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内涵及其评估分析

2015-10-27 02:16李福曾国屏
软科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持续性

李福++曾国屏

摘要:创新生态系统表现于各类具体的创新领域,并在呈现出不同形态的同时拥有其自身独特的内涵。在生存与发展两个目标的阐释框架下,分析其持续性和竞争力的两个耦合运行机理,以及共生力、平衡力、组织力和生长力的四种力量,建构出创新生态系统的“四轮驱动”健康评估模型。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识与健康性分析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持续性;竞争力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0.00

中图分类号:N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0-0000-00

将生态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引入创新领域,对创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型进行生态学类比研究,已经取得一批成果。例如,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将技术放置于主体地位,考察技术创新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和不同种类的技术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1];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将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与产业组织理论进行结合研究[2];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主要从产业系统的角度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3];产业生态系统分析各个成员之间物质、能量、资金和信息的流动[4];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集中探讨如何将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5];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复合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6];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将知识的生产、组织与流动视为一个生态系统[7];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集中于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知识异化、共存共生、协同进化的创新体系[8]。进而,张运生将创新生态系统定位于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带形成的技术创新体系[9]。事实上,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协同整合机制,并非仅限于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领域。例如,Ander. R认为创新生态是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具有整体性的解决方案[10]。

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是全球化创新活动的结果。企业的创新活动从以前的封闭式创新不断走向开放式创新和平台式创新,以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趋向全球创新网络。一个更加广泛和普遍意义上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在演化发展。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之间处于一种交互作用的动态联系中,其包含了多种子系统的动态演化的复杂关系[11]。创新主体群落与创新亚群落、内部创新生境和外部创新生境之间形成具有自组织性和可调控性的创新生态网络系统[12]。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路十分关注创新的过程性和动态性,改变了创新系统研究进路更多注重创新结构的研究方法[13]。然而,唯有一个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够不断演化发展和引领创新潮流,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生态系统健康是衡量生态系统功能特征的隐喻标准,是评价生态系统状态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对创新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来把握和评价创新系统的运行状态,可以为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提供新的方法,为其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14]。因而,对于创新体系的分析框架需要一种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生态演化分析视角,对其创新能力的测度也需要一种更加系统化和生态化的健康评估分析。

1. 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自20世纪初熊彼特建立创新理论以来,无论是创新实践的发展还是关于创新的理论研究皆获得了迅速的进步。创新也从原来独立的企业行为逐渐跨越出企业的边界呈现出开放式的特点。企业的创新活动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企业内部而是面对着与创新相关的诸多部门和因素。同时,有的龙头企业以平台为中心形成一个创新网络,强调创新的网络价值而不是单个产品的个体价值,强调以共享为基础的创新成果的扩散。这样的创新网络集群或者创新平台,催生了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概念和学术研究。

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企业。按照熊彼特关于创新是赋予生产要素新的增加财富的能力这一定义,创新的实质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这种活动既区别于传统的科研活动,也区别于纯粹的商业活动。Adner. R和Kapoor. R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指出创新生态系统强调企业创新活动的互补性和协作性[15]。李湘桔和詹勇飞从创新知识的获取出发,认为企业的创新生态系统不仅包括企业之间配套知识的支持,同时还包括企业内各部门之间功能的协调[16]。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依赖于各企业之间的共存共生和共同进化,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企业之争”演变成为“供应链之争”,进而升级为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争。创新生态系统改变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形式,尤其是一个企业创新活动的最终成功往往依赖于企业外在的创新生态,依赖于众多与之兼容配套的研发活动[17]。因而,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是企业创新活动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企业间相互利用创新资源和共同促进创新发展的结果,其含义来源和使用范围都是以企业为行动主体。

然而,创新生态系区别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和商业创新生态系统。国内学者十分重视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注重技术的创新源、研究开发、制造和营销用户、部件供应商及其他企业和个人、科研院所、中介、政府等有关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18];国外学者十分强调商业创新生态的重要性,Moore. J认为完全的竞争已经结束,企业的成功更多地依赖于商业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19];Iansiti. M和Richards. G认为传统商业范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强调广泛联系的商业生态系统,企业正在通过商业网络的合作来获得竞争力[20]。但是,不论是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还是商业创新生态系统,都涵盖不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完全内涵。

