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纳税人涉税风险点自助消除新模式

2015-10-15 08:15莫翼峰周琼芳王赪华
国际税收 2015年9期
关键词:疑点税务机关纳税人

莫翼峰 顾 骏 周琼芳 王赪华 姚 刚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方税务局 江苏 苏州 215163)

浅谈纳税人涉税风险点自助消除新模式

莫翼峰顾骏周琼芳王赪华姚刚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方税务局江苏苏州215163)

近年来,我国税务系统推进以风险为导向的征管改革,创建税务风险识别模型,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风险点的识别、推送、应对,降低纳税人涉税风险,净化纳税环境,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顺应这一改革思路,本文探讨了纳税人涉税风险点自助消除新模式。

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征管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难点问题

试行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征管改革后,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彻底转变原来的户管员制度,通过运用风险识别模型,依托数据,选户过程更为公开、公平、公正,更易于被纳税人所接受。苏州市地方税务局的数据表明:2014年度中等风险应对入库税款25.16亿元,远大于稽查查补7.03亿元的税款;完成中等风险应对1.36万户,远大于稽查0.06万户的数量,大大弥补了稽查户数覆盖面小的不足。对税收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之后,经过风险应对的纳税人的遵从度已大幅提高,纳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更强化了风险应对的威慑效果。但在此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一)涉税风险点产生速度大于消除速度,风险点面临积压和失效

苏州市地方税务局的数据表明,当前涉税风险库中有8.11万户纳税人涉及约18万个风险点,按照2014年度风险应对1.36万户的进度测算,5.96年时间才能应对完成现有风险库中有涉税风险疑点的户。况且,新的第三方数据还在不断获得,新的风险识别模型还在不断建立和完善,新的风险点还在不断加工生成,因此将会面临涉税风险点积压失效的窘境。

(二)风险识别模型和指标相对于数量而言,更需注重质量

目前,税务系统已积累建设了数千个风险指标,基本覆盖了各行各业。其中,部分质量不高的风险指标不仅给一线干部增加了执法负担,也给纳税人留下了税务机关工作不严谨的不良印象。部分风险指标质量欠佳,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风险指标制作时,往往一个小的疏忽就会产生一大批“伪风险点”;二是风险指标缺乏有力的完善机制。风险指标是融合了财会、税务、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专业知识的综合体,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因此在适当扩充新模型、新指标的同时,需要把完善、整合现有风险识别模型和指标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三)涉税风险点加工和推送不及时,纳税人小病熬成大病

由于风险识别模型的运行通常要基于海量的征管数据和第三方数据,加工出涉税风险点的时点往往离涉税风险发生时点已经过去若干月。涉税风险点加工的滞后、加工频率低,导致了已经加工出的涉税风险点不能根据纳税人最新的申报数据更新动态,只能反映出纳税人以前年度的涉税风险状况。涉税风险点加工不及时和推送不及时,造成纳税人“小病”时未获得及时告知,推送时往往已熬成“大病”,产生了本可避免的滞纳金支出,影响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满意度。

(四)纳税人被动等待约谈,缺乏自主消除涉税风险的工具

税务机关加工生成的涉税疑点是纳税人消除涉税风险的主要介入点,大部分纳税人自身缺少发现和消除涉税风险的有力工具。如果把税务机关比喻为医院门诊,有涉税风险点的纳税人比喻为病人的话,对于感冒发烧类常规症状,如果病人缺少的仅仅只是一个温度计或是一盒退烧药,但还必须去看医院门诊的话,势必会造成医院门诊资源严重短缺。

二、纳税人涉税风险点自助消除新模式的思考

我们正在探索建立纳税人涉税风险自主应对、自助消除制度,研究出了纳税人涉税风险点自助消除流程图(如下所示),将降低纳税人涉税风险作为风险应对工作的目标,将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作为风险应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纳税人涉税风险点自助消除流程图

(一)纳税人涉税风险点自助消除新模式的前期准备

1. 根据“有效性”和“必要性”原则,完善风险识别模型。风险识别模型的参数、阈值的设置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应根据风险应对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反馈,不断提高风险识别模型的有效性。同时,立足于“必要性”原则,将现有风险识别模型加以筛选、整合,去除一些使用率低、识别准确度不高的风险识别模型,整合或新建一批指向性明确、操作性强的风险识别模型。

