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语文建设的思考

2015-10-30 18:37杨蕾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地逐步推进,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医疗卫生教育事业为满足专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要不断革新,在“以人为本”思想日益强化的今天,大学语文作为培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性人文课程,也要与时俱进发挥出其应有的学科作用。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大学语文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64-02

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下文简称为《标准》)。该《标准》中指出“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各医学院校都在紧锣密鼓地按照《标准》中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和完善。截止至2015年8月,已有28所院校通过了认证。在此背景下,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

2006年9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的中国语文课是高校中的母语教育,习惯上称为“大学语文”。但在现实中,大学语文的开设却陷入困境之中,大学语文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医学院校这类专业性极强的高校中。造成大学语文课程发展步履维艰这种境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教育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大多数人接受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在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下,使大学语文这种看似与专业学习不相关的课程受到排挤。

其次,大学语文一般只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学时安排较少,不像大学英语要连续学习四个学期,并且所有大学生都在为“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奋斗,而大学语文相较于大学英语则没有如此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导致学生重视英语学习而忽视了母语水平的提高。

再次,医学院校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门数多,课程负担繁重,对专业课程的重视导致了对人文课程的忽视。与同为人文课程的“两课”相比,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两课”的教学得到很好的保障。而大学语文缺少这样的政策保障受到排挤、削弱,师资和学时都得不到保障。

第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进展缓慢,教材种类繁多、大同小异,没有体现出专业针对性,重点仍停留在经典作品赏析上,与初高中教材模式区别不大,课程内容不吸引学生。并且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缓慢的过程,收效并不明显,也导致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忽视。

在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许多高校已经将大学语文由必修课变为选修课,甚至取消了课程的开设,大学语文正遭遇着“被边缘化”的尴尬,为了改变这样境况,只有从自身改革做起。

二、医学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要恢复大学语文的地位,必须要重新认识这门课程的必要性。1978年,匡亚明先生提议开设“大学语文”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由最初的“补课”性质,[1]强调其工具性,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转变,越来越重视大学语文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贡献。2008年,本科临床医学认证工作的开展,给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技能三方面的培养目标,并将“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列为首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石。要把医学生先培养“成人”,再培养“成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标准》中要求本科临床医学毕业生要做到“珍视生命,关爱患者,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疾病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这些对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仅仅依靠“两课”是不够的。

《标准》在“教育计划”中指出,要为医学生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常包括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知识内容。”《标准》中虽未明确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必须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从“语文”的学科基础来看,它包含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内容都容纳其中,大学语文以其广阔性、丰富性、综合性,在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健康人格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毋庸置疑,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忽视,致使其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地带,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是相悖的。

三、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首先是“大学”的,它是针对大学生开设的课程,它培养的是大学生的“语文高级素养”,不仅是阅读、写作技能性的要求,更加重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均得到提升,塑造健全人格。其次,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是针对医学生开设的,其教学内容要为医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服务,特殊的教育目标赋予了它更多的职能,课程建设目标体现出独特性。

1.文以载道——阅读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与培养。在所有大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都占据了最大比重,阅读文本的选择成为我们首要讨论的问题。面对无法计数的经典文学作品,如何从中选择出适合医学生培养目标的经典作品成为一个难题。在经典作品选择上,我们要把握一个中心:医乃仁术,语文课旨在陶冶学生的医学道德情操,使其具有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树立起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观念,而不是过多地研究文学理论知识。文以载道,通过蕴含人道、仁爱、以人为本思想的作品向学生传递医学人文精神。在作品选择上要包含医学典籍的相关内容,这类典籍既有医学性文学性,又有人文性,如:《素问》《伤寒论》《大医精诚》《华佗传》《医者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李时珍传》等。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偏差: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所有的学生都被要求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进行文字分析,纠结于作者的写作目的、中心思想的提炼、主题的升华等,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大学语文应着重传授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系统阐述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此外,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开列书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今,我们已被快餐文化所淹没,通过网络,大量的信息、碎片化的阅读侵占着我们的大脑和时间,网络文学占领了学生的主要阅读空间,但这类作品对个人修养的提高只能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无论你愿不愿意,学校都要教你读一些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当中(或通过把它们作为一个基准),你将辨别‘你的经典作品。学校有责任向你提供这些工具,使你可以做出你自己的决定;但是,只有那些你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2]大学语文要恢复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3]这些书可能不会像网络小说读起来那样轻松有趣,但是它们却能够为读者带来真正的人生经验和文化的足迹,提高人文素质。

2.学以致用——实用技能的培养

①实用医学写作:以往的写作教学中,一直训练的是艺术文写作,让学生掌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方法,而忽视了实用文的写作训练,导致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较差。大学语文应主动承担起培养学生医学专业写作能力的任务。通过“实用医学写作概述”向学生讲解写作规范,如:医学文体的层次序号规范、语言规范(包括通用语言规范和专业语言规范)、描述方法(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数字用法规定等。再通过各种医学类文体讲授具体的写作要求,即不同文体的写作要素。常用的医学文体分为两类:医疗文书和医学科技类文体。医疗文书不仅是对患