渭南伯。”③亦有诗为证,其《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诗云:“言归镜湖上,日日醉东篱。”因此,凌毓枬跋万历庚申凌氏本曰:“渭南以一代妙手晤作者于千载之上,焕若披面,而吕氏之精神始出。”④印证卷首所言“宋镜湖遗老陆游评”。陆游确曾居于镜湖,镜湖遗老亦指陆游,但结合陆游的生平,后人产生诸多疑问,叶德辉《郋园读书志》“子部”云:

顾其识甚暗漏,如“镜湖遗老记”一则本不署名,以记文有“元祐壬申余卧疾京师”数语证之,知为赋“梅子黄时雨”词之贺铸,即许宗鲁本所云从贺铸旧校本出者是也。陆游庆、元间人,上去元祐远矣。“镜湖”因避宋翼祖嫌名改字,当时或以“鉴”字代“镜”,皆以避“敬”之故。凌氏不知,题为陆游别号,已是可笑,尤可异者,上阑硃评不称某曰,亦不以他色套印,竟不知谁为陆、谁为凌,是又无论为贺铸、为陆游,真是无冤可诉矣。⑤

这里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以“元祐壬申余卧疾京师”为据,认为陆游是“庆、元间人”,上去元祐远矣,故“镜湖遗老”非指陆游。且认为题名“镜湖”是避宋翼祖之讳,实为“庆湖”,即贺铸。第二,其书题为陆游(实为贺铸)评,凌稚隆批,却不以他色套印,因此无法区分二者评批之语。

关于第一个问题,本文作如下分析。首先,关于避讳问题。贺铸自谓“王子庆忌”的后人,即以“庆”字代“镜”字,“以庆为姓”,他“自言唐谏议大夫贺知章之后,且推本出王子庆忌,以庆为姓,居越之湖泽所谓镜湖者,本庆湖也;避汉安帝清河王讳,改为贺氏,庆湖亦转为‘镜’,当时不知何据,故铸自称‘庆湖遗老’。”⑥这里所说的“不知何据”应该是避讳宋翼祖赵敬,宋翼祖即赵匡胤祖父赵敬(翼祖),《宋会要》云:“翼祖……讳敬,顺祖子,历营、蓟、涿三州刺史。”⑦“敬”与“镜”音近,后人因避讳或以“鉴”字代“镜”字,或以他字代“镜”字。因此,贺铸不称“镜湖遗老”,而自称“庆湖遗老”。其次,据《宋人年谱丛刊·贺铸年谱》载:“元祐七年壬申,贺铸,年四十一岁,抱病甚久”,⑧暗合“元祐壬申余卧疾京师”之语。第三,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生于宋宣和七年(1125),卒于嘉定二年除夕(1210年1月26日),是宋朝的著名诗人⑨。陆游为南宋人,与“元祐”相去甚远,因此《镜湖遗老记》非陆游所作。此外,严灵峰认为:“宋史载贺铸自言贺知章后,且推本其初,出王子庆忌,以庆为姓,居越之湖泽,所谓‘镜湖’,本‘庆湖’也,凌氏归之放翁误矣。”⑩陈奇猷对《镜湖遗老记》考证后言:“此记题镜湖遗老,则贺铸所作也。”⑪

那么,贺铸是否校订过《吕氏春秋》呢?有“镜湖遗老记”为证:

右《吕氏春秋》,总二十六卷,凡百六十篇。余杭镂刻本亡三十篇,而脱句漏字,合三万余言。此本传之于东牟王氏。今四明使君,元丰初奉诏修书于资善堂,取大清楼所藏本校定。元祐壬申,余卧疾京师,喜得此书,每药艾之间手校之。自秋涉冬,朱黄始就,即为一客挟之而去。后三年见归,而颇有欲得色,余亦心许之。得官江夏,因募笔工录之,竟以手校本寄欲得者云。镜湖遗老记。”⑫

据上文考证,这里的“镜湖遗老”即是贺铸,他自言卧疾京师之时,“每药艾之间手校之”。自此,《吕氏春秋》的贺铸手校本成为后世刊刻的范本。另据《宋人年谱丛刊·贺铸年谱》载:“铸喜校雠书籍。《文苑传》称其‘家藏书万卷,手自校雠,无一字之误。’程俱称其‘校书至万卷,无一字一画讹阙。老且病,犹榾榾不置。’”⑬贺铸校书万卷,校定《吕氏春秋》亦合乎情理。

