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民阅读 彰显文化力量
——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综述

2015-10-12 10:48郑豪杰
中国出版 2015年20期
关键词:博会全民图书

□文|朱 音 郑豪杰

推动全民阅读彰显文化力量
——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综述

□文|朱音郑豪杰

9月25日至27日,以“文华三晋·书香九州”为主题的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西太原举行。本届书博会共有来自全国各地37个代表团、1005家出版发行单位参加,参会代表约1.3万人,展出各类图书26.54万种、92.88万册。展会期间,太原主会场参观总人流达到29.1万人次;主会场出版物交易额达到12064万册、30.16亿码洋,现场总销售60.01万册、1500.04万码洋。王蒙、梁衡、刘慈欣、奈斯比特夫妇等120余位文化名人、作家、学者通过读者大会、新书发布会、“红沙发”访谈、名家说晋、签名售书等文化活动与读者见面互动,传播了全民阅读的理念。

书博会作为全国书业的文化盛会,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订货功能不断弱化的今天,书博会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一方面要传承出版营销和行业沟通的专业职能,另一方面更要担当起推动全民阅读的文化公益精神,从而完成在理念和功能上的转换,更好地适应时代变迁和行业转型。本届书博会汲取历届书博会的成功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推动全民阅读

历经25届发展变迁,全国书博会已由单一的图书交易活动,发展成为集出版成果展示、出版物展销、信息交流、业务研讨、倡导阅读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盛会。尤其是近年来,书博会不断强化辐射、引导功能,力推全民阅读,倡导阅读风尚,引导阅读方向,成为建设书香中国的重要载体。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所说:“它就像一个阅读的播种机一样播下阅读的种子,这个作用是有深远意义的。”我们看到,第22届书博会首次设立了阅读大使,第23届书博会举办了“绿色海岛,文化海南”全民阅读活动,第24届书博会以“文耀贵州,书博天下”为主题开展送书下乡惠民文化活动,本届书博会则探索将展会打造成为“人民群众的读书节”,从而使自身在功能定位上有了更明晰的转变。

本届书博会设太原主会场和大同、运城、长治3个分会场,分别举办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读书活动。从今年4月开始,书博会展前活动已举办了300余场,“书香三晋·最美瞬间”随手拍网络展示、三晋“书香家庭”创建评比、“百社千校”全民阅读、“书博下乡村·图书进万家”等各类活动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踊跃参与。在书博会期间,“阅读的魅力·文化的力量”读者大会、“红沙发”系列访谈、“十大读书人物”评选等系列活动,都使读者领略到阅读的魅力。不仅让观展群众在书博会现场就能把喜爱的图书买到手中,同时还邀请国内知名的网上书店及数字出版企业参展,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此外,为把书博会真正办成“人民群众的读书节”,今年以来,山西省开展了“书香三晋·文明社会”全民阅读报刊行、“书香家庭”故事会、校园阅读文化漂流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百项千场”阅读活动,总计达238项2735场,以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更富有成效的方式,实现书博会平台效应向市、县、乡、村各级的延伸,覆盖全省城市乡村各类阅读群体,形成了更为浓郁的全民阅读氛围。

二、突出社会效益

2015年9月,中央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出版社要通过奉献优秀的产品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就要坚持内容创新,提供内容含量最为丰满的高品质图书,重视图书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这一要求在本届书博会上得到突出体现。近年来,出版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图书。主题出版是出版行业突出社会效益、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契合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关注焦点和普遍阅读需求。本届书博会上,在主展馆大厅中心位置设置精品展示区,集中展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等主题出版物约900册,还有获得国家图书奖、茅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的精品出版物1200余册,展示面积近500平方米。通过开放、互动、安全的动线设计,营造一个既有古风诗意,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书香体验区。

