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FDI理论述评

2015-10-28 01:57王玉华赵平
关键词:跨国公司生产率异质性

王玉华,赵平

(汕头大学商学院,广东汕头 515063)

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FDI理论述评

王玉华,赵平

(汕头大学商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在国际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FDI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新现象和新趋势。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FDI理论从微观企业的视角出发,对跨国公司国际投资战略和行为提供了新的理论阐释和实证考察,成为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异质性企业FDI路径选择理论探讨了企业在FDI、出口和国内市场之间的选择,并深入分析了异质性企业FDI的区位选择,相关实证研究很好地支持了理论研究;异质性企业国际生产组织模式选择理论则从不完全契约和交易成本的视角探讨了企业生产组织模式的国际安排。

FDI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国际生产组织模式

随着国际分工的细化,国际贸易发展的重点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发展到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产品内分工,由此导致国际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抉择。新新贸易理论从微观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跨国公司的FDI选择和国际生产组织方式选择,极大地推动了FDI理论的发展。新新贸易FDI理论主要沿着两条思路展开,其一是异质性企业FDI选择的研究,其二是不完全契约视角下企业边界的研究。本文将从理论演绎、模型使用和实证检验等方面梳理出新新贸易FDI理论研究的逻辑主线,并通过评述现有文献来探索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理论起源

传统的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从国家和产业层面的视角解释贸易原因、贸易模式和贸易利得,但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大量实证研究却发现,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从事出口,企业在规模和生产率等方面的异质性对于理解国际贸易至关重要(Bernard&Wagner[1];Bernard& Jensen[2];Eaton、Kortum&Kramarz[3])。Melitz[4]在垄断竞争动态产业均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首次正式将企业异质性概念引入理论模型,极大地拓展了主流贸易理论的研究视角。

与此同时,Antràs[5]、Antràs和Helpman[6]基于企业异质性构建了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利用不完全合约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为了区分与以往研究的差别和突出最新研究的贡献,Baldwin和Nicoud[7]、Baldwin[8]将关于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统称为“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新新贸易理论的兴起并不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彻底否定和重建,而是广泛地借鉴了新贸易理论的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模型,从微观企业层次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紧密联系、不断融合的现实背景下,新新贸易理论几乎自其诞生之初就开始关注FDI理论领域。以异质性企业模型为线索的FDI理论融合了贸易理论与FDI理论,探讨了异质性企业在服务国内市场、出口与FDI之间的决策及区位选择问题,即关于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在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外包与一体化选择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企业的内部化抉择和国际生产组织模式的选择,进一步拓宽了研究领域。基于上述两条线索评述新新贸易理论关于FDI研究的文献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有助于推动跨国公司与FDI研究,见表1。

表1 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FDI理论研究主线

二、异质性企业FDI决策研究

沿着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研究思路,学者们逐渐不再满足于从宏观经济和产业因素层面来解释企业的FDI行为,而是尝试从微观角度深入探讨企业在退出市场、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以及通过FDI供应国外市场等生产运营模式中的选择,回答了什么样的企业会选择服务于国际市场以及如何服务国际市场等问题(通过出口还是FDI)。

(一)异质性企业、出口与FDI

从微观角度来看,FDI是由企业承载和实施的,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和意愿进行出口和FDI,因而新新贸易的FDI首先要关注的就是企业的国际化路径的抉择。Helpman、Melitz和Yeaple结合Melitz[4]的企业异质性模型和Brainard[9]的“邻近-集中”模型(Proximity-Concentration Model)进行了非常重要的扩展,他们建立了多国多部门的贸易与投资模型,进一步考虑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差异时,发现企业根据其生产率预先决定是选择出口还是FDI。[10]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海外投资设厂面临巨大的固定成本,只有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企业会选择FDI或者出口或者二者结合,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则会被挤出市场,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能选择在国内市场销售。