二、贺、凌评批分类考

由于刻本的眉批没有用双色套印,亦没有注明“某人曰”,所评内容是贺铸所作,还是凌稚隆所评,后人多有怀疑。李家骧就曾提出质疑:“又疑陆批、凌批均为凌氏自批而假冒古人作伪,因前此诸版本及各家著录都未提到有贺铸批评一事,明代评点风甚炽,凌本又不区分陆批、凌批,似是迎合时风众尚作是而非之状以市利。再,凌本于镜湖遗老记后有考证,多含糊之言。”⑭此本之前版本都未曾提及贺铸评批《吕氏春秋》一事,考此本的评批内容,既有迎合明代评点风气的特点,也多能为文章家所取资。叶德辉曾言:“然此书评批不可据,而圈点句读能使读者目快神飞,是固文章家所取资。”⑮《吕览》文字结构特点为:“多先标题旨,次申论断,后举例证,篇末呼应全文作为总结。”⑯这和明代对文章的结构要求十分相似,所评内容多关乎文章结构,希冀成为明人文章写作的取法对象。

此本眉批内容若是明代人所为,那么以书商而著称的凌稚隆是否具备评阅《吕氏春秋》的能力呢?据资料记载,凌稚隆的身世如下:

凌稚隆,字以栋,号磊泉,浙江乌程晟舍人。祖先世代为官,而凌稚隆则一生功名蹭蹬,所以史书记载较少,以至于其生卒年皆不可考。他出身书香门第,家学颇深,历代都有才学之士闻名于世。……笃志好学,满腹经纶。他潜心著述,成果颇丰。主要有《史记评林》一百三十卷、《汉书评林》一百卷、《史记纂》二十四卷、《汉书纂》八卷,等等。晚年的凌稚隆仍然学而不倦,在辑录《三才统志》的过程中,每日呕血数升,仍笔耕不辍,书未竟而卒。⑰

此外,田凤台《吕氏春秋发微》第三章引崇祯《乌程县志》(浙江湖州志)云:“(凌稚隆)字磊泉,承先世家学,笃于典故,所辑有《史记汉书评林》,《左传评注测义》,《五车韵瑞》等书行世。”又云:“黄氏书目有《五车韵瑞》一百二十卷。凌以栋,字稚隆。”⑱由此可见,凌稚隆虽以书商身份名世,且不见于史书记载,却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著作颇丰,对《吕氏春秋》的评点也合乎情理。

其次,从点评的内容和风格来看,此本符合明代评点特色。明代人对评点十分看重,这与八股文在明代的风行关系密切。明中叶以来,盛行八股文评点之风,导致人们对文章外在的结构十分关注,多以时文之法解读古书。这种解读的原则一般是先求其本旨,十分注重“观其段落”,寻其眼目,照应之所在。万历庚申凌氏朱墨套印本在评点《吕氏春秋》过程中,一般在每篇篇首有题解,概括文章主旨;中间评点内容多注重起承转合的文字,对文章结构多有评述;此外,评点内容着意文法的表达风格,多出现“关锁”、“机轴”等字眼,关照全文。

然而,凌毓枬给此评本跋曰:

渭南以一代妙手晤作者于千载之上,焕若披面,而吕氏精神始出,但讹沓相仍,朱黄失序,讎校之下,良用缺然。偶从诸大夫遗簏中窥其所藏吕氏批本,余得受而读之,盖将荟诸子之长以备一家言,而未获既其志,兹犹鼎之臠也。夫前人所无弗敢益,前人所有弗敢掩,凡以述其意而止,以是广之四方也,其可乎?

这里虽将贺铸误作“渭南”,但明确指出其雠校结果使“吕氏精神始出”,表明此时贺铸有评点《吕氏春秋》的文字,可惜此本“讹沓相仍,朱黄失序”。凌稚隆得到贺铸评本后又加以批点,且批点原则是“前人所无弗敢益,前人所有弗敢掩,凡以述其意而止”。此外,今人田凤台认为“宋时贺铸,首注吕书,而研吕之精神复活。”⑲

根据以上材料,笔者推测,贺铸校对过《吕氏春秋》,且有评点文字。但此本传至明代以后,评本“讹沓相仍,朱黄失序”。凌稚隆在贺铸所注的评点文字的基础之上,重新作过批校和整理,且受明代八股文评点之风的影响,形成极具特色的点评内容。因此,此套印本前题“宋镜湖遗老陆游评,明天目逸史凌稚隆批”的文字合乎实际,此评本确是二人共同所为。下文详细分析此本的评批特色,并结合明代的点评特色,作一番考究。

