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后的觉醒——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电影《喜福会》

2015-10-27 21:38郭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福会喜福会男权

郭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沉默后的觉醒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电影《喜福会》

郭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入手,对电影《喜福会》进行分析,揭示了在男权主义的压迫之下,被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束缚的早期华裔女性移民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抗。

关键词:《喜福会》女性主义觉醒

电影《喜福会》是根据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的是四位华人母亲移居美国后,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的冲突和最后因爱而融合的感人故事。这部电影曾经跻身当年十大热门电影,揭露了在父权制社会下女性无形中所受到的束缚和不公正待遇,以及边缘化女性寻求和重塑自我以摆脱边缘境地的方式和途径。16个小故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除了第一和第四部分由母亲叙述以外,其他的两个部分大致都是由各自女儿一代的当事人来叙述的,涉及吴、钟、苏、圣四个家庭,七个叙述者。[1]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求并分析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抑和束缚,揭示妇女在男权社会中自我的迷失和自我意识的苏醒,以此来阐释电影的女性主义特征。

一、故事梗概

电影讲述了四位母亲的经历和遭遇。喜福会是在桂林时,几个女子给麻将聚会取的名字。发起这个俱乐部的母亲叫做吴素云,她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内战,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之后到了美国重新开始了新生活,又有了现在的女儿吴精美;许安梅小时候经历了丧母的痛苦,母亲自杀后,她一人来到美国;龚琳多是个童养媳,十二岁就嫁到了婆家,备受婆婆的冷落和欺辱,最终骗过婆家人,来到了美国重新结婚成家;盈盈当年被丈夫遗弃,从富家小姐到贫苦百姓,过了十来年清贫生活后,跟一个美国人结了婚,来到了美国。

二、女性主义理论背景

女性主义最早作为一种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法国,后来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不仅包括初期女权运动争取各种政治权利的社会斗争,而且包含着在法律、教育和文化领域内批判与建构的理论研究。[2]

千百年来,男性一直垄断着话语权以确保自身的绝对权威地位,女性则一直被认为是“第二性”或“从属于他人的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夫者妻之天”之说。在西方,如同《圣经》所描绘的,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造成,female和woman直接以male和man作词根,表达了男权文化对女性持有的根本性的偏见——女人是男人的一个旁枝末节,是男人的派生物。[3]可见,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只要没有男女平等,女人都是无足轻重的。[4]

三、《喜福会》的女性主义分析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在中国就饱受封建主义和父权社会的压迫。由于从小在一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氛围中长大,大多数女性中国移民沉默寡言,使自己处于从属于男人的地位。一旦来到美国,她们觉得更为软弱无助,面对伤害更缺少自我保护能力。[5]这种男尊女卑的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林多和薇弗莉母女的女性主义分析

对林多这一人物形象的描述跳出了描述传统中国女性的窠臼,对其女性自我的觉醒和抗争不吝褒扬,描述了她在封建婚姻制度下,从被动、盲从到自我意识觉醒及至冲出买卖婚姻牢笼的过程。

林多两岁时就像物品一样卖给黄家作童养媳,自那以后,母亲就把她当做别人家未来的儿媳严加约束:吃饭不能太快,否则便没女儿样;身上不能太脏,否则便“谁家会娶你这样的丫头做儿媳”。林多嫁入黄家后,她的婆婆总是以三从四德的思想来欺压她。最后,林多利用婆婆迷信祖宗的思想欺骗她,说自己命里克夫,并严肃地说如果不马上解除婚姻的话会给家里带来血光之灾,趁此机会逃离了婆婆家。弱女子以超人的智慧挣脱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林多移民美国后,认识并与薇弗莉的父亲结婚。她深深意识到女性驾驭自己命运的重要性,她教女儿薇弗莉在由男性主导的游戏规则中闯出一番天地,彰显了女性的智慧和自主权。薇弗莉在九岁时成为全美象棋冠军,在对弈中“克敌制胜”。

(二)安美和罗丝母女的女性主义分析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实行夫权统治,男人可以有多个妻妾,而女子则要从一而终。安美的母亲在丈夫死后,因为被强暴而委身嫁给了吴清。安梅的母亲被迫做了别人的姨太太。

她的家族认为她丢尽了家族的脸面而将其一脚踢出门去。因此,安梅的母亲成了家里用来教育安梅的反面典型,甚至都不屑提及。她始终作为一个封建家庭中的姨太太过着郁郁寡欢的日子,最终在一场争

斗中自杀了。卑微的生活处境,复杂的家庭关系,这位母亲终于抵不过命运,在农历新年前夕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安美从小就被教导要忍气吞声,有苦不露。虽然安美后来学会了捍卫自己,坚持己见,但她这种逆来顺受的性格还是通过言传身教和基因作用遗传给了女儿罗丝。罗丝嫁给了西方人泰德,由于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德思想的影响,温顺贤惠,相夫教子,以至于忘掉了自我。然而,罗丝的隐忍和服从没有换来丈夫的认可和欣赏,只是不满和责备,这最终导致了她婚姻生活的悲剧。从表面上看,罗丝的不幸婚姻是她对丈夫过分迁就的结果,而迁就的背后隐藏的是性别歧视下男性权威的压迫和女性的自卑。安美也是用自己的故事,让女儿觉悟到了自己的价值,不再对自己的美国丈夫束手无策,在与丈夫的离婚纠纷中显示出自己的独立自强,重新赢得了丈夫的爱。

(三)盈盈和丽娜母女的女性主义分析

盈盈的奶妈告诉她,女儿家不能问只能听着,以这种方式向她灌输了悲观消极的人生哲学。后来,盈盈误嫁给了一个纨绔子弟,给丈夫生的可爱孩子并没有改变他到处拈花惹草的恶习以及对自己冷言冷语、拳脚交加的虐待。那种伤害令她千疮百孔,以至于意外溺死了自己的孩子,伤口终生不愈。

盈盈的女儿丽娜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职业女性。她的丈夫哈罗德从一开始就主张要平分账单,通过虚假的平等来强化在家中的男性主导地位。这种钱财上平摊即是男女平等的理论,实际上掩盖了夫妻之间应有的温存与爱护,歪曲了婚姻的基础。很显然,丽娜被丈夫不平等地对待,她没能摆脱被歧视的地位。盈盈让丽娜想办法处理婚姻中的问题,而不要默默地逆来顺受。后来丽娜找到了珍惜她的人,获得了幸福。丽娜敢于打破沉默,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

四、结语

《喜福会》汇集美国与中国优秀的女演员,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真实感人的女性形象,揭示了现代美国社会中女性仍然在遭受男性主义文化包围的现实。

从母亲们的故事中不难看出,这四个故事正好代表了传统中国妇女最为常见的四种婚姻形态:寡妇、作妾、童养媳或者被玩弄。四位苦难母亲无疑是东方女性的代表,她们各有各的不幸,但都选择了在苦难当中顽强地反抗。《喜福会》表面上展现的是中美文化的差异,但在深层次涌动的是一股女性主义的热流,展现了一幅幅女性转变意识,追求平等自由与思想独立的生动图景。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女性言说——论汤亭亭、谭恩美的叙事策略[J].当代外国文学,2006(4).

[2]倪志娟.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当代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5(6).

[3]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M].北京:三联书店, 1996.

[4]彼得·邝.新唐人街[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5]元华.华裔美国女作家对中国传统的男权文化的解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3.

猜你喜欢
福会喜福会男权
Myth and Mechas
体育运动中的性别与性:反抗男权制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喜福会》文学评论综述
浅论东方主义在《喜福会》中的建构与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