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推动下的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探析

2015-10-28 16:37申法贺王迪
商场现代化 2015年21期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申法贺 王迪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开始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伴随着信贷业务盈利的收窄,各国商业银行纷纷利用资金、信息、技术及人才的优势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这使得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经营效率迅速提升,规模进一步扩大。本文基于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商业银行受到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和互联网金融兴起的挑战更加严峻等问题,对表外业务的管理和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一、前言

自2015年2月份以来,央行三次降准、四次降息,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放宽,这一系列举措都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同时,互联网的兴起及影子银行的发展倒逼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各金融机构更是能够灵活运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存款定价策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将面临着来自中小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等各方竞争者的市场蚕食,传统的存贷业务已经难以支撑未来发展的需要。与西方几个大国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有着起步晚、发展缓慢、业务量小、创新不足、监管不力等缺点,关于表外业务发展策略研究对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及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表外业务概述

表外业务(Off Balance Sheet Activities)简称OBSA业务,依据巴塞尔委员会的界定,表外业务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表外业务是银行经营的不涉及资产负债表内金额的变动,但是与表内业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密切相关,会产生“或有资产”或者“或有负债”,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者表内负债的业务。我国所定义的狭义上的表外业务按照业务性质主要包括三个类型:担保类业务、承诺业务、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广义上的表外业务等同于我国传统定义的的的中间业务范畴,是指所有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的经营活动,它包括狭义上的表外义务和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的无风险的金融服务类业务,本文讨论的表外业务是我国传统上定义的中间业务,它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应,但是能够产生非利息收入。表外金融服务类业务是银行所从事的不会对表内业务有影响,不会造成“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金融服务业务,常见的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主要有:代理类中间业务、信托咨询类业务、信用卡业务、支付与结算类业务、进出口服务等。

三、国内外表外业务发展历程

1.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表外业务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盈利收入持续减少,西方国家银行业开始运用信息、技术、资金等丰富的资源及利用自己的核心优势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它与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其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盈利增长点,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期间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致使整个金融体系崩塌,为了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美国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法案推行了极其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和金融管制,限制了银行业的经营范围,这种严格的管理体制致使美国商业银行不能够大刀阔斧的拓展业务、扩大经营规模,甚至于银行的资产规模都比不上一家制造业集团旗下的财务公司。直到80年代初期,随着全球金融市场更加自由化,美国开始逐渐放松金融管制,通过业务产品的创新来改善盈利结构,表外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欧州银行业也对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积极开拓产品创新以及服务范围,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收入中稳步提高。在1988年,美国银行业前列几家大银行集团表外业务活动涉及的资产总和已经超过2.2万亿美元,同一时期的欧盟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总经营收入的比例也达到了41%。面对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美国在1999年宣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终止,并颁布实施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整个金融市场环境变得更加自由,美国商业银行开始转变经营策略,改变利差收入盈利模式占主导作用的现状,并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在之后的10几年里,推出了一些列的金融创新产品。美国银行业表外业务非利息收入比重大幅提升,如美国花旗银行所经营的表外业务带来的利润已达到总利润的80%左右。而德国银行业在1992年就已经通过表外业务获取了丰厚的利润,表外业务利润总额占其总盈利的65%左右,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欧洲银行业的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

2.我国银行业表外业务发展历程

我国银行业表外业务起步较晚,传统存贷款业务利息收入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业务来源,在1979年,中国银行首次开发出信托业务、租赁类表外业务,自此以来,各商业银行开始不断吸取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经验,转变经营策略,先后开发了保函、承兑、信用卡、贷款承诺、远期等一系列表外业务。但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混业经营模式,我国金融业则长期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表外业务范围、规模、产品创新程度都有一定的差距。但从纵向时间序列来看,我国的表外业务在近十几年里经营水平得到了提升,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1.收入稳步增长但总体占比较低

目前的国内大多研究均以非利息的收入水平来衡量表外业务收入情况,这是因为我国目前表外业务收入已经成为非利息收入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们选取的14家上市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显示,随着金融自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加速,银行业非利息收入总金额保持着增长的趋势,非利息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也持续上升。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依然较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表外业务收入一般与传统利息收入相当,甚至有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到约80%的比例。从我国上市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规模、发展趋势来看,依然具有很高的提升发展空间。