三、贺、凌评批特色

对文的评点始于宋代,其基本精神同于诗话,都是对创作技巧的探索。作为一种成熟的批评方法,即将眉批、圈点和作品结合起来,南宋的批评家们熟练掌握并运用。四库馆臣给《崇古文决》所作提要云:“世所传诵,惟吕祖谦《古文关键》、谢枋得《文章轨范》及昉此书而已。”⑳明代是评点文学的全盛时期,文人多以时文之法解古书。高举古文旗帜的唐顺之、归有光等人的“唐宋派”,继承宋代文人的评点方法,将古文评点推向高峰,加之明代印刷技术的成熟,这一时期刻印刊行的评点著作甚多。受此评点风气的影响,文人多选取前代文之可法者,加以评点,刻印刊行。明代万历庚申凌稚隆朱墨套印本是在明代普遍使用彩色套印技术风气下一种评本,该评本不注重文字考据,评点多集中在对各篇文意的梳理。此本共评述《吕氏春秋》一百六十篇,一般每篇前有题解,末有总论,注重对文章主旨的揭示。其评点倾向在于:在点评内容上偏重文法;在评述风格上分析细入毫芒,处处激赏;在言语表达上简明精炼。

(一)偏重文法的点评内容。成于万历庚申年间《吕氏春秋》的评本,十分重视文法。比如《古乐》篇评“皇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一段,曰“历叙帝王作乐之始,井然有条,而文法变幻,奇峦层睹,而不见重复。”评“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务本》)曰“文法变态,句法古雅。”此评本不仅多次提及文法,且对文法的具体内容作详细阐述:比如评“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与一举则有千里之志,德不盛、义不大则不至其郊。愚庳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长利》),曰“章法、句法、字法俱古。”这里将文法具体阐释为章法、句法、字法等作文之法。正如清人方苞所言:“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㉑这里所言“义法”中的“法”也是指文法。总之,此评本所评内容都是围绕《吕氏春秋》各篇文章的文法展开,一般涉及文章的主旨、结构以及对字句的鉴赏,力图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和思想内容,为后人示范作文的轨迹。

首先,评本对《吕氏春秋》各篇章法的重视。比如评“桀、纣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罚虽重,刑虽严,何益?”(《功名》)曰“桀纣句词反意正,以足上四喻,章法精奇。”对章法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此评本篇首有题解、中间对篇章结构进行梳理、末尾多“照应警策”之类的评语。题解内容多为对全篇主旨概括的语句,如在《贵公》篇首评:“洁矩平天下之要道,推己及人,即公心也,此一篇之大意。”《贵公》篇认为,君主只有做到“公”,才能“天下平”,“平得于公”,这里提出君主应具有“公心”,评语符合文章的主旨。此评本对文章结构的梳理亦十分合乎情理。《当染》题解曰:“以染字点缀,唤醒题目,中引自‘所染当’与‘所染不当’者,分四段结应,对待严整。”此评语对文章结构概括的十分准确,《当染》篇列举历史上帝王、君主、士的成败荣辱,旨在说明“所染当”,君主就能“王天下”,士就能显荣于天下;“所染不当”,就会导致国破身辱。全篇论证严密,即评语所言的“对待严整”。此外,此评本在文末亦有对文章首尾照应的评析。凌氏评《本生》篇末句“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曰“照应警策”。在《去私》篇末云:“王者无私以公天下,伯者假无私以济其公,故末总收之以公,以应起语。”这是对文章结尾照应语句的评析,显得整篇文章结构完整。

其次,评本对《吕氏春秋》句法的重视。凌氏评“文者爱之征也,武者恶之表也。爱恶循义,文武有常,圣人之元也。”(《召类》)曰“转折悠扬,风度宕逸,句法奇妙。”这里是对句子对仗工整,转折有度的赞赏。此评本不仅注重对优美语句的赏析,更关注语句在全篇结构中的作用。比如评“利不可两,忠不可兼。”(《权勋》)曰“两语点尽一篇之章旨”。“权勋”是对事功大小的衡量。“忠利”分大小两类,小忠小利是妨碍大忠大利的,即“利不可两,忠不可兼”。又如评“知谓则不以言矣。言者谓之属也。”(《精谕》)曰“二语唤醒题旨”。《精谕》篇主旨指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精神表达出来,“言者谓之属”指出言语是用来表达思想的,若能懂得言语的含义就可以不用言语了,此句契合《精谕》篇主旨。凌氏对一些警省的语句亦有所评析,比如评“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劝学》)曰:“语极警策,极委婉,令人有警省处”。