对此,任雪萍和黄志斌借助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国家创新体系,注重于创新主体生态位的准确定位,以及创新主体之间、创新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进[21]。而吴金希更是提出创新生态体系是创新主体基于技术、人才、规则、文化、运作模式、市场等共同的创新要素而形成的一种组织体系[22]。他们将研究重心直接指向了创新生态的综合性。创新生态系统应该包含了所有创新要素在内的综合性创新活动,企业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成员,其外部环境已经从区域走向国家乃至全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创新生态系统重要目标和评价标准。

因而,创新生态系统以其独立的经济价值追求属性和企业主体活动属性,既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又兼有广泛性意义的生态学特征。例如,黄鲁成从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揭示出一般创新生态系统的共同属性,包括整体性、层次性、耗散性、动态性、稳定性、复杂性和调控性[23];孙福全从“研究、开发和应用”三大群落出发,强调创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性、多样性、平衡性以及创新主体的共生共荣性[24];陈劲和李飞从生态进化的视角将创新体系的发展过程分解为生存、适应-成长与进化三个阶段,将其运作机理分为演化机制和优化机制,构建出创新能力评价的演化能力和优化能力双层指标体系[25];H. B. Weil等人从企业之间在研发投入、产品供应和市场份额等方面的竞争与共享关系,分析创新生态系统自身的演化特征[26];曾国屏等从“动态的”、“有活力的”、“演化的”、“有机的”和“自组织的”角度来认识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性、栖息地、生长性等特征[27]。

于是,结合生态学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有效地反映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深刻内涵。创新活动具有动态性和关联性的生态学特征,既具有空间性质的结构层次性特征又具有时间性质的演化过程性特征,既是物竞天择的竞争关系又是共生与共亡的依赖关系,呈现出一种生存与发展相互交织复合的运行状态。

2. 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机理

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分解为对内维护稳定有序的生存过程和对外寻求创新扩散的发展过程。这两个过程的作用分别称为生存机制和发展机制。这两种机制同时耦合运行、促进创新资源的充分流动和聚集、提升系统的创新效率。生存机制主要表现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出创新生态系统的协调力量。发展机制主要表现为竞争能力,体现出创新生态系统的前进力量。

2.1生存机制:持续能力

持续能力是一个生态系统生存能力的反映,生命周期的重要力量来源。持续能力直接关系到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存状态。当创新生态系统已经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时候,必然意味着该系统的衰落或崩溃。由于强关联性食物链的生态性特征,如果生态位发生强烈变动或者食物链断裂,将会导致生态失衡而陷入恶性循环,对整个创新生态系统造成生存性危机。一个持续能力较强的创新生态系统表现出一种较强力量的“稳定结构”,企业数量、创新产出、产品更新、市场交易均表现出一定的稳定状态,系统内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保持着一种井然有序的运行状态。这个过程中引导型政府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规划、科技政策的制定、创新政策的出台、体制机制的完善、内外环境的调控、人才的培养与供给、企业成长的社会支持等领域起到对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持续运行的维护作用。所以,持续能力表达出创新生态系统食物链上各个企业成员之间的生死关系。

2.2 发展机制:竞争能力

竞争能力是一个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直接反映,生命活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对创新生态系统竞争能力的考核主要是指创新生态系统内部企业成员整体性创新发展能力的测度。一个竞争力较强的创新生态系统表现出一种较强力量的“作用场”,创新周期缩短、产品更新加快、淘汰速率提高,整个创新系统的内部运行速度变快,而对其他创新系统势必构成一种冲击,将其他创新系统内的企业置于被动性的从属地位。这个过程中创新型企业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企业在科学、技术、艺术、文化、商业、市场、品牌等各种创新因素内的强劲的综合创新能力,将转化为企业的一种无形的先发优势和垄断优势,成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创新生态系统的强竞争力通过各种各样的创新成果占据前沿领域,抢夺市场份额,不断拓展出新的创业空间与产业发展优势,构成一种未来的发展势能和领导力量。

1. 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估指标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其运行特征在于深层性的创新网络关联。创新生态系统在生存与发展的运行过程中,进一步延伸出共生力、组织力、平衡力和生长力四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这四种力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应出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可以作为创新生态系统评估指标的子领域层(如表1)。

