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造吗?”语义语用分析

2015-10-27 21:38李可繁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语用分析合音语义

李可繁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你造吗?”语义语用分析

李可繁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对外界反应灵敏的词汇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文章就最近的网络流行语“你造吗?”进行语义语用分析,探析其流行的原因,给了解当下许多热词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造语义语用

一、“造”来源及使用情况

最近“你造吗?”这句有点奇怪的话,在网络语言、大学生口语中使用频率极高。原句是《爱情是从告白开始的》池早早的台词,后来《爱情公寓4》第十一集唐悠悠也引用这句话。

完整台词:

你造吗?有兽……为直在想……神兽……我会像酱紫……古琼气……对饮说……其实……为直都……

宣你……宣你恩久了,做我女票吧!

普通话含义:

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

我会像今天这样子,鼓起勇气,对你说,其实,我一直都,

喜欢你!喜欢你很久了,做我女朋友吧!

女主角用台湾腔夸张地说出来,增加笑点,从而爆红网络。随后在各大荧屏、网站、刊物上大量使用,作为网络语言使用极高的大学生群体在日常交际中大量使用,后来渐渐走入日常生活,成为常见的用语。例如:

4G资费火拼,给那家点赞你造吗?(《资讯》)

你这么顽皮,你爸妈造吗?(大学生日常用语)

“你很烦银,你造吗?”“不造啊!”(闺蜜之间对话)

“你造不造啊?”“不造!”(同上)

我们发现,“造”这个词,从语音上来说,它是“知道”连读导致的合音;从意义上来说,它代表的是“知道”的意思;从形式上来说,它是假借汉语词汇当中现有的词来代表新出现的词,字形本身和所表达的含义并无关系,只是语音上的巧合。

二、“你造吗?”语义语用分析

(一)“造”与“知道”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造有如下几个意义:

造1:①到;去②(学业、技艺等)达到(某种程度或境界);③培养。

造2:①做;制作。②虚构;瞎编。

造3:<口>①农作物的收成;②用于农作物收获的次数。

这些意义与当前在网络语言中广泛使用的“造”的意义毫无关系,“造”理性意义是“知道”连读造成的合音词,代表“知道”一词的意义,感情色彩上带有浓厚的亲昵、撒娇的特点。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造”完全可以和“知道”替换使用,例如:“你造吗”完全可以替换为“你知道吗”,不会影响意义的表达,但是少了一些说话人的感情色彩。这无疑又为“造”增加了一个义项,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

(二)语义语用分析

郭熙曾说:“这里说的语义关系,不是一个具体词的意义与另一个具体词的意义的关系,而是作为语义成分一个类别与另一个语义成分类别的关系,这正如我们谈语法关系时不是指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的语法关系,而是一个语法成分类别与另一个语法成分类别的关系一样。”从上述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造”虽然是一个合音词,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它仍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动词与其他句子成分构成关系。

“由于真正理解句子不能离开上下文(或语言环境),语言学家们也就开始联系语境等对语言进行分析,我们称之为语用分析。进行这种分析是十分困难的。”“这就涉及了语言意义的另一个层次,即语用义的层次,它涉及语言形式与语境,特别是与语境中说话者的关系。”语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不仅包括物理语境和话语语境,还包括背景知识。“作为语境的背景知识可以非常广泛,包括语言知识之外的生活常识和社会文化知识。在对话的话语中,说话者和受话者对意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语言形式之外的背景知识。”结合上述的例句,我们可以发现“造”这个词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场合,它是受到外界的限制的。

通过在高校和网络聊天工具的使用的调查,我们发现“造”在青年人中广泛使用;女性比男性使用频率更高;女性对男性使用和女性之间使用频率差不多;男性对女性朋友使用时仅限于女朋友;在口语中使用极高,还没有完全被正规刊物接纳。

通过“造”的语境分析我们看出,主要是青年人在网络交际和口语中使用,在其他语境中极少出现。这是由于说话人——青年人追求创新,力求说出的语言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同时又能够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感情色彩决定的。

三、“造”出现的原因探析

(一)内部原因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或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或由于孩子学话的偏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发生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部就会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

(1)台湾腔具有“细、嗲、酸、软、拖”的特点,这与女人们所追求的娇媚一致。使用这种合音词对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很大作用,尤其是在女性对熟悉的男性之间。一句“你造吗?”即使包含着说话者对听话者的不满,听话者也会因为其软软的、嗲嗲的特点而抑制自己的不满情绪,和说话者进行和善的沟通。

(2)合音词符合经济适用原则。法国的语言学家马丁内指出:“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愿意用最简单的语言符号来达到最大的表

现力。”合音词的简省性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相一致。尤其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经济快捷是人们考虑问题的首要原则。

(二)外部原因

“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之外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

(1)网络发展使得大江南北、两岸三地的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交流,不同地域、社会方言接触的频率高、程度深,自然就会产生一些新词语。“造”这个词所包含的意义,不仅仅是“知道”这个理性意义,更重要的是还包括浓厚的感情色彩,甚至说“造”这个词在使用过程中所代表的主要意义是它那种嗲嗲的、亲切的、软软的感情。

(2)网络语言的使用者主要是青年人,郭熙指出:“他们喜欢追求时髦,喜欢标新立异,乐于创造;同时,他们交际面广,交往频繁,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大,较容易产生群体认同价值的交际符号。”“造”符合青年人对于词汇创新的要求。

(3)在网络语言中,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时间间隔越来越小。李宇明在2007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网络语言运用有比较多的口语化特点。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交流信息方便快捷,口语稍纵即逝的弱点因为新科技的产生可以随时记录下来,从说出口到变换成文字的过程几乎是同时的。由于聊天软件的发展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语言,“造”便从日常口语使用到在各种聊天室、报刊等文字交流载体上大量出现。

四、结语

“你造吗?”深受欢迎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随着网络和媒体的发展,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标新立异的青年人不仅仅是嘴上说说,在文字交流中也带着颇具内涵的调子以满足他们追求创新的愿望。虽然这类词并不符合我们现有的语法规范,但是“存在即是合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语言现象。

“造”这个词突破原有的语义限制和语法规范,适用于当前的语言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词义,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体现出汉语的生命力。另外,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情感成分,“我创造,我使用”使人们更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所有的新词语都来源于个体或者社会成员的语言创新甚至是使用失误产生的,必然先适用于特定的语境,然后再扩散到更多的社会成员,最后被社会接纳或者淘汰。“造”能否被全社会成员所接受,能否被《现代汉语词典》等现代汉语工具书收录,还有待于时间的证明。

参考文献

[1]王艾录.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刘大为.流行语中的语义泛化及其社会功能[A]//语言文字学刊(第一辑)[C].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3]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4]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刘杰林.小议“你造吗”此类台湾腔的合音表达[J].文学教育,2014.

[7]陈丽湘.语言经济原则下的豫北方言合音现象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3.

[8]潘泰.语气词与影视语言的港台腔[J].南昌高专学报, 2003.

[9]郭熙.语法语义语用[J].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

[10]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语用分析合音语义
语言与语义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对《初秋》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论汉语方言合音的类型
——兼议洛阳方言合音现象*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五河方言合音词再探
由“酱紫”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