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乘法分配律的解题技巧与教学反思

2015-10-27 01:39韩敏
亚太教育 2015年27期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解题技巧教学反思

基于乘法分配律的解题技巧与教学反思

文/韩敏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往往很难深入彻底的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原则与运算。因此,文章主要针对乘法分配律的解题技巧进行阐述,并且对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的反思。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解题技巧;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008-01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乘法分配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教师可以适当调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目标,以便让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探索运算来感知乘法分配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且根据乘法分配律的特征来进行相应的简便的计算。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的提升自己,优化知识结构。

1.教学案例

1.1初步感悟乘法分配律

在进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初始,设计相关的情境来引入这一运算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设计中引入“比比谁算得快”这一教学环节,让班上的学生分为男生组与女生组,分别进行两组计算题计算:11*2+9*2和2(11+9);18*13+7*18和18*(13+7)。

这两组计算题的形式虽然不同,但是计算结果却是相同的。

男生组与女生组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都会全力以赴的进行,运算结果显示女生组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均高于男生组,我紧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女生组计算的又快又对又好呢?第二组计算题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其实是的,在第二组算式中隐藏着一些规律,只要大家能够掌握这个规律就能够又快有准的计算了。这种教学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热情与好奇来进入到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活动中。

1.2引导探究感知规律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进行教学,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如下:咱们学校要组织一次“小桔灯”关爱活动,号召同学们给贫困乡镇的学生捐赠文具。四年一班的同学一共捐赠了13盒圆珠笔、7盒铅笔,每盒都是12枝。请问:四年一班的同学一共捐出了多少枝笔?

“要增加难度了,你们仔细听了!”我神秘的说着,同学们瞪大眼睛看着我。

四年二班同学拿出了班费,买了8元一盒的圆珠笔与4元一盒的铅笔,每种买了25盒计划全部捐出去。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呢?

由于这一应用题中涉及的数字较多,有很多学生会感觉十分混乱,计算的时候也十分容易出错。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使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首先,计算四年一班一共捐出了多少枝笔:

12*13+12*7=12×(13+7)=240(枝);

再次,计算四年二班一共花费多少钱

(8+4)25==8×25+4×25=300(元)。

这样就能引导学生使用乘法分配律很快的计算出答案来。在完成计算后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力求摸透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3自由探索丰富实例

通过上述的计算算式学生们对乘法分配律都已经有了一点初步的感知。这时候我再让大家模仿上述算式来自行写出类似的等式。当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乘法分配律列举了大量的算式时,我便开始询问学生,“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你根据你的认识再与你的同桌一同交流沟通下好吗?”。

学生们纷纷与自己的同桌开始交流沟通,讨论完毕后我挑选了代表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且与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讨论。在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进行了一定阐述后,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全班一同读一读,看看是不是与你想的一样呢?这样一来,学生在课课堂学习的十分积极,十分主动。

2.教学反思

2.1在情境中体验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只是简单的知识构架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渐孕育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更多地需要运用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等方面来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与解读,以便让学生可以在情境中体验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算式,并且分为男生组女生组进行比赛等,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发现、认识、归纳与掌握。再通过练习、描述来规律实现深层次地理解。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规律,掌握规律。

2.2体现摸索规律的过程

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以设定为“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挖掘乘法分配律的存在,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学生对规律初步了解、深入掌握、应用拓展都是从零散到整合的规律过程。

2.3改变学生思维定势

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通常都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那就是只要运用乘法分配律所有的乘法运算都会变得更加简便,完全忽略了乘法分配律的所秉持的规律。因此,教师在进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并不是简单计算的一种方式,而是当两个相等算式之间拥有的结构特征相同时,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来改变计算顺序。当学生树立了这种思维之后就会意识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的选择计算方式,突破思维定势。

3.结束语

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的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题目来让学生多加练习,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乘法分配律知识来进行简便运算与拓展运算。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在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进行反向运算,通过正反向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被点燃,也能够深刻掌握所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真正魅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九一小学)

参考文献:

孙晓晴.寻找思维的支点,形成解题的技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2):111.

周安清.形神兼备 把握本质--《乘法的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4,(08):53。

沈东凡.在错误发生之前做好预防--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广西教育,2014,(25):62.

猜你喜欢
乘法分配律解题技巧教学反思
圆锥曲线的解题技巧知多少
初中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探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