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5-10-27 01:29张清正
软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国影响因素

张清正

摘要:科技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不可或缺的一环。明晰和识别中国各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态势及影响因素,能为不同区域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有效协同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依据。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1995-2013年中国各省域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通过全局空间相关分析局部空间相关分析,基于ESDA方法,考察了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态势;在此基础上,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为更好地明晰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成因,结合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形成、演化及发展过程,深入探究了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经济发展、政府行为、知识溢出、科技实力、规模经济、交易费用六大影响因素体系,以期为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奠定政策基础,进一步从横向支撑体系、纵向支撑体系、结构支撑体系方面提出了推进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以促进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新常态。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集聚;演化机理;影响因素;中国;空间自相关分析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XX.XX

中图分类号:F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0-0000-00

Research on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ina

ZHANG Qing-Zheng1*2

(1.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2.China Center for Urban Management Research o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s to promote economy level. Clarity and recognition of China's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agglomeration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different regions formulating reasonable industrial policy, provides the basis for effective coordination promote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use of Chinese provinces from 1995 to 2013 the domain of technology service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data, using visualiz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nvestig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spatial agglomeration situation; Identific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in China's transitional period of economy scale, technology strength,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technology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put forward China's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s: technology services industry; Evolution Mechanism; Influencing factors; China;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一、引言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的关键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服务业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桥梁和纽带,科技创新和服务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通过研究发展和技术转化,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科技服务业为其它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科技服务业具有带动性、辐射性、渗透性的特点。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科技服务业是促进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向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的衔接纽带。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是政策优惠和市场激励的角力下发展的,基于对人才的高度依赖性,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动力机制比制造业集聚复杂。

国外对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科技中介服务业和科技产业领域,大多集中在科技产业集聚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科技产业集聚的关系、科技产业集聚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如Taylor等(1977)认为集聚能够“培育”产业并提供企业家能力以及有利的商业环境,还能提供装备以及其他供应并且吸收他们生产的产品。[1]Palivos 等(1993)提出了促进产业集聚的主要的向心力,有知识溢出效应、内外部规模经济等。[2] Kaoru Nabeshima等(2007)分析了技术创新能力和机制对本地区发展潜力以及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3]Fingleton(2001)研究了衡量集聚的指标,修正了区位熵进,提出了 HC 指标。[4]

国内学界对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体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测度和空间演化方面,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研究还较少,有关科技服务业研究主要体现在区域科技服务业能力评价、运行机理、部分地区科技服务业空间分布。一是服务业集聚的测度和空间演化研究方面,杨向阳等(2009)认为服务业集聚可提高劳动力使用效率、扩大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形成品牌效应等。[5]金荣学等(2010)用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和产业份额指标测度了我国服务业集聚度。[6]任英华等(2011)使用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测度了我国服务业集聚。[7]盛龙等(2013)从地区和行业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影响因素,制造业集聚水平、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和地方保护是影响我国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而行业视角衡量,制造业的程度、知识密集程度、信息化和国有化程度是主要因素。二是科技服务业运行机理研究。[8]李建标等(2011)认为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是产业协同和制度谐振。[9]杨勇等(2013)认为台湾新竹科技园科技服务业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因为体制上坚持政、产、学、研四位一体,战略上推动科技创新,组织上建立科研体系,管理上坚持政府为主导,人才上实施创新人才,业务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10]三是部分省市科技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研究,马福祥(2005)认为江苏省科技服务机构业务领域的发展不平衡,表现为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其科技服务机构从数量到质量上均优于经济落后的苏北地区。[11]郑霞(2009)总结了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认为产业集聚的发展会提升科技服务业竞争力。[12]刘树林(2010)分析和研究了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空间分布,认为软件园的聚集效应显著、服务外包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工程设计业呈现“广域分布,重点集中”等特点。[13]四是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非均衡性,仅田路广(2014)[14]、段利民(2014)[15]两位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综之,学者大多只是以个别省份为案例进行研究,对整体科技服务业集聚以及省市间科技服务业空间分布研究不足,需要对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研究。因而,上述国内外相关科技服务业的文献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础,有利于在此基础上弥补研究的不足。因此,在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对我国迎接创新转型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态势下,分析1995-2013年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演化机理,揭示科技服务业发展及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掌握发展规律,为我国科技服务业及其集聚式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以促进我国及各省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空间态势分析

1.基于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ESDA方法分析

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是SDA(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的一种,是基于数据驱动的、较为复杂的时空条件下的探索性分析工具,是以空间关联性测度技术为核心,旨在揭示研究对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孙德福,2011)。ESDA注重运用统计学原理和图形、图表相结合的方法对空间信息数据的性质进行描述性和归纳性的分析,发现空间数据的分布模式(马晓冬,2007)。

