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式”丝绸之路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构建

2015-10-21 19:58马艳
新西部·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

马艳

【摘 要】 文章探讨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构建“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一是将丝绸之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渗透至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形成完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二是将丝绸之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生课内、课外的理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之中,从而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深刻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 丝绸之路;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是当今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尤其是西安的战略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客观实际,区域合作共建的现实需要,对跨文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使得培养具有丝绸之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力资源,已成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迫切要求。陕西高校应将未来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来,改革创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体系,促进未来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交流、对外贸易,以及丝绸之路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推动相关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服务。

一、教学模式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探悉

关于英语教学模式,中外很多学者都作了研究,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多媒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等等,但所有这些教学模式只是单一的强调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作用。英语教学实践证明,每种模式各有优点与不足,有各自适用的情境,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利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将多种教学模式综合应用,利用多种手段和环境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极为复杂,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解读。Wiseman(2007:19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有效、恰当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知识、动机和技巧。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中外专家、学者观点纷呈。Byram(1997)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部分组成。Fantini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四个层面:知识、态度、技能、意识(张红玲,2007:68)。赵芳(2014:49-50)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素养。其中的知识部分包括文化知识、语言知识、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部分包括交际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态度部分包括交际态度和个人态度;素养部分包括与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个人素质、素养。

二、“渗透式”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

本人在对以上理论梳理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渗透式”跨文化交际培养模式:即采用多种方式渗透滋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交际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赵芳,2014)。将丝绸之路跨文化交际教学和“渗透式”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探讨和构建了“渗透式”丝绸之路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 笔者的“渗透式”丝绸之路跨文化交际教学理念包含两个层面的渗透:一是将丝绸之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渗透至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形成完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二是将丝绸之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生课内、课外的理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之中,从而实现对学生全方位丝绸之路文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渗透,从而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深刻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其实施框架如图1所示:

其一,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应适应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丝绸之路文化教学内容应包括提升学生丝绸之路文化意识;对学生进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的讲授;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宗教、信仰、习俗持尊重态度;形成丝绸之路文化的全面了解和重点掌握,以及掌握一些跨文化交际策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的主要方式包括:提供丝绸之路文化信息、构建丝绸之路跨文化语境、组织丝绸之路文化活动和文化体验;从而创造条件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紧密融合。

其二,课外活动与实践有助于学生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将课外活动与实践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学习、实践、研究三者合一,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丝绸之路文化讲座、课外活动与实践。积极组织学生成立各种丝绸之路学习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丝绸之路文化活动和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对表现优异的老师和学生给予奖励。如有条件,或者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文化实践中获得有关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文化的知识、形成对沿线国家文化的认知态度与理解能力。

其三,外语教材的文化内容应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对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应考虑和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应加强教材建设,可根据需要增设丝绸之路文化课程,并选择合适教材,如没有合适教材,可暂且通过下载网络资料进行学习,同时根据需要进行专门教材编写工作。

其四,外语师资需具备全面的丝绸之路文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观念、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外语教学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对师资进行专门培训和考核,从而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师资发展和师资结构应满足丝绸之路文化教学的需要。

其五,应将外语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开发在线丝绸之路文化课程、相关跨文化交际课程以及自主学习系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跨文化语境、建设立体化视听说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提供更好的条件帮助学生的学习。

三、“渗透式”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的应用保障

在这一模式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除了理论的指导,还需要教学机制的保障。为此,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或新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建设中心和学生发展中心,通过三个中心,来制定相应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管理机制、活动安排等,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共同发展。从而确保讲授丝绸之路文化教师、课程及学生的共同管理、共同发展以及相互促进。如图2所示:

1、教师发展中心: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以服务教师教学为宗旨,以共享交流为理念,定期开展周末教师沙龙,围绕丝绸之路课程改革、教学案例、课堂实践、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包括教育方法培训,教学能力提升,課程实际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网络课程建设等培训。

2、课程建设中心:成立丝绸之路文化教学团队,由一位主讲教师负责,成员包括辅导教师和助教。利用网络平台向该专业所有学生网络授课,并安排辅导教师及助教进入课堂对学生答疑和与学生交流讨论。

3、学生发展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组织学生丝绸之路讲座、丝绸之路文化活动、竞赛、海外实习、实训等。

总之,在应用“渗透式”教学模式即构建“课内+课外”,“课堂+网络”,“理论+实践”的模式,除了进行课堂知识输入,课外能力强化,交际实践活动,海外实习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丝绸之路文化知识渗透培养之外,还需要强化教学机制保障,通过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建设中心、学生发展中心以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渗透式”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落实到具体环节,以此助推我省高校丝绸之路文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培养实践。

【参考文献】

[1] Bruce Joyce & Marsha Weil & Emily Calhoun. (2001).Models of teaching[M].Beijing: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 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2)2-8.

[3] 康淑敏.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意识培养[J].教育研究, 2010(8)85-89.

[4] 严静兰.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A].庄恩平.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5] 赵芳.“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6]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

马 艳,西安翻译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汉对比.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