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

2015-10-08 20:08刘二侠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课程改革

刘二侠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1

摘 要 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体能训练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否能够测试达标。因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大学体育课程,就成为了广大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大学体育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能训练 大学体育教学 课程改革

一、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新时期,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突破,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上都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中仍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问题,对学生体育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造成了很大困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很多高校都把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状况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使得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片面追求学生体能训练带来的直接教学效果,也由此形成了以体能锻炼为主导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单调、枯燥的体能锻炼渐渐的失去耐心和积极性,体育兴趣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这样一来,学生很难树立起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以及终身体育的观念,其体育长远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第二,虽然高校体育教学经历了项目改革与形式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而开设了自主选项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平衡好动作技能学习与身体素质锻炼的关系,过于偏重动作掌握而忽略了体能训练,体育课程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基于此种现状,加快构建既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又能够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与参与热情的体育课程,不断推进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由于我国高校体能训练起步晚,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对体能训练的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并且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认为运动技巧训练能够取代身体素质锻炼,体能训练在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空白。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需要高校体育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授课过程中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传授学生体育项目技巧和基本动作的同时,也要把培养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运动实践能力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中来,积极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体育项目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时充分利用身体各项机能、激发身体潜能,使其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高校体育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其终身体育观念为目标,以科学、系统、体现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做好体育教学规划,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重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学生的体育兴趣对其体育长远发展十分关键,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笔者在这里提供两点可参考建议:第一,丰富课程项目。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主要开设的教学项目有田径、体操、三大球等,学生课程选择空间很小,且对于这些项目,很多学生是难以产生兴趣的。因此,高校可以开设更多体育项目的课程,拓宽学生课程选择空间,使其根据自身特点与个人兴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其终身体育观念。第二,推广俱乐部体育。要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爱好和需要选择加入学校里的各类体育社团和俱乐部,这样就能使他们能够主动的参加自己选择的体育活动,并在其中学会钻研和把握项目运动的特点与规律,同时转化为自身的学习技巧,从而促进其项目学习的专业化与身体素质的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也有了强大的动力。

(三)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体育教学体制呈现出很多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通过对现有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相应的改善来优化体育教学活动。例如,在某校一项健美操课程教学效果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运动后的心率上升程度与预期有较大差距,学生在项目运动中没有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究其原因,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存在欠缺,教师单纯强调技能学习,而学生往往知识对老师的动作进行模仿,即使学生掌握了技巧也难以有效提高其身体素质。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构建应该以学生体能训练为基础,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要着力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由简单的学习动作转为积极参加体能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在具体项目运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进行有效的体能训练,使学生在运动负荷带来的刺激之中养成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

(四)体育课程评价科学化、合理化

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偏重于结果评价,忽略了过程评价;考核评量办法一般为定量化、竞技化,且过于关注学生的运动技巧,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这种评价体系很容易损害那些运动基础较差的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热情,也使得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积极性逐渐下降,这样就违背了我们体育教学的目标。基于此,各高校在体育课程构建中要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课程评价体系,统一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为提高教学质量与实现教学目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结束语

现代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建设,应紧抓体能训练这一关键要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鼓励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同时也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观念。

参考文献:

[1] 张世纲.大学体育中体能训练优化性方案浅谈[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2] 肖刚云,蔡一嘉.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A].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part 3)[C].2011.

[3] 陈果.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2(07).

猜你喜欢
大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课程改革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的改进措施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
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创新思考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