但Helpman、Melitz&Yeaple[10]仅仅关注了水平型FDI,Yeaple构建的三国模型同时考虑到水平型直接投资、垂直型直接投资和混合型直接投资,发现技术密集型的上游阶段由发达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下游阶段由发展中国家完成。[11]高国伟发现,由于受到固定成本、运输成本、工资差异的影响,只有生产率最高的跨国公司才会选择混合型FDI,生产率较高的跨国公司会选择水平型FDI,生产率较低的跨国公司会选择垂直型FDI。[12,13]张庆昌和蒋殿春在Yeaple[11]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异质性构建了三国模型,结果表明,生产率最高的公司选择水平型FDI,生产率较高的公司选择出口平台FDI,生产率较低的公司选择出口贸易,生产率最低的公司只供应国内市场。发达国家的相对工人工资水平越高、发展中国家建厂成本越小,选择出口和水平型直接投资的公司会越少,而选择出口平台的直接投资公司会越多。[14]

沿着异质性企业模型的思路,生产率异质性对企业FDI战略选择的影响受到了非常广泛的重视。Nocke和Yeaple研究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发现企业的异质性深刻影响着出口、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之间的选择及其效果。[15]洪联英和罗能生基于Metliz的异质性企业模型[4]建立了适用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及策略研究的理论框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生产率总体水平较低,且在“走出去”路径上存在异质性企业行为趋同,需要根据异质性企业理论进行战略调整。[16]李春顶[17]、范思琦[18]、洪联英等[19]建立了适用于中国企业的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证实了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朱廷珺和李宏兵结合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发现,除了生产率之外,企业的FDI选择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拥有不同实力和生产效率的企业应分别采取垂直FDI、水平FDI和跨国并购等不同的转移路径。[20]

(二)异质性企业FDI区位选择

从企业异质性与区位优势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区位选择,是新新贸易理论FDI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但异质性企业FDI区位选择的研究尚处于发展之中。Baldwin和Okubo将企业的异质性引入新经济地理研究框架,研究显示最具生产效率的企业首先聚集到核心地区,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选择迁往核心地区。[21]Okubo、Picard和Thisse发现,高效率企业倾向于选择较大的国家,而低生产率企业倾向于选择较小的国家,但如果核心地区具有良好的市场准入条件和较强的聚集力,较低生产率企业也会存在于核心地区。[22]Okubo结合异质性企业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所带来的激烈竞争,生产率不高的企业更倾向于相互聚集。[23]

Chen和Moore认为,企业异质性影响FDI的深度与广度,东道国自身特质产生的效应在不同企业间是不同的,生产率高的企业在投资难度较大的国家与地区具有更强的投资能力和优势。[24]王方方在经典的企业异质性理论框架基础上,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进行理论演绎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东道国市场吸引程度越强、市场的准入门槛越低,则越能吸引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25]王方方和赵永亮还指出,具有更低生产率阈值的东道国对中国企业吸引越大,东道国的关税政策对中国企业的区位选择也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且企业生产率在不同区位所表现出的作用大小不同,其中在亚洲地区效应最为显著。[26]王方方和杨志强通过构建企业异质性三国模型发现,企业生产率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会逐渐从贸易引致型OFDI转型为出口平台型OFDI进入海外市场,中国企业更倾向将OFDI生产区位选择到目前已拥有水平型OFDI的临近区域,市场潜力对OFDI空间网络化效应的影响十分显著。[27]此外,Song着重从政治联系的角度探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得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差异主要受到企业政治关联程度高低影响的结论。[28]

(三)异质性企业FDI决策的实证研究

上述许多研究在理论建模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对异质性企业FDI理论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Girma等[29]、Wagne[30]、Cieslik[31]、Damijan等[32]分别用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斯洛伐尼亚企业的数据验证了HMY模型。Aw和Lee对国家层面、产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的相关特征进行控制,运用Logit模型对企业生产率与台湾企业OFDI区位选择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生产率水平更高的企业会参与到FDI活动中,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企业能够同时对中国大陆和美国进行投资,并且前往美国投资的企业生产率要高于投资到中国大陆的企业。[33]Yeaple进行了非常经典的实证检验研究,他利用美国数据得出实证结论,生产率水平较高的企业OFDI的流量也较多。[34]

