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的方法

2015-10-21 17:19吕婷婷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6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生态

吕婷婷

【摘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就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要遵循的原则和保障机制进行了阐述,为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和生态城市规划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原则

1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入及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生态城市的研究广泛受到学者们的关注。马世骏、王如松、黄光宇、欧阳志云、王祥荣、沈清基、饶戎等国内学者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1)生态城市规划缺少恰当的功能定位

生态城市规划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发展的综合规划,缺少恰当的功能定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生态城市”的理解和定位不够准确,使得整个规划过程和结果缺少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二是不同区域、城市的规划编制部门、实施部门、管理部门不同,建设和管理中涉及许多相关部门(如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林业部、水利部等职能部门)责任不明确,也使得生态城市规划无法与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管理制度有效衔接。

(2)生态城市规划缺少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规划对象是区域或城市生态系统这样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既包含区域内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方方面面。又包括大、中、小型城市以及生态县、生态省、生态市等不同的区域。编制规划最终的目的是执行,而执行的效果如何,则需要统一的评价指标来衡量。因此,生态城市规划需要设计“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生态规划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具有动态性,才能实现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

(3)生态城市规划缺少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

由于对新思想观念、新政策认识不足,理解不深,生态城市规划一般都缺少实质性的公众参与,使得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有些虽然有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但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此外,由于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较新的规划类别和概念,广大公众更是比较陌生,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缺少了规划主体的参与,一方面造成规划过程和结果缺少公众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造成生态城市规划由于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而在具体实施中困难重重。

2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

2.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原则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应该要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所处的区域特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进行科学的部署和规划,最终后果让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的用地面积相适应发展,与此同时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和帮助下最大限度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不能片面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一个优秀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决策人员,应该具备“德艺双馨”的素质,也就是说能够将城市的软环境与硬环境都列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过程当中,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建设缺少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是资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对大自然的爱惜和尊重。

2.2合理布局城市规划体系原则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而言,要立足于本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采用以中心城市辐射向周边城市的布局方式,确保各个城镇是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在借助中心城市繁荣发展的作用下,最大化的将这种经济发展效应辐射到各个城镇和农村地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化的确保整个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尽可能多的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目标。

2.3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原则

实施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就必须保证区域城市内的主导产业是能够最大化的代表现代文明的发展潮流、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生态产业。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前期,规划人员和决策者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当前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实际,寻找到影响生态环境发展的关键所在,并运用科学系统性的观点来对存在问题的产业结构进行整改和调整,将生态建设的理念灌输到企业和居民的意识里,加大力度發展好生态产业,最终组建成为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唯有加大力度发展好循环经济产业,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根本矛盾。

3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保障机制

3.1思想观念保障

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系统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先进思想理论的集中体现,要使之成为规划范围内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为规范,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障。生态城市规划的实施,要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城市规划的规划理念,要将单纯的经济增长观,转变为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发展观;要将注重追求物质财富观,转变为追求生态财富观;要将高耗能、低产出的生产消费观转变为高科技、高产出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生产消费观:要从过去注重城市静态的形象美,转变为追求动态的生态美。同时,要努力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让人们形成“无限索取自然资源是有代价的,会殃及子孙”的观念,提高人们思想文化素质,规范那些伤害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3.2制度体制保障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实施,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体制创新和变革,因此,需要政府制定和颁布有关财政、金融、税收、产业及消费等各方面的制度,比如给予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再循环企业减免税收、贷款优惠等政策,给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创新企业以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和财政奖励等政策,以此鼓励节约资源、引导绿色消费、调节利益分配、抑制生态破坏、激励创新改革、弘扬生态文化、规范和谐共生。同时还要实施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3 科技人才保障

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最显著的标志是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先进生产力水平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上的。而且,城市生态效率的提高,更是有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既要注重科技创新,又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围绕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快人才培养、科技基地建设、科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清洁工艺技术、清洁能源开发、清洁产品开发、生态工业、生态工程与技术、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产业链接关键技术、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废物资源化、生态安全建设,开展专项研究,组织科技示范,强化相关技术推广。

3.4 资金政策保障

资金政策保障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有效实施的关键。要加大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建立生态城市建设财政专项资金:要统筹运用预算内资金,将环保专项资金和补助资金、城市建设、水利、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公益林补助等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生态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对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实行倾斜,统筹安排;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2.

[2]张坤民,温宗国,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M].科学出版社,2002.

[4]李文婷,舒廷飞,施凤英,张春霞.生态城市及其规划的研究进展与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 (2).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规划生态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盱眙生态藕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