三、提升专业功能

在传统意义上,书博会所承载的基本的专业功能就是汇聚全国精品出版物,为出版界搭建交流思想、凝聚智慧、开拓市场、共谋发展的平台,促进优秀文化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贸易。出版机构通过书博会上的观摩和交流,体察市场和行业的变化,通过对同类产品和市场的分析,可以对比自身的优势和差距,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出版定位、找准差异化发展的战略。因此,书博会应当反映出代表行业最高水准的成果,比如数字出版的新进展、重大出版项目的新作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等,以起到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行业正在积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

本届书博会上,不少出版商热情拥抱“互联网+”,一些探索让观展者耳目一新甚至“脑洞大开”。在重庆展区,有的感觉像“苹果体验店”,有的感觉如“咖啡屋”。每本书后面都有二维码,扫码在天猫和微信网店购书享六五折优惠,快递到家,读者不用提着一堆书,可以轻松逛展会。不止国有出版机构,一些民营机构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的产品也令人称赞。在互动展示区,掌阅科技(iReader)提供了iPad、智能手机等各终端的APP,也展示了自家的“电子阅读器”。国有民营同台竞献,互相砥砺,共同应对数字时代新的挑战。

在传播推广方面,书博会官网也充分迎合了多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完全适配手机,不论是桌面还是手指间,都可以无障碍访问。官方微信和微博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开通时日不长的官方微信的稿件阅读量达到数万。

四、活动提升城市品位

书博会作为文化盛会,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对城市文化生态的营造和改善,承载高品质文化追求,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更好地挖掘和传播地方特色文化,为城市注入更多文化能量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质。这在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范围遍地生花、多省市已拥有大型品牌读书活动的当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极大地滋养举办地的文化生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本届书博会秉持“群众的节日,读者的盛会”的宗旨,不断探索举办各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创造不同层次读者和学者、作家、艺术家近距离接触的平台,尽可能地扩大书博会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承办的“全民阅读红沙发”主题活动,在太原主会场及大同、长治分会场共举办了11场活动,采取现场对话访谈并通过电视、网络等直播,分别对政府管理者以及写书人、出书人、卖书人、藏书人、读书人等分专题进行了深度采访。

由中国出版集团承办的“读者大会”,以“读者至上 享受阅读”为主题,邀请了著名作家、今年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蒙,著名军旅作家、《抗日战争》一书的作者王树增,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山西籍著名科幻文学作家、首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作家刘慈欣等名家学者参与访谈对话,与广大读者共话阅读人生、共享阅读乐趣。

“十大读书人物”评选活动关注那些在平凡人生中由于阅读而不平凡的爱书人、读书人,既有几十年坚持服务乡村阅读的普通农民、退休干部,也有子承父业20多年送书下乡的新华书店职工;既有参加过抗战、一生酷爱读书的百岁老战士,也有通过学习从普通士兵成长为部队技术领头人的“兵专家”;既有在生产线上坚持自学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打工妹,也有一直读书写作从放牛娃成长起来的作家。

此外,由中国印刷博物馆承办的“中华印刷之光”展览活动,突出山西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印刷技术传承,在展示馆藏山西明清刻本古籍以及临汾、新绛的年画、雕版的同时,展示了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绿色印刷、数码印刷、立体印刷和3D打印技术等高新科技内容。由中国韬奋基金会承办的图书捐赠活动把募集到的图书分别捐赠给山西省的农家书屋、中小学校、图书馆、部队等,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公共阅读设施,让更多基层群众能够享受便利的阅读产品和服务。

五、打造“永不落幕”的书博会

第25届书博会虽已落幕,却留给我们许多回味和思考。书博会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现有书展的模式有哪些不足,未来应该怎样改进?