2.业务种类有所增加但创新能力不足

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成功经营,积极拓展表外业务。随着金融深化改革,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品种达100多种,在起步较晚的前提下能够拓展到如此规模已经是有了突破性的进步。但是,虽然业务品种有所增加,但在实际开展中区分度不高,业务创新能力和层次偏低,仍以传统的代理、结算、信用证为主,缺乏咨询顾问类、金融衍生品等业务方面的创新。另外,经营范围狭窄、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创新出发点往往以规避监管、满足客户的投融资需求或者调整收入结构为目的,而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银行业长远发展的立场进行创新。

3.缺乏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对于表外业务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相应的内部机构来组织管理相关业务的开展,各部门的协调制约机制也不够完善,在业务的操作上,很少有统一的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有些业务的开展甚至没经过有效的考核,也缺乏相应指标体系的制约,忽视了表外业务的风险性。正是因为表外业务标准化程度低、风险的难以测量、产品结构复杂等特点,进而导致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盲目性、随机性,而且不能够进行合理的自我组织管理和对风险有效的控制。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表外业务管理架构以及一套有效的表外业务的风险管控机制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非常重要。

4.信息披露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管

由于表外业务具有难以测度的风险性,管控不力则可能引发危机,从国内各上市商业银行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在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方面表现各异,虽然央行把表外业务按照是一个分类管理,作为信心的使用者来看,其年度报告中信息披露方面整体展现出披露范围不统一、披露形式分散杂乱、披露信息的详细程度较低,风险披露信息量少等缺点。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在从事表外业务的过程中,缺乏来自内部的管理部门的监管以及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发展模式,监管当局对表外业务的风险防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依然存在重表内、轻表外的现象,对表外业务的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财务报表中的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多出现在财务报表脚注中,存在着部分业务的监管空白和重复监管。同时,表外业务的复杂性、灵活性大大增加了监管当局监管的难度。

五、发展对策探讨

1.推进混业经营改革,走综合化经营道路

当前世界各国金融业大多都实行混合经营体制,商业银行应逐步走综合经营道路,开展综合经营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环境现状,顺应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需要。面对金融行业剧烈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着手长远,在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背景下,逐步从过去集中发展传统的代理、结算等劳动密集型的表外业务向金融衍生品、投行业务等表外业务的转变。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创新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混业经营体制符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需求。

2.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防范,规范信息披露机制

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市场的迅速发展,由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缺乏风险的防范机制,相继出现了相关的风险案件,因此,其信息披露应当受到监管当局和相关管理者的重视。表外业务的风险防范不应与表内业务的风险完全隔离分析,而应该视为银行总体风险的一部分,两者之间交叉影响。所以表外业务应该具备表内业务一样的风险防范系统,表外业务风险更有难以预测,难以测度的特点,因此也更应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应是表外业务稳健经营的前提。商业银行应建立起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审核制度、风险控制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协调机制,并完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规范信息披露机制,真正做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透明、风险可控。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前提,实时的制定和补充与表外业务发展状况和趋势的法律法规对于表外业务稳定、健康、自由的发展尤为重要。首先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会计制度,规范银行表外业务的核算制度,完善核算科目,会计报告要体现出商业银行的全面、积极、审慎的态度。同时,要建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统一收费制度,加强对表外业务的规范管理。最后,相应法律法规要体现出奖惩及时合理、审批和规、核算完整准确等方面的界定,能够使一切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相关活动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加大信息技术运用及人才资源投入

表外业务种类繁多,产品创新速度快,我国商业银行应引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并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形成多元化、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机制,进而提高表外业务的科技含量,加强表外业务的综合竞争力。目前,银行在人才资源的利用上缺乏专用性,从西方表外业务发展经验来看,它们都非常注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和新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员工知识修养和信息技术直接决定了客户所能够感受到的服务质量和效率等用户体验,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培养和引进具有高素质、精通业务、善于钻研的人才,并结合市场需求,引进新的信息技术到表外业务中来,从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六、总结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起步晚,发展慢,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倒逼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由于表外业务天生的透明性差、不易监管、风险性高、灵活性强等特点,商业银行要在表外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的风险防范,以及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相关部门则要完善表外业务的法律法规、保证合理的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达到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尧,陈可.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前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

[2]周好文,王菁.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相关性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1):46-53.

[3]张羽,李黎.非利息收入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吗?——基于中国银行业的数据[J].南开经济研,2010(4):69-91.

[4]刘孟飞,张晓岚,张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相关性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8).

作者简介:申法贺(1992- ),男,汉族,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研究生,金融专业;王迪(1994- ),女,汉族,云南昆明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本科生,经济学专业

猜你喜欢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2019年农商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201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陪名表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