近来不少学者对中国企业OFDI的异质性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Duanmu[35]从宏观层面出发,验证了异质性企业OFDI理论假说。陈策[36]、陈恩等[37]从微观角度对中国企业OFDI的生产率异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整体上支持异质企业假说。刘淑琳和黄静波[38]运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虽然得出了符合HMY模型的结论,但中国企业OFDI存在学习效应而不存在显著的自我选择效应,与企业异质性理论模型结论存在一定的偏离。田巍和余淼杰指出,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越大、投资的量越大,但目的国的收入水平高低对企业投资与否的决定没有显著的影响,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对企业的生存环境也没有显著的影响。[39]

三、异质性企业国际生产组织模式选择研究

异质性企业FDI理论回答了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问题,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必然还要考虑全球生产安排的选择,这就既会涉及产品生产的程序选择又会涉及最终产品销售的决定,因此应该结合产业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以及产品间分工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情形研究FDI战略选择。从研究范畴来说,企业国际生产组织模式可以看成产业组织问题,相关的研究十分丰富,本文只关注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对跨国企业行为和生产组织的相关研究。新新贸易理论的FDI理论从不完全契约视角探讨了企业是否选择外包、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的一体化抉择,深刻地揭示了企业FDI行为和全球生产组织战略选择。

(一)不完全契约、外包与FDI选择

从不完全契约的角度研究企业异质性对生产组织模式选择的主要贡献归于哈佛大学的Antràs和Helpman等人。Antràs率先将企业异质性引入到Helpman-Krugman的贸易框架,构建了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开创性地从不完全合约的角度探讨全球组织生产的选择。Antràs研究的出发点是要解释公司内贸易(Intra-firm Trade)行为,研究发现,美国资本密集的中间投入品进口都是公司内贸易,而劳动密集的产品是直接进口。[5]换言之,资本密集度高的企业倾向于一体化生产,而资本密集度低的企业倾向于外包生产,实证检验很好地支持了模型的结论。Antràs和Helpman结合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建立了南北贸易模型,讨论了生产率差异和不完全契约下企业生产组织模式的选择。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包和通过FDI一体化都是企业的内生组织决策,高生产率企业从南方获取中间品而低生产率企业从北方获取中间品;高生产率企业选择一体化而低生产率企业外包;高生产率企业选择国际外包而低生产率企业选择国内外包。[6]

Antràs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一般均衡的李嘉图南北贸易模型构建了内生产品周期模型,研究表明,不完全合约和高技术产品的市场地位下降将导致产品周期的出现,而不完全契约则促使低技术投入产品由北方国家转移到低工资率的南方国家生产。在向南方国家转移生产时,企业将首先选择通过一体化生产最终产品,进而为控制生产成本而外包成熟的最终产品并研发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40]此后,Antràs和Helpman进一步放松了假定,将合约摩擦(Contractual Frictions)引入到模型当中,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即认为企业生产率水平差异会影响企业在组织形式上的战略选择。[41]

Antràs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跨国公司和供应商之间中间品交易契约的不完全性条件下,要素密集度、企业生产效率与产品的总部服务密集度以及东道国的契约制度质量等因素深刻地影响着跨国公司的“外包和垂直一体化”战略,为研究企业全球化和产业组织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国内当前的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孙黎建立了多个模型,分别探讨了不完全契约下资本密集度、生产率水平、交易成本等因素对企业国际生产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并且发现金融发展对企业的外包决策也存在较大的影响。[42]