3.1共生力

共生力既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根基又是对生态系统生命力的有力反映。对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力的考核主要是指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创新企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来自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竞争走向竞合、从各自独立走向相互依存、从个体性竞争走向簇群性竞争以及从封闭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所形成的网络平台和价值空间。企业成员之间知识与价值的流动频率和深度是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力的重要反映。知识流动与价值供给是一对矛盾,是创新生态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相互连接的重要内容。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各个企业之间既要依靠知识流动促进整体系统的创新能力,又要依靠价值供给以保证各自企业的生存空间。在知识信息互补与价值利润生态位竞争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即共生力量。因而,通过对共生力的测度可以反映出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在生命力。

3.2平衡力

平衡力既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要求又是对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有力保障。对创新生态系统平衡力的考核主要是指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创新企业成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创新生态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也有其自身的边界性,是一个独立的演化系统,主要依靠企业成员种群之间的食物链维护其运行的稳定。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便是其生态的平衡,物种虽有大小之分却也有数量之别,物种之间在食物链条上保持一种平衡。例如,食物链低端的物种体型较小、生存能力较弱,但是数量众多、繁殖能力较强;食物链高端的物种体型较大、生存能力较强,但是数量较少、繁殖速度较慢。同理,创新生态系统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也保持着一种生存链条上的平衡性。大企业有其引领作用,中小企业也有其基础支撑意义,企业成员之间相互依赖依存。因而,创新生态系统的平衡力来自于企业之间的生存链条,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将意味着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崩溃。

3.3 组织力

组织力既是生态系统的凝聚力又是对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的有力解释。对创新生态系统组织力的考核主要是指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创新企业成员的整体性经济增长能力。之所以称新情境下的创新网络或创新平台为创新生态系统,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具有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增长能力。创新生态系统为创新企业成员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创新环境和创新食物链即知识链和价值链,以其完整的创新知识和创新价值的供给与需求链条进行自组织演化,为企业的创业和成长营造更为广阔的繁殖空间。创新生态系统正是通过这样的组织力将众多企业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自组织系统,构成自我增殖与演化以及内生性增长的动力。所以,对创新生态系统组织力的考核,既是对企业成员之间的创新链条的描述,更是对创新生态系统自身的整体综合运行状态的反映,揭示了创新生态系统独立性生命演化规律的驱动力量。

3.4生长力

生长力既是生态系统持续性的要求又是对生态系统健康活力的根本源泉。对创新生态系统生长力的考核主要是指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创新企业新兴成员的增加和产业的更新,集中变现为整个生态系统新陈代谢的速度。新兴企业与产业更新是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是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健康的重要反映。创新生态系统与企业生态系统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对创新意义的追求。并且,创新生态系统将企业所有生产要素作为创新要素进行“新的组合”,赋予其新的涵义和新的价值函数,结果会催生出新的企业和产业。这样产生新旧企业之间以及新旧产业之间的竞争和更替,从而为整个创新生态系统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的创新意味着柯达相机公司的倒闭和佳能相机公司的兴盛;智能手机的创新意味着摩托罗拉手机公司的衰落和苹果、三星等手机公司迅速崛起。因而,生长力是一个创新生态系统综合创新能力及其活跃度的最有力证明。

1. 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估模型

根据持续性、竞争力、共生力、平衡力、组织力、生长力的健康评估指标之间的关系,建构出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模型,可以进一步反映出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状态。

首先,从创新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发展两个基本目标延伸出持续能力和竞争能力两个核心评估领域层。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能力为其获得生存空间,需要在创新主体以及外部环境的生存链条上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每一个生态位呈现出相对比较均衡的发展,从而维护其自身的良性循环。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能力为其获得发展空间。可持续的创新系统并非一定具有生命活力,而竞争力正是对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态势的反映。新旧企业的新陈代谢速率和经济的内生性增长能力是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因而,持续能力和竞争能力来自于共生力、组织力、平衡力和生长力四种力量的支撑,是对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状态的理论性描述,形成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指标体系。

其次,共生力、组织力、平衡力和生长力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评估子领域层。共生力反映了企业成员之间创新知识的流动和价值空间的竞争,是对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建立,体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矛盾;组织力反映了以知识链和价值链为基础的食物链即企业生存链,是对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的阐释,体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自我增殖和内生增长能力;平衡力反映了创新主体之间生态位的稳定性,是对创新生态系统既有食物链的维护,体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生长力反映了新兴企业和产业的更新速率,是对创新生态系统既有食物链即企业生存链的新陈代谢,体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命活力。共生力、组织力、平衡力和生长力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仿生力学结构分析,形成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基础力量。进而,由这四种力量构成创新生态系统的发生、发育、成熟和繁衍,成为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子领域层。