不仅如此,此评本还使用一些术语对相关语句加以评析,比如“剀切”、“关锁”、“机轴”等,示后学以门径。“剀切”,即切实,切中事理之意。比如评“其生之与乐也,若冰之于炎日,反以自兵。此生乎不知乐之情,而以侈为务故也。”(《侈乐》)曰“譬喻剀切,令人警发。”这里以“冰之于炎日”喻“侈乐”之于人生,暗示“侈乐”的危害,切中事理,合乎“剀切”之说。“关锁”、“机轴”都是指篇章中的关键语句,这些语句具有承上启下和概括篇旨的作用。比如评“尊富贵大不足以来士矣,必自知之然后可。”曰“即此二句,承上启下,最为关锁。”评“众人以为命,安知其所”(《应同》),曰“自篇首自此,而结之以此二语,此下又生议论,而结之《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以言祸福人或召之,时露篇旨,时着关锁。”评“凡人主必审分,然后治可以至”(《审分》),曰“二句是一篇大机轴”。这里所言“机轴”即是一篇的主旨。

第三,评本对《吕氏春秋》字法的评析。评“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诬徒》)曰“连用六则字,语气甚急,文有姿态,不见重复。”这里批评了不善求学之人“用心则不专”、“就业则不疾”的错误治学态度,从反面论述治学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原文作者论述急切,评本认为“语气甚急”体现在对“则”字的六次连用,起加强语气的效果。又如评《顺说》篇“臣有道于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曰“将‘勇’、‘力’二字借来作眼目,暗藏个仁义在内。”惠盎善于揣测君主的心理,只说君主所好的“勇”、“力”,虽不提及“仁义”,却处处显示“仁义”的重要,评本深谙字法的重要性。

此外,凌氏还提出了诸多作文之法,包括“反振法”、“回顾之法”、“归来有法”、“提掇之法”等。比如评“臣不若甯速,请置以为太田。……臣不若弦章,请置以为大理。”(《勿躬》)曰“全用反振法”。这里列举管子认为自己不如甯速、隰朋、、东郭牙、王子城父、弦章等例子,为了说明作为人臣的管子,尚且“不任己之不能,而以尽五子之能”,反过来告诫君主应“无恃其能勇力诚信”,因而为“反振法。”凌氏评“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高义》)曰“借客形主,且有回顾之法。”这里以万乘之主、三王之佐和孔子相比,回顾君子行事依照“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原则。凌氏评“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贵信》)曰“先天时后人事,过接无痕,归来有法。”此处由“天行不信”的危害过渡到“君臣不信”的危害,由天时而及人事,衔接自然,层层深入,归结到“凡人主必信”的主题上,曰“归来有法”。凌氏评《知化》篇所言吴王夫差国灭身亡的故事,曰“先以夫差不知化,子胥知化提起,下详其事,提掇之法。”“提掇之法”即指先对某一事例的结果进行概括叙述,下文展开分析产生此结论的原因。吴王夫差不能“知化”,导致国灭身亡,下文展开分析其不能“知化”的原因,所用之法正是“提掇之法”。

(二)处处激赏的表达风格。评点属于主观较强的文学理论文体,此评本通过细入毫芒的分析,对吕书的作文之法处处激赏,力图使读者理解原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首先,对《吕氏春秋》的作品价值直接称赞。比如《贵生》篇结尾云:“吕氏每一立论间多于末句才见主意,昔人谓惟《过秦论》,则然政不知其祖于吕氏。”又如给《季春》作题解曰:“人君纪历明时,仰观日月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授民事,是王政之首务,故吕氏纪月为最详,得帝王之精意也。”再如对《精通》篇所引“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的故事后评曰:“吕氏每引故事,必精透题旨,且议论痛快,真令人不可移易者。”这些“句末才见主意”、“精透题旨的故事”的写作技巧可以令后学找到模仿的门径,令评点家激赏不已。

其次,对文本的精细化解读、品评。这里,我们摘录几段《吕氏春秋》的评语,具体探析评点家是如何体察作者的苦心,从而批窾道窍的。

此篇首提“有义兵而无偃兵”句,立柱中分三大段,历历以证发明,仍以此句三结之。又前用“兵所自来”句唤起,中复三次接应,结前引后,变化纵横,自是先秦骨脉,奇格奇格。(《荡兵》题解)

通篇先言治天下必先治身,次言治身之要,后证以帝王五伯治身之事,末复以孔子之言,明治身即可以治天下,本末次序秩然有条,转折顿挫,曲尽其妙。(《先己》题解)