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空间分析已成为 GIS 的核心功能之一,GIS 中的空间分析的基本功能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路径分析、统计分类分析、空间插值等,还描述其中所包含的计算公式(邬伦,2005)。GIS 借助 ESDA 使其空间数据分析功能得以加强,ESDA 在 GIS 平台上可以让其数据分析结果得以可视化表现,更好的揭示空间格局、发现空间模式、探索空间过程(唐兵,2014)。

(1)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

常用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统计量有 Morans′I、Getis′s G、Geary′s C等衡量指标。根据需要,本文采用的是 Morans′I,表示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空间差异的平均程度,其取值范围在[-1~1],计算公式为(1),当值大于0时,空间目标之间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且随着指数值的增大,空间目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则越高,反之亦然;当指数值为0时,说明空间目标之间呈现出随机独立的分布模式。

(1)

其中: , 。

(2)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

Global Morans′I 统计量属总体统计指标,仅能说明所有县域与周边县域之间空间差异的平均程度。为全面反映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情况,需采用局部空间关联指标(LISA)。LISA 用来测度以每个地理单元为中心的一小片区域的聚集或离散效应,可用于识别空间集聚(热点或冷点)与离群点(Anselin L.,1995)。

(2)

局部Geary,根据Anselin的研究成果,局部Geary统计可以定义为如下形式,式中的符号与局部Moran相同:

(3)

2.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空间全局与局部模式分析

(1)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空间全局模式分析

根据我国各省市科技服务业就业人员数量,选取1995、2013特征年份,采用四分位数表示法,如图1,表示了全国各省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的空间分布模式,可以知道中国科技服务业就业人数多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且科技服务业就业人数多的省份呈现出集群分布态势,也充分说明中国科技服务业存在着集聚现象。随着时间推移,伴随我国科技的发展,科技服务业就业人数多的省份开始呈现出向东与向南偏移的趋势。

图1 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空间全局分析(1995,2013)

如图2,中国科技服务业的空间集聚趋势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继而平稳,之后又增大的变化趋势,1995-2002年集聚度减弱,距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较近的区域由于受到科技服务业水平的减弱而使与较远区域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机会相对平等;2002-2005年中国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上升,表明局部地区科技服务业出现了快速集聚增长;2005-2008年集聚度趋于均衡;2008-2013年集聚度呈平稳增长趋势。以上充分说明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现象明显,1995-1999、2005-2013这两个时间段集聚更为强烈,同时表明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及集聚的不平衡性。

图2中国科技服务业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变化趋势图

(2)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空间局部模式分析

由于全局自相关指数难于分析区域内部不同子区域之间的空间集聚态势,需要以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科技服务业的局部关联关系。本文认为采用Moran散点图和局部LISA图进行局部自相关分析,如图3,1995、2013 年位于第一、三象限的省市最多,充分表明中国科技服务业呈现出空间集聚现象,其中位于第三象限的省市次之,位于第一象限的省市较少,表明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更为集中,水平较高的相邻省市之间集中性更高,发展水平较低省市的集中性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强、总体平稳态势。

以局部自相关分析方法衡量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的空间演变,如图4,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局部LISA图。第一,“高—高”集聚模式的省市减少,1995-2013年从9个省市减少到4个,主要集中于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第二,“低—低”集聚模式省市大多在西部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不同省市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第三,“高—低”、“低—高”集聚模式向周边蔓延,前者如四川等,后者如山西,呈增多态势;第四,东部集聚度高于中西部。

图3 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局部Moran散点图(1995,2013)

图4 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局部LISA图(1995,2013)

综上,从全国来看,中国科技服务业的整体集聚水平不断提高,但空间分布呈现出非均衡性,东部地区集聚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集聚水平较低,集聚地区主要在京津、长三角地区、北京和上海两市,说明我国科技服务业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利用一些集聚地区的规模优势,发挥辐射效应,提高科技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同时,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分布的非均衡也会产生极化效应,相比京津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省市的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不高,科技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三、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上述对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明确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内在成因,以更好地推进未来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因而,结合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空间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更好地提出其发展路径。如图5所示。

第一,经济发展。科技服务业发展需要经济条件作为基础,由于科技服务业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将会为科技服务业带来积极的支撑,在发展过程中,其所必需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的相关条件。因此,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必然会对科技服务业集聚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实体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对科技主体有重要影响。此外,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经济基础强弱影响科技服务业的需求,影响其发展水平,人均国民收入提高会增加消费,扩大了对科技服务产品的消费,消费总量、消费支出比重也会相应上升。因而,不论是市场主导型还是政府主导型的科技服务业集聚模式,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基础作为依托。