书博会虽然年年都在办,年年提创新,但出版人对书博会的看法却不尽一致。有的出版人把书博会定位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从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高度去理解;有的把书博会看作出版业信息传播的开放式平台,可以促进出版业交流展示、融合发展;有的认为通过书博会可以直接面向终端,能够更好地宣传出版社和出版物的品牌;还有的认为书博会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来体验阅读,发现阅读之美,同时可以对数字阅读方式做更好的展示和引导,等等。此外,还有一些人认为,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图书交易的方式早已不同当年,出版物的交易已经没有必要通过书市来实现了;各种书业展会举办频率较高,大大小小展会密集举办,令人应接不暇;参展成本较高,征订量不大,投入产出比不高。上述对书博会的关切,都表明了出版发行业界的某种期待,希望从缺憾中找到提升品质的突破点。具体来说,未来的书博会应该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加清晰的定位。全国书博会是我国文化领域举办最早的展会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多功能的综合性文化交流平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倡导全民阅读的氛围更加浓厚,建设书香社会的要求更加迫切,全国书博会的内容随之更加丰富、活动更加新颖、形式更加多样,每一届全国书博会的成功举办,都是对全民阅读的极大促进。实际上,在传统的展销功能日渐弱化后,推动全民阅读已经成为了书博会新的基本定位。书博会作为一项品牌文化活动,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持久、体现社会公益的品牌内核,以国家战略的视角,承载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崇高使命。例如,美国书展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救世”情绪,主要表现在它对出版业的趋势和核心问题的强烈而持久的关注。在21世纪的前10年,振兴阅读和数字出版一直是美国书展的重要主题。

第二,时间和空间的延展。书博会的功能定位决定了活动形式,侧重展销功能的书博会的关注重点在于出版方和渠道方之间的联系,而以全民阅读为己任的书博会必须重视终端的读者群体。2007年,香港书展第一次走出展馆,举办了“阅读香港:地标之旅”和“阅读香港:书店之旅”两个活动。这些活动让文化人走出展馆,与读者一起阅读城市空间、文化历史,把阅读的乐趣从书展带入到社区,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拉动了读者的消费。近年来,香港书市已经遍布15个区,走进社区,与民间密切互动,在大型商场、咖啡馆、大专院校、图书馆、博物馆及书店举行主题涵盖文学、电影、哲学、亲子阅读等大量文化活动。全国书博会实际上也已经突破了展馆的物理空间,但作为一个全民阅读、全国性的文化活动,是否可以突破省域限制,而在国内多地同时举办?是否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等各种渠道,使书博会参与度稳步提升、影响力不断延续,甚至成为“永不落幕”的一个标志性书业活动?

本文图片摄影 韩东

第三,坚持读者至上。一个成功的书博会,应该坚持读者至上的理念,书博会应朝着“人民群众的读书节”的目标努力,它既不是出版界的自娱自乐,也不是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它应该面向读者,为读者服务。在功能设计上,过去书博会主要是现有图书的展销,很少考虑与客户、读者的互动,未来则要通过不断创新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好的体验。在布展方面,是否可以不按出版单位分割,而是按阅读种类划分出人文社科读物区、科普读物区、儿童读物区、电子书区、工具书区、漫画书区等,每家出版单位可在相关区域设置展位。

第四,促进跨界融合。出版产业的附加值体现在它的产业链上,单一的图书出版并不足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需要将内容的价值加以多重运用,衍生创造出更多不同种类、形式的产品与服务。一本书出版以后,可以拍成电影,做成动漫,开发游戏等,产业链可以不断地延伸。近年来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正逐步以“跨界融合”的方式进行着深度转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出版与金融的对接加速了这一融合的趋势,出现了新的产品形式、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业形态。书博会在产业拓展与融合方面应该起到一个信息沟通、引领促进的作用,除原有的图书、期刊和电子音像制品外,报纸、网络、游戏、动漫、软件、印刷、造纸、文化用品以及科技和金融等相关产业领域,编印发、声光电等各环节,实物产品、线上虚拟、互动体验等各形态,都可以纳入进来,形成以内容为中心,广泛整合相关文化活动的一个平台,打通产业链,衔接上下游,发挥产业融合的作用。

第25届书博会让我们看到新闻出版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看到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定我们改革发展的决心。通过书博会,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我国文化建设中来,期待“全民阅读”成为助推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出版》杂志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博会全民图书
聚焦“丝博会”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全民·爱·阅读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图书推荐
阅读之美 摄于第29届书博会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可持续全民医保
2016CFB餐博会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