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的灵魂”入驻解题的精髓

2015-10-21 17:51王林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图形解题数学

【摘 要】 “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答案不唯一,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的数学问题”(戴再平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发现问题是数学思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发端,没有问题的发现,一切数学思维都是浮云。提出问题建立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之上,经过沉淀积累,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通过语言的有序组织表达出来。教学中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没有问题。只有当学生能够独当一面,自己有能力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才真的成了学习的主人。生活离不开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是个探索者的舞台,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关 键 词】 开放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 王林,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市优秀教师,教育部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优秀教师”。 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会员,省、市数学理事会理事,“十五”重点课题《规范基础教育学制,促进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先进工作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论文一等奖获得者。编著丛书及专著,并发表文章数百篇。

【基金项目】 本文系全国教育规划“十二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数学开放题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影响评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HA140327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31-0088-03

在数学开放题解题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成为一线教师的痛。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把数学开放题放入“奥数”中,走“奥数”的路子,让学生误认为开放题就是“奥数”。也有老师把开放题当作“应用题”教学,通过记题型、打“题海战”来巩固知识。这样做就使开放题的功能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数学开放题,是指答案不唯一,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的数学问题(戴再平语)。由此可见,在数学开放题解题训练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从关注问题解答转向关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问题解决,而答案放到最后关注。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爱因斯坦语)。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发现问题是数学思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发端,没有问题的发现,一切数学思维都是浮云,终究会被“肤浅的风”吹散。提出问题建立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之上,经过沉淀积累,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通过语言有序组织地表达出来。教学中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没有问题,只当教师的附庸和知识的存储器。只有当学生能够独当一面,自己有能力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才真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运用大脑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最终成为独具魅力的一个学习的行者,而不是人云亦云。

那么,在开放题解题训练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哪些策略呢?

一、营造解题 “气场”: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人之所以会思考,是因为发现了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思有所得,趣必生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开放题解题教学中,教师要持续不断、热情洋溢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然,作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开放题的解题过程中,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提出者。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賴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语)。只有在其乐融融的学习“气场”中,学生才会彻底放松自己,发挥潜能。刚开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能是稚嫩的、荒唐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教师都要满腔热情地呵护,因为出错是学生的权利。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许的手势,一句及时的点评,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思考的价值,收获成功的体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热情会进一步高涨。

笔者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课尾的时候,一个学生兴致勃勃地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家最近在装修房子,剩下了一块L形的木板,工人师傅想用一条直线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可是,一时还没有想到办法,就放在一边不用了,不知道老师有没有办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此问题一出,课堂荡起了涟漪,好似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教师比画了几下,好像没有把握,就告诉学生,这个问题下课以后再讨论。问题被轻轻带过……

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火花,就这样被教师轻描淡写地熄灭了。如果这位老师能够重视这个开放题,营造好“气场”,从课堂上挤出一点时间来探讨这个问题,哪怕只是开个头,都是好的。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可以做个“引子”,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引导学生课下深入研究。如此一箭多雕,岂不妙哉?

二、解题“缓说破”:从“自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老师很可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迫不及待地要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卡壳了,或者出现了短暂的冷场,就积极暗示、提醒,直到问题解决了,没有留给学生“自悟”的时间和空间。

不过,咱们这里所说的“自悟”,是指开放题出现后,教师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从中寻找问题、提出问题。经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开放题相比较,上串下联,发现问题;从开放题的性质、意义、特征、规律等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开放题的算理、解法以及关键的字词句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困惑、解释不清、认识模糊处入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是个探索者的舞台,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堂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合适的脚手架、一个顺手的载体,开放题因其独特的内涵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有力助推器。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合作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有效提问等方式,在开放题解题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比如上例说到的“L形木板”问题,“工人师傅想用一条直线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可是,一时还没有想到办法”。让学生说,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你可能从哪里入手等。学生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如果是规则图形就好办了,从中一分为二……

能不能把不规则的“L”形变成规则的图形呢?于是,学生发现了分割、贴补。(如下图),甲图可以割补成乙图、丙图和丁图。

至此,对于这个开放题,学生已经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缓说破”实现了其战略意图。学生的探究目标明确了,至于问题怎么解决,后面还会说到,在这里不再赘述。

三、 解题“趟着走”: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新知是经过对新知的尝试发现,以及对新知的意义主动建构完成的。这个过程,经历了新老知识、经验的碰撞,学生主动完成了知识的建构,而且是主动建构。

在开放题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当新旧知识之间产生冲突,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发表不同的看法,当大家各不相让的时候,教师适时介入,点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上例“L形木板”问题。当学生把木板割补成规则的图形后,发现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还是不知道从哪里到哪里画一条直线,才能把木板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在经过前期的学习铺垫后,教师适时点拨,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下面是一个教师的教学片断:

师:一条直线把一个平面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这条直线一般会经过哪个点?

生:中心点。

师:如何寻找中心点?

生:以前做过,十字交叉法……

师:每个规则的图形都有中心点吗?

生:是……(学生有些犹豫)。

(教师引导学生看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的中心点)

师:直线经过这个图形的——

生:中心点……

师:到底对不对呢?接下来——

生:验证!

……

于是,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得到了以下的图形:

让学生总结,推广方法:

解答该题的关键:把这个组合图形割补成规则的图形,然后找到这两部分的中心点,最后连接这两个中心点,即可达到目标。发现规律,传授方法。

在尝试中前进,在主动中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愉悦身心。学生的情商、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做过的理解了”: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有人说,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苏霍姆林斯基语)。帮助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必要手段,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反之,通过动手操作,也可以把抽象的思维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让学生用9根火柴棒拼三角形,起点低,学生人人都能参与,都能拼出图形,但要拼的多、全,则需要寻找方法、发现规律。在尝试操作、感悟探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拼图类型。

那么,按什么分类?(按照大小、个数、是否有公共边……)如何拼多、拼全?大胆猜想,小心求證。

首先展示学生的作品,然后点评,引导学生观察、判断(火柴棒重合的、首尾不衔接的……),最后分类(符合要求但重复的图形去掉后分类),学生最终拼成了这样的图形(如图)。

小组汇报后,指名说巧拼三角形的方法。

再比如,让学生做个圆锥体。看似简单活动,做起来并不简单。底和“圆锥帽”(学生语)不好合起来,要么大了,要么小了。经过多次试验,学生发现了画这样的图(图),再做圆锥就省事多了(接头忽略不计)。外面是个正方形,半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小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边长的一半。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改变以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教师包办代替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给学生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尝试,在观察、操作、探究等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积极挖掘有思考价值的实践活动。当然,也可在情境中模拟,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开放题解题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还要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当然,这些情境的素材选择应尽量都来自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渗透开放题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在开放题解题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重中之重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是主体,教师适时点拨,为其保驾护航。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高调鞭策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多方位、“立体式”地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以小组合作形式,助推学生人人成长。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行为,寻找“闪光点”,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滋味、胜利的喜悦,让“问题的灵魂”入驻解题的精髓,让孩子们从小就变成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的人。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 戴再平等.数学开放题研究[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

[3] 杨传冈等.小学数学开放题举一反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窦桂梅、顾明远等.基于学生发展素养的“1+X课程”专辑[J].人民教育,2015(13).

[5] 郑毓信.开放题与开放式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3);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G35;中学数学教学,2001(11).

(策划组稿:杨传冈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图形解题数学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分图形
找图形
巧用比妙解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解题勿忘我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