第一段评语是对《荡兵》篇章法结构的梳理。《荡兵》篇首言“古圣王有义兵而无偃兵”,后三段都以此句收尾。又《荡兵》篇前文言“兵所自来者久矣”,下文以“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兵之所自来者远矣”等语句,与之照应。且“兵所自来者久矣”既总结了“有义兵而无偃兵”的说法,又引起下文对此的议论。《荡兵》篇的结构严密,论证严谨,评本对此细加探析,深入体察吕书的结构特点。第二段评语是对《先己》篇章法的赏析,认为其文“秩然有条,转折顿挫,曲尽其妙”,深得文章写作思路。若评点家缺乏对原作的精细化解读,体察作者的苦心孤诣,是很难写出此等合乎人心的评语。

第三,评语文笔动人,令人赞叹。比如评“故鼓宫而宫应,鼓角而角动。以龙致雨,以形逐影。”(《召类》)曰“叙事核而有序,不诡不浮,真先秦文字之祖。”

评“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至忠》)曰:“英气凛凛,叙事如睹。”评“夫生,岂特随侯珠之重也哉!”(《贵生》)曰:“以一句收煞,极有力,且员转周匝。”评“是先知报后知也,为故君贼新君矣。”曰“以叙事代议论,语最苍古。”评点家对吕书叙事技巧、语句的锤炼、作者的苦心孤诣等研究的十分透彻,且饱含深情,所谓“文词委婉,语气凄怆,令人鸣咽”(《至忠》题解)。

(三)简明精炼的言语表达

此评本很少有大段的评述,评语大都文笔动人,语言精炼,恰到好处。评“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用众》)曰“奇伟精徹,真千古未发之秘”。原文强调了众人的作用,评点者以动人之笔,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感叹之情。类似的例子,在评本中十分多见。比如评“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报更》)曰“收缴正意甚古,徢奇峭”。评“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观世》)曰“千古格言”。同时,对章法的赞赏,评语亦简练有神。比如评“世之人主贵人,无贤无肖,莫不欲长生久视”(《重己》)曰“一转说到人主,尤见风雪变态之妙”。评“故古之善为君者”(《当染》)曰“转折势如游龙”,又如评“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首时》)曰“一篇之内,或以故事影之,或以景物叙之,变换虽多,句句切题。”评点者有此才情,又苦心孤诣的体察作品,才能写出如此优美,而又契合篇章主旨的评语。

此外,简明精炼的评语建立在对原文主旨的领悟上,评点者学识深厚。虽是简短的评语,却能把握住原文的主旨,令后世学者找到模仿的途径。比如评“此三君者,其有所自二得之,不备遵理,然而后世称之,有功故也。有功于此而无其失,虽王可也。”(《长攻》)曰“冷语缓收”。“冷语”有讥笑讽刺之意,《长攻》篇作者对于“不备遵理”以求功名的做法,虽然认为其行为“有失”,但不得不予以某种程度的肯定。“冷语缓收”体现了评点者对原文作者矛盾心理的把握。又如评孔子所言“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慎人》)曰“此隐语也,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同。”《慎人》篇通过引用孔子厄于陈蔡之间的故事,说明人要致力于“得道”,孔子所言“是以知松柏之茂”虽同于“知松柏之后凋”,但言“松柏之茂”,体现孔子乐观积极的心态。评点者对此深有感悟,故以“隐语”评述原文。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41)】

①⑭李家骧《吕氏春秋通论》,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107、105页。

②此评本采用彩色套印技术,单边,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上海图书馆藏。是本前有方孝儒《读吕氏春秋》,王世贞《吕氏春秋序》,凌稚隆《吕氏春秋引》,侄凌濛初书,后有凌毓枬跋。

③夏树芳辑《法喜志》卷四,明万历江阴夏氏清远楼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④《吕氏春秋》,明万历四十八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后文所引评语皆源于此版本,一般只随文注篇名,不再作注。

⑤⑮叶德辉撰,杨洪升点校《郋园读书志》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29页。

⑥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71页。

⑦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一册),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5页。

⑧吴洪波主编《宋人年谱丛刊》(第五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4页。

⑨《陆游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页。

⑩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五卷),中华书局,第11-12页。

⑪⑫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8页。

⑬吴洪泽等主编《宋人年谱丛刊》第五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6页。

⑯⑱⑲田凤台《吕氏春秋探微》,台湾学生书局,第57、90、414页。

⑰司马迁著,凌稚隆编纂,马雅琴整理《史记纂·前言》,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⑳《四库全书》,集部第二九三册,台北商务印书馆,第2页。

㉑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页。

猜你喜欢
贺铸镜湖吕氏春秋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陈镜湖烈士纪念馆
贺铸:人生总有一段路要自己
悄悄地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近十几年来贺铸词研究综述
《吕氏春秋》养生之道
夜游天镜湖
镜湖:绍兴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