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适应的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管窥

2015-10-21 19:38张乐平
大观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中国文化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留学生教育的迅速发展,留学生所面临的文化休克等不适应症也日渐凸显,这就在客观上要求针对外国留学生的中国文化适应问题进行切实的研究并提出对策,本文试从中国文化教学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适应;中国文化;教学策略;内视觉

加强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是教育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留学生学习成效的思想基础,是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保障。随着中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的心理和行为矛盾日益凸显,受到广泛关注。这不仅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也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本文针对外国留学生的中国文化适应问题进行切实的研究并提出对策,试从中国文化教学方面进行探讨。

一、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现状窥探

(一)存在问题

来华留学生所面临的文化休克等文化不适应症,困扰其汉语学习、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留学生第二语言、文化习得、跨文化交际能力持续生成的“关键期”,中国文化教育的积极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留学生而设的中国文化课程和中国文化读本,本应该成为积极介入留学生文化适应程序的干预力量,但因为目标定位的偏差和教材教法的宣传惯性偏好,未能很好地实现这一功能。就教材图书而论,大量国内教材仍然把文化当作“知识”的翻译和普及,忽视了留学生教育的跨文化困境、文化的实践功能等重要因素。中英双语版《中国文化通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虽然体大虑周,文典词雅,但却忽视了留学生文化休克、文化适应的实际问题。

(二)研究现状

就学术研究层面而言,核心研究领域如跨文化交际和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尚处于初始链接阶段,没有融会贯通。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国际性、先瞻性与面向外国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的普及性之间的落差和分离尚无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深思远虑。已成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也多集中在语言教学的主题之内,针对外国留学生实际跨文化需求的中国文化课程的研究少之又少。近年一些专家学者虽然也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向度,总结了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理论,特别是中国学者的文化语用和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但仍把文化视为语言教学的暗涵意义和附加功能,相关问题的国外研究成果尚未有效吸纳,经验和理论没有很好借鉴:美国学者Moran真正把文化当作“文化”进行教学的实践性、体验型文化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其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一书中充分体现,他的文化教学理念把文化教学置于真实的跨文化语境中予以考量,以培养跨文化能力、增进文化认同为目标,强调在实践体验中进行目的语文化学习;美国汉语教学协会的邢志群老师倡导学习中国文化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文化教学“分层说”;美国堪萨斯中南部教育服务中心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 汉语教学模式;王海燕(日本)撰写了《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同时并进》……我们皆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二、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基本教学策略管见

(一)确立外国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目标

面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要解决的外国学生的“中国文化障碍”和文化不适应,必须在知识和技能两方面为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它的性质应该是功能型的,而不是“中国学”或者“汉学研究”等知识型课程的简化。对中国文化符码及操作系统的认知能力、中国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被作为中国文化课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基于文化差异的中国文化教学策略

西方学界的“文化多元主义”和中国传统的“文化一元论”在面对民族文化差异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解决办法,但片面强调哪一做法都不利于达成跨文化交际发展的目标。当下面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必须强调差异的理性原因以及异中之同,使其在知性层面理解、接受差异,进而消解文化冲突、文化不适应带来的负面效应;并在更高的层次上体验、欣赏、跨越差异。但是,为培养跨文化能力的中国文化课程教学也不能是纯粹实践性的,而是实用性文化知识的先期预备和预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的策略上,基于文化差异的中国文化教学又必须是理性知识和实际经验并重的。

(三)基于文化适应的中国文化教学的“内视觉”

按照文化学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可视性的、可感知的显形“文化产品”“文化符号”只是“文化冰山”的水上部分,大量的文化信息是隐性的[1]。因此,从“外视角”中国文化(中国文物、特产、符号、礼俗、制度、艺术及国际化中国等几大板块)信息接受的角度出发,从文化之“异”入手,按照符号、符号系统、符号操作的程序,梳理“文化制品、文化观念、文化实践”的关系,介绍、解读“中国文化符码及其操作系统”,更多地从“内视角”解释文化符号的编码规则操作系统成为重中之重。[2]中国文化的教学应着重挖掘其深层含义: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就是中国社会、国家、个人一体的自觉化的文化意识,她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如果在教学中将儒家的“仁学”、“和文化”及道家的“道”、“天人合一”的深层内涵让学生融化,有的放矢地适应国际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需求,这将在实现不同国家文明之间的“文明共存“、世界和平进步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文化的渗透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不能操之过急的。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包容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挖掘和复兴会成为世界未来文化的珍贵滋养,成为实现“天下大同”的精神源泉,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美国学者Moran.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外语与文化出版社,2012

[2]郭秀艳.内隐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万梅.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6)

作者简介:张乐平,国际汉语教育硕士,就职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中国文化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