(二)交易成本、一体化与FDI选择

除了不完全契约之外,影响企业国际生产组织模式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交易成本。新新贸易理论借鉴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从Coase的节省交易成本角度分析跨国公司的一体化选择。Grossman和Helpman引入国际生产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这个专有名词来概括企业一体化与外包的选择,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企业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决策,即由子公司生产还是外包,以及地点的选择。在他们看来,不管中间投入品是外包还是企业内生产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不同生产率水平的企业寻求不同生产组织方式。生产率最低水平的企业选择将中间投入品向南方国家的供应商外包,中等生产率水平的企业偏好于垂直一体化(生产率相对低的企业投资于南方国家,相对高的企业投资于北方国家),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企业不一定选择FDI,而是倾向于外包,因为委托人能够引导供应商付出更大的努力。[43]

Grossman和Helpman引入搜寻成本、中间投入品供给、契约完善程度和环境保护建立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这些因素对企业实施外包的影响。他们发现,一体化存在固定成本与管理成本,外包存在交易成本,一体化与外包的均衡决定于成本比较。[44]Grossman、Helpman和Szeidl将Melitz[4]的企业异质性模型与Yeaple[11]的研究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包括三个国家的模型,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固定成本、运输成本和国际市场需求等因素,研究了跨国公司的生产组织策略。研究发现,企业选择何种生产组织模式是由贸易成本和固定成本决定的,当中间品和最终品的贸易成本很低时,生产率高的企业会选择外包以降低可变成本,而生产率低的企业会选择一体化来降低固定成本;当贸易的成本很高时,在本国生产投入品的企业也会在国外投资生产;而当贸易成本极高时,一些企业会在南方国家生产初级产品,而在靠近北方市场的国家组装最终产品。[45]

此外,Marin和Verdie在国际竞争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FDI进入成本、贸易成本、信息技术、本地市场竞争程度以及本地市场规模等因素对企业国际生产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而且利用美国和欧洲企业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46]Marin和Verdie还发现,企业生产组织模式选择对于其竞争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程度也有影响。[47]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

新新贸易理论的FDI理论不同于传统的主流FDI理论,由于其高度强调企业基于生产率差异的微观行为,更好地解释了FDI的动因、模式和福利收益,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FDI理论结合跨国公司复杂的战略和行为,探讨了企业国际化路径决策和国际生产组织模式的选择,初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和更富说服力的框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当然,无论是异质性企业FDI理论还是国际生产组织模式选择理论,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均不是要全面替代原有的FDI理论,而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例如,异质性企业FDI理论承袭了垄断竞争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思路,国际生产组织模式选择理论则广泛地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由于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和国际生产组织模式选择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新新贸易理论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来分析企业的所有选择,关于企业异质性的表征、FDI行为决策和企业边界的研究都不够完善。当前研究的重要成果为进一步研究企业FDI行为和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暗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第一,从完善理论体系的角度来看,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FDI理论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完备化和统一化。一个完整的FDI理论体系应该包括投资动机、产业选择、技术选择、区位选择、时机选择、方式选择和企业边界选择等。新新贸易FDI理论虽然侧重和擅长从微观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阐释,但其发展时间较短,尚未形成比较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对异质性企业FDI的内在决策机制、区位选择、投资方式选择等方面的研究不充分。未来应该继续扩展和补充薄弱的研究领域,将当前分散化的理论观点整合为内部自洽和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

第二,新新贸易FDI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企业的异质性,当前研究主要从生产率差异的角度阐述企业FDI决策和国际生产组织模式的选择,忽视了企业在其他方面的差异性及其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和FDI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必须按照“现实归纳-理论抽象-实践运用”的研究思路,设定更加贴近现实的假设条件,并充分重视FDI行为对强化企业异质性和增强竞争优势的影响。实际上,企业FDI战略和行为必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异质性特征,但在企业异质性与FDI的关系中,到底是企业依据生产率差异的自我选择效应还是FDI的自我增强效应,FDI的异质性“门槛效应”是否显著,当前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确定性结论。因此,系统地解释企业FDI与异质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深刻地理解跨国公司的行为与战略,从而丰富和拓展新新贸易FDI理论。