再次,由这四个子领域层和两个核心领域层可以建构出“四轮驱动”健康评估模型。如图2所示,共生力、平衡力、组织力和生长力四个基本力量可看作为基本的四轮驱动力,共同构成创新生态系统的四个支撑力点,维持着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共生力作为创新生态系统内部企业成员创新知识互补和价值利润共享的基础凝聚力量,与维护整个创新生态系统自我稳定的平衡力之间,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生态结构,产生可持续性效应,构成生存驱动。生长力作为创新生态系统新陈代谢的生命活力,与促进整个创新生态系统自我演化的组织力之间,形成一种比较冒险的成长态势,产生强竞争效应,构成发展驱动。这两组力量分别为前后驱动,驱使着创新生态系统的不断进化。因而,这两种驱动力量的性能好坏反映出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1. 结语

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将创新要素资源的整合范围跃出企业内部边界,与其它企业成员之间进行创新知识与价值供求的交换系统。它既区别于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商业创新生态系统,也区别于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拥有自身独特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功能。根据其生存机制和发展机制的健康运行机理,建立以持续能力和竞争能力为领域层,以及共生力、平衡力、组织力和生长力为子领域层的评估指标体系,建构创新生态系统的“四轮驱动”健康评估模型。有利于深化对创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评价,从而便于为企业的创新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性分析模型。而如何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评估量表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毛荐其,门虹云,邱萍. 技术创新的生态制约与平衡[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55-58.

[2] 伍春来,赵剑波,王以华.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研究评述[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7):113-121.

[3] Jacobides M, Knudsen T, Augier M. Benefiting from innovation: Value creation, value appropriation and the role of industry architectures [J]. Research Policy, 2006(8):1200-1221.

[4] 王娜,王毅.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及内部一致模型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3(5):25-29转67.

[5] 黄鲁成.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J]. 中国科技论坛,2003(1):23-26.

[6] 陈斯琴,顾立刚.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8(7):453-454转447.

[7] 贺团涛,曾德明. 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与运行机制研究[J]. 情报杂志,2008(6):23-25.

[8] 贺团涛,曾德明,张运生.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述评[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41-42.

[9] 张运生.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9(1):134-143.

[10] Adner R. 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etem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4):98-107.

[11] Wessner C W. The global tour of innovation policy [J]. Issues i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24(1):43-44.

[12] 傅羿芳,朱斌. 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4(12)增刊:128-135.

[13] Birol Mercan, Deniz Gktas. Component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 a cross-country study [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1(76):102-112.

[14] 苗红,黄鲁成.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146-149.

[15] Adner R, Kapoor R. 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31):306-333.

[16] 李湘桔,詹勇飞. 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管理的新思路[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45-48.

[17] 张利飞.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9(4):57-61.

[18] 吕玉辉.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模型与演化[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25-28.

[19] Moore J.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 [M].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1996.

[20] Iansiti M, Richards 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system: Structure, health, and performance [J]. The Antitrust Bulletin, 2006(1):77-109.

[21] 任雪萍,黄志彬.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生态化审视[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11):106-110.

[22] 吴金希. 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其政策含义[J]. 科学学研究,2014(1):44-51转91.

[23] 黄鲁成.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J].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2):68-71.

[24] 孙福全. 创造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N]. 经济日报,2012-02-01(15版).

[25] 陈劲,李飞.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评估分析[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1):61-66.

[26] Henry Birdseye Weil, Vikalp Pal Sabhlok, Charles L. Cooney.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 A case study of the US biofuel market [J]. Energy Strategy Reviews,2014(3):88-99.

[27] 曾国屏,苟尤钊,刘磊. 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 科学学研究,2013(1):4-12.

猜你喜欢
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持续性
什么是HPV持续性感染
哲理漫画
管理层能力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吗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创新生态系统的初步研究
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及演化研究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思考
转型背景下健康评估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不同生源学生《健康评估》课程考试成绩分析
护生临床应用健康评估知识的调查分析及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