2. 风险点全覆盖推送,加快“去库存化”。为使涉税风险点的产生、推送和消除基本达成平衡,需要将筛选、整合后的风险疑点全覆盖向纳税人推送,加快“去库存化”,避免风险疑点来不及应对而过期。纳税人参与到指标有效性、必要性的反馈过程,有利于风险识别模型、风险指标的完善。相当一部分风险点由纳税人自助消除,大大降低了风险疑点“库存”,为风险疑点实时推送、实时自助消除做好准备。

3. 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风险疑点实时加工和实时消除。纳税人补税或补正数据资料后,需要计算机及时计算和判别风险点是否已有效消除,这对目前风险识别模型、风险指标的加工频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大力加强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例如,实际风险应对中发现有纳税人的土地税源登记重复,纳税人在网上办税厅将土地税源登记维护正确后,计算机应能实时判断风险点是否已消除,甚至能通过实时比对国土局等第三方获取的数据实现自动消除风险点,从而大大节省税务人员人工判断的时间。

(二)建立纳税人涉税风险点自助消除遵从度评价机制

涉税风险点的推送不是一次性或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个持续循环、不断互动的过程。将涉税风险点自助消除与纳税人的信用评价挂钩,有利于纳税人自觉提高纳税遵从度。

1. 按涉税风险点数量和严重程度评分。涉税风险点的数量和严重程度,直接反映了纳税人处理涉税事项的认真程度和遵从度。这部分评分体现出涉税风险点推送前,纳税人财务工作的细致程度和对税法的遵从度。

2. 按涉税风险点自助消除态度评分。这方面评分可主要考评:纳税人涉税风险点自助消除比例;是否在规定时限内消除;相同风险识别模型、指标加工出的风险点是否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纳税人是否针对风险识别模型和指标提出合理化建议。这部分评分体现出涉税风险点推送后,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

3. 遵从度评价结果与应对方式挂钩。根据综合测评得到的遵从度,采用高、中、低不同等级风险应对策略实施后续应对,纳税人会从“要我消除风险点”逐步转变为“我要消除风险点”。

4. 遵从度评价结果作为纳税信用等级评价的重要参考。纳税诚信等级成为纳税人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我们已经看到A级纳税信用企业可无抵押获得银行贷款。纳税人可将提高遵从度评价作为获得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一个有力抓手。

三、在纳税人涉税风险点自助消除新模式下税务机关面临的挑战

(一)风险识别模型是基础

在纳税人涉税风险点自助消除新模式下,准确有效的风险识别模型和指标是风险自助消除的基础。税务机关内部考核,应当将风险识别模型、指标的建设和完善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准确、有效的风险识别模型和指标可以使原本需要税务人员人力完成的任务完全或部分地交由计算机平台自动完成。

(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培养复合型人才

闭门造车的风险识别模型很难受到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欢迎,行之有效的风险识别模型通常由具有丰富的综合知识和深厚的实践基础的税务人员创造。目前,税务系统中同时具有会计、法律、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占比较小,以江苏省地税系统为例,计算机专业人员占比仅为4.48%。因此,税务机关应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岗位轮换,培养一批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税务信息化知识的人才。

(三)风险点减少、遵从度提高是对纳税人更高层次的服务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税务机关更需要“与时俱进”,将纳税人可能出现的涉税问题或已经出现问题的苗头尽可能拦截在前端,将自助消除作为一项重要的纳税服务,甚至可尝试将涉税风险控制嵌入到企业内控制度。最好的服务是无需服务,最好的风险应对是无需应对。对纳税人的服务不能停留在少跑一趟路、少填一张单的形式上,税务机关更应提前介入、事前预防,协助纳税人减少风险点、提高遵从度,将涉税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这样的服务才是纳税人渴求的更高层次的服务。

责任编辑:惠知

猜你喜欢
疑点税务机关纳税人
现场的疑点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纳税服务投诉管理办法》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27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纳税服务投诉管理办法》的公告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身份转换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税负平衡点在混合销售时纳税人身份选择中的应用
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优化研究
疑点
廉租房待遇合规性计算机审计探讨
税务机关对减免税操作有哪些规定和要求
偏关县地税局:建立税企QQ群 推进创先争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