第三,新新贸易FDI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企业在贸易和FDI之间的选择,充分反映出贸易和FDI关系越来越密切的现实,未来应该继续沿着此方向深入分析跨国公司如何综合运用贸易、FDI和非股权经营模式来实现全球价值链增值活动。当前文献已经研究了企业在当地市场、贸易、FDI和外包之间的战略选择,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选择国际生产经营模式的准则。跨国公司的运营实践表明,贸易、FDI和非股权经营模式之间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复杂的依存和共生关系。在跨国公司通过非股权安排协调其全球价值链活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与当地公司之间将出现更多的灵活安排,跨国公司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生产经营模式的选择及其影响的研究有待继续深化。

第四,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如同主流FDI理论一样,新新贸易FDI理论仍然过于侧重对来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研究,并不能完全解释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中的重要现象和趋势。随着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的崛起,新的投资模式和投资战略不断出现。特点鲜明、竞争优势各异、来源地多样化的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在资产利用和资产扩展方面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行为有着显著的差异,新新贸易理论是否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些现象,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总之,新新贸易FDI理论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但尚需从多个方面扩展和推进当前的研究,以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和适应性。新新贸易FDI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对我国具有重要启示,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外向型经济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以新新贸易FDI理论来观察和解释中国跨国公司的兴起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提供的微观基础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运用新兴贸易理论对中国样本的考察有利于推进对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崛起现象的解释,丰富异质性理论内涵和推动FDI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运用最新理论研究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路径和国际生产组织模式的选择,有助于贯彻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促进本土跨国公司的成长。

[1]Bernard,Andrew B.,and Joachim Wagner.Exports and Success in German Manufacturing[J].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97,133(H.1):134-157.

[2]Bernard,Andrew B.,and J.Bradford Jensen.Exceptional Exporter Performance:Cause,Effect,or Both?[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7(1):1-25.

[3]Eaton,Jonathan,and Samuel Kortum,Francis Kramarz. Dissecting Trade:Firms,Industries,and Export Destinations[R].NBER Working Paper,2004:10344.

[4]Melitz,Marc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eations and Aggegate Industry Produetivity[J]. 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5]Antràs,Pol.Firms,Contracts,andTradeStructur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8(4):1375-1418.

[6]Antràs,Pol,and Elhanan Helpman.Global Sourc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112(3):552-580.

[7]Baldwin,RichardE.,andFredericRobert-Nicoud.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 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A Comment[R]. NBER Working Paper,2004:10718.

[8]Baldwin,Richard E.Heterogeneous Firms and Trade:Testable and Untestable Properties of the Melitz Model[R].NBER Working Paper,2005:11471.

[9]Brainard,S.Lael.A Simple Theory of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rade with a Trade-Off Between Proximity and Concentration[R].NBER Working Paper,1993:4269.

[10]Helpman,Elhanan,and Marc J.Melitz,Stephen R. Yeaple.ExportVersusFDIwithHeterogeneous Firm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1):300-316.

[11]Yeaple,Stephen R.The Complex Integration Strategies of Multinationals and Cross Country Dependencies in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3,60(2):293-314.

[12]高国伟.异质性与混合型国际直接投资[J].南开经济研究,2009(6):76-87.

[13]高国伟.跨国公司生产率差异和国际直接投资战略选择[J].南方经济,2010(3):21-33.

[14]张庆昌,蒋殿春.异质性与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J].当代经济科学,2011(5):92-98.

[15]Nocke,Volker,andStephenYeaple.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vs.Greenfiel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role of Firm Heterogene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72(2):336-365.

[16]洪联英,罗能生.全球生产与贸易新格局下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选择——基于生产率异质性理论的分析方法[J].世界经济研究,2007(12):55-61.

[17]李春顶.出口贸易、FDI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新—新贸易理论模型扩展及我国分行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9,(2):15-28.

[18]范思琦.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国际化经营研[D].吉林大学,2011.

