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校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

2015-10-21 18:09张丽丝刘慧玲敖敦
学理论·上 2015年9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人际关系

张丽丝 刘慧玲 敖敦

摘 要: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焦点,其中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尤为突出。因而,本研究以班级网络中的在校农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其人际交往状况为研究内容。本研究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的五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宏观、中观两个层面上的数据分析。基于上述研究数据对在校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探索性建议,即构建“互动型人际交往模型”。

关键词:在校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社会网络分析;人际关系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24-02

农村大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成长环境与城市有较大的区别,而与城市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很明显。进入大学之后,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对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大。进入大学后,他们可能存在知识面窄,见识不广,视野不够开阔,思想不够活跃和对都市文明不太习惯等一系列问题,且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的标准,大学更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更为突出。因而,在校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领域。

但是,国内关于在校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的研究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方面国内的研究很少选择农村大学生作为其研究对象,并且研究内容也很少关注其人际交往状况;另一方面,在为数不多的对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中,几乎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关系进行量化研究。本研究将弥补以上不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在校农村大学生所在班级的人际交往。

一、研究方法及对象介绍

(一)研究方法

社会是一个由复杂多样的关系構成的巨大网络。社会网络理论肇始于组织理论和社会小群体研究,探讨的主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改变社会安排,促使个体与组织健康发展,最终达成社会控制和秩序整合。研究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视角多种多样,我们在本研究中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关系进行量化表征,力求更客观地揭示人际关系的结构,解释社会关系的现象。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即SNA(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领域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分支。作为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近些年已经被国内学者广泛地运用到很多领域,比如竞争情报、知识管理、学科热点、引文分析、博客网络等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将运用SNA三个分析单位:行动者、关系、联结对在校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状态进行分析与研究。SNA主要采用的分析类型是整体网络分析。本研究采用是SNA的常用的分析类型社群图(Sociogram)和社群矩阵(SocialMatrix)。本研究采用二值矩阵,即矩阵的值用0和1表示,并运用UCINET软件来画出社群图及相关其他图。

(二)研究对象

我们在研究中关注农村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班级是农村大学生是进入城市生活后的第一个密切联系的群体,因此在研究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时,将研究放于班级关系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研究中我们把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到研究农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分析,研究农村大学生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处于怎样的状态,进一步探索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模式,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宏观:个体所在班集体分析

对于个体所在班集体分析,我们采用社群图法,社群图法是各个节点和线构成的网络图,能简洁地可视化各节点间的关系网络。图论关注一系列要素构成的集合,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被称为“点”,关系被称为“线”。在图论中,一个得到最广泛应用的概念是“密度(density)”。个体在班集体的分析针对密度中心势进行数据分析。下图为五个调查班级的社会网络图。

1.关于个体所在班集体密度分析。从表2分析数据来看,中国农业大学122班密度为0.1944,123班为0.0989;北京师范大学111班密度为0.2897,112班为0.2213,113班为0.1545。相比较而言,北京师范大学111班的密度比其他4个班级更接近最多可能连接数1,说明北京师范大学111班关系比4个班的班级关系紧密度高些,个体之间的相关性也强些,合作行为较多,班级情感交流程度较好。

2.关于个体所在班集体中心势分析。中心势是实际的差值总和与最大可能的差值总和之比。弗里曼(Freeman,1979)指出中心势的测度取值介于0和1之间。中心势测度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网络图是否围绕它的一些核心点建立起来的。

从表2的分析结果来看,中国农业大学122班集体中心势为71.51%,123班为22.41%;北京师范大学111班集体中心势为45.36%,112班为41.52%,113班为36.15%。中国农业大学123班数值距数字1较远,数值最低;122班数值距数字1较近,数值最高。说明中国农业大学122班比起其他班级更容易围绕班级内部核心人物组织起来,班级的内聚性较强。

(二)中观:个体所在的小团体分析

针对个体所在的小团体分析我们采用凝聚子群分析。“凝集子群是满足如下条件的一个行动者子集合,即在此集合中的行动者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直接、紧密、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Wasserman and Faust,1994:249)。凝聚子群分析主要针对小群体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关系(例如朋友关系、喜爱关系等),目的是找出可以“分派”的子群。

据小团体树形图可知,中国农业大学122班内部有7个小团体,123班则有8个小团体;北京师范大学12班均有8个小团体,而113班有5个小团体。

通过CONCOR块模分析,中国农业大学122班小团体总体密度值为0.452,123班为0.494;北京师范大学111班小团体总体密度值为0.470,112班为0.542,113班为0.791。利用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各个班级小团体密度值矩阵转化为一个二值化矩阵,将矩阵中大于总体密度值的数字都改为1,小于总体密度值的数字都改为0,再将小团体矩阵转化为社会网络图。

结合各班级小团体社会网路图,中国农业大学123班与北京师范大学112班、113班,各小团体的成员与其他小团体的成员联系较少,其小团体社会网络非常简单。可见,中国农业大学123班与北京师范大学112班、113班帮派性表现很明显,班级凝聚度较低。

三、建议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在校大学生,班级人际关系是其社会关系与人性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基于对在校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研究分析,并提出建议,有助于促进在校农村大学生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和人性的全面发展。基于第三部分数据的分析,我们提倡在大学班级人际关系中构建“互动型人际交往模型”,并从三个维度提出具体措施。

(一)针对个体所在班级的密度和中心势

基于个体所在班集体的密度和中心势分析结果,我们发现班级整体的人际交往状况对于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很大,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与环境对在校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重要的意义。

1.开设课程,组织实践活动。高校教育管理者引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模式,如组织团体心理活动,在科学心理实验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制定一些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在校农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组织社会实践,鼓励学生更多地担任义工和志愿者。

2.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健全学校心理教育健康体系,同时建立人际交往预警机制。班主任与辅导员在帮助在校农村大学生建立良好心理水平的同时预防出现极端事件。

(二)针对个体所在小团体的凝聚子群

小团体关系是指在班级整体人际关系之下的紧密关系团体,该关系的特点表现为成员之间的联系密切,关系类型上倾向为轻松的私人关系,在理论上属于“民主人际关系”。该类型的人际关系利于成员更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针对个体的核心—边缘和中心度

根据心理学知识,内在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动力,在校农村大学生应积极面对在班级人际交往中的困难,从内在自我改变做起,发展良性健康的人际关系。

1.由于自我评价机制的不同,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心理状态难以保持平衡。因此在校农村大学生意识到个体心理特点在群体关系中的差异,科学认识并自主调节在人际关系中的偏差,可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大学班级人际关系。

2.人本主义心理学者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提出“以人为中心”,对人际交往提供了实用而有效的技巧:倾听、真诚和积极的关注,可以帮助个人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在校农村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应注意倾听、真诚并积极地关注周围同学。

参考文献:

[1][美]約翰·斯科特(JohnScott).社会网络分析法:第2版[M].刘军,译.四川: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分析人际关系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