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5-10-30 18:37陈印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10期
关键词:监护心理健康儿童

陈印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53-01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造成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多。我国现在将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也在逐年递增。

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占所有监护人的79.2%;其次是隔代监护,占16.9%。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其次,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电视、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煽动性,会影响其他同学。再次,留守儿童心理极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据基层妇联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遇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的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又被高额的“择校费”挡住,难以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交由家中的老人抚养,而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责,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而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3.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的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鼓励妇联、团委等部门共同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来。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而且要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善于适应社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克服工作、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我们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猜你喜欢
监护心理健康儿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留守儿童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六一儿童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