[19]洪联英,唐寅,彭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障碍分析——基于生产率异质性理论的分析方法[J].世界经济研究,2012(9):72-80.

[20]朱廷珺,李宏兵.异质性企业国际转移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HFT模型和NEG模型的拓展及验证[J].国际贸易问题,2011(10):48-59.

[21]Baldwin,R.,andToshihiroOkubo.Heterogeneous Firms,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Spatial Selection and Sorting[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3):323-346.

[22]Okubo,Toshihiro,andPierreM.Picard,Jacques-Fran?ois Thisse.The Spatial Selection of Heterogeneous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82(2):230-237.

[23]Okubo Toshihiro.Firms Heterogeneity and Location Choice[R].RIEB Discussion Paper,No.DP.2010-11,Kobe University,2010.

[24]Chen,Maggie Xiaoyang,and Michael O.Moore.Location Decision of Heterogeneous Multinational Firms[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0,80(2):188-199.

[25]王方方.企业异质性条件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D].暨南大学,2012.

[26]王方方,赵永亮.企业异质性与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广东省企业层面数据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12(2):64-69.

[27]王方方,杨志强.企业异质性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三方”效应——基于企业微观数据的考察[J].国际经贸探索,2013(2):103-116.

[28]Song,Yi.Three Essays on Determinants of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Firm-level Evidence from China[D].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2011.

[29]Girma,Sourafel,and Richard Kneller,Mauro Pisu. Exports Versus FDI:an Empirical Test[J].Review of WorldEconomics/WeltwirtschaftlichesArchiv,2005,141(2):193-218.

[30]Wagner,Joachim.Exports,Foreign Direst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German Firm Level Data[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2006,13(6):347-349.

[32]Damijan,Jože P.,and Sašo Polanec,Janez Prašnikar. Outward FDI and Productivity:Micro-evidence from Slovenia[J].The World Economy,2007,30(1):135-155.

[33]Aw,Bee Yan,and Yi Lee.Firm Heterogeneity and Location Choice of Taiwanese Multinational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75(1):167-179.

[34]Yeaple,StephenRoss.FirmHeterogeneityandthe Structure of U.S.Multinational Activ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9,78(2):206-215.

[35]Duanmu,Jing-Lin.Firm Heterogeneity and Location Choice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MNE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2,47(1):64-72.

[36]陈策.异质性厂商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和政策支持研究[D].西北大学,2010.

[37]陈恩,王方方,扶涛.企业生产率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性研究——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2(1):58-63.

[38]刘淑琳,黄静波.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生产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1(2):64-68.

[39]田巍,余淼杰.企业生产率和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2(2):383-408.

[40]Antràs,Pol.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Product Cycl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 95(4):1054-1073.

[41]Antràs,Pol,ElhananHelpman.ContractualFrictions and Global Sourcing[R].NBER Working Paper,2006:12747.

[42]孙黎.异质性企业国际生产组织模式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12.

[43]Grossman,Gene M.,and Elhanan Helpman.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3(2):237-262.

[44]Grossman,Gene M.,and Elhanan Helpman.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5,72(1):135-160.

[45]Grossman,Gene M.,and Elhanan Helpman,Adam Szeidl.Optimal Integr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Multinational 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70(1):216-238.

[46]Marin,Dalia,and Thierry Verdier.Competing in Organizations:FirmHeterogeneityandInternational Trade[R].Munich Discussion paper 2007-20,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Munich,2007.

[47]Marin,Dalia,andThierryVerdier.Powerin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n Industry Equilibrium[J]. Economic Theory,2009,38(3):437-464.

(责任编辑:佟群英)

F 740

A

1001-4225(2015)01-0063-07

2014-04-26

王玉华(1978-),女,吉林延吉人,经济学博士,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赵平(1978-),男,湖南邵东人,经济学博士,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后危机时代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10YJC790266)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生产率异质性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基于偏好异质性的市场契约设计及其治理
区域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增长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