第二,政府行为。国外发展经验表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历史、地理、人文和经济环境的相异,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路径选择也不尽相同。其中,政府的扶持和规划指导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通过金融手段、产业发展、税收体制、优惠政策等影响现代服务业集聚,地方政府的实施的一些政策也会对金融等服务企业的地域选择趋向产生影响。政府在服务业集聚发展初期采取适当政策引导,遵循服务业经济规律,能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通过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空间演化分析,行业协会及政府规划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因素。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起始阶段,政府的规划、指导和支持会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后续阶段,政府的过度干预会对科技服务业集聚产生负面作用。

第三,知识溢出。知识溢出是在集聚区域内部知识传播、积累、增生、扩散的动态过程。知识溢出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也是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动力。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多是高科技或高技术的经济活动,存在大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服务企业由于空间位置接近而业务相近或互补,在集群内提高了知识传播效率,提升并激发应用了新思想、新方法,革新了企业,提高了竞争能力。Richard and David(2008)认为劳动力市场、协同效应、溢出效应三个效应解释了高级生产服务和知识密集商务服务业的集聚区位选择。由于科技服务业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业,因此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是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动力核心,集聚区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网络,当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新知识的获取和创新将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

第四,交易费用。交易成本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Coase,R.H.,1937)提出, 交易成本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本质的解释。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制之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通过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分析,科技服务业集聚式发展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较低的交易费用。相比于市场这种组织形式,科技服务业集聚式的发展模式能有效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运输成本,促使企业进入,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

第五,科技实力。科技实力是影响和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科技服务业集聚范围内,科技实力是决定性因素之一,科技实力强,大多是经济较为发达的都市区或大城市中心区,基础设施完善、信息网络发达、交通便捷等,有利于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与壮大,也推进了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发展。现今,在对外开放的系统下,大力利用外资,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有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合作,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是最优化与合适的途径。因而,强化区域内外的开放,通过区域内外开放吸引更多外资,以引进先进技术,培育新兴产业,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国际化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实力。

第六,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影响现代服务业集聚的重要变量之一。技术因素、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共同设施、信息、服务、管理经验等节省和效益是主要的规模经济。Breandan和Timothy(2007)认为为探寻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大型服务机构会集聚城市中心并生产复杂的定制服务;小型机构集聚在郊区,是为了接近的商业和本地区客户提供的标准化服务。通过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空间演化机理的理论分析,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来说,集聚企业可以共享公共物品,节约费用,从而,便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从实践发展来看,规模经济对科技服务业发展及集聚的促进作用日益显得重要,因而,在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及集聚的空间演化过程中,规模经济(包括整个服务行业的规模经济)与科技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图4 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四、政策建议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是为科技创新全链条提供服务的新兴产业,未来需要在宏观和微观方面构建横向支撑体系、纵向支撑体系、结构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协同推进区域创新发展。

第一,横向支撑体系,以政策内容为对象,优化政府政策的机理与功能方面,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综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人才及知识产权等政策,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加大供给弹性和提高需求弹性。第二,纵向支撑体系,以执行主体为对象,国家的宏观政策需要积极跟进国际科技服务业发展前沿,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新常态,省市的中观政策需要积极落实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政策,在国家政策范围内跟进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时代潮流;区县的微观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创新。第三,结构支撑体系,基于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非均衡、异质性等特点,政府需要协调不同区域间以及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资源布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要素集成为路径、以产业化为成果的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协调不同区域内外科技服务业产业结构的集聚效应。

参考文献

[1]Taylor,P.,et al.Financial Services Clustering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London [EB/ OL ] .http://lut.ac.uk/departments/ gy/gawc/publicatl.html,2003.

[2] Palivos T, Wang P.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Economics, 1993, (26): 645-669.

[3] Michael Schuman, Escaping the middle income trap, Time, Aug 13 and Sept 1, 2010

[4] Fingleton B. Theoretical Economic Geography and Spatial Econometrics: Dynamic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1, (1): 201-225

[5] 杨向阳,高觉民,童馨乐. 关于服务业集聚的若干思考[J]. 财贸经济,2009,(2): 121-125.

[6] 金荣学,卢忠宝. 我国服务业集聚的测度、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 财政研究,2010, (10):41-45.

[7] 任英华,邱碧槐,王耀中. 服务业集聚现象测度模型及其应用[J].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1, 30(6):1089-1096.

[8] 盛龙,陆根尧.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5): 115-129.

[9] 李建标,汪敏达,任广乾. 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 51-56.

[10] 杨勇,李江帆,王利文等. 发展科技服务业 推进生产服务业发展——台湾新竹科技园科技服务调研[J]. 南方经济,2013,(10): 77-84.

[11] 马福祥. 江苏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 南京: 东南大学,2005.

[12] 郑霞. 若干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评述[J]. 科技管理研究,2009,(5): 209-212.

[13] 刘树林. 天津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2010.

[14] 田路广.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演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

[15] 段利民.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域非均衡性研究[J]. 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MOT 2014)年会论文集,2014:438-447.

猜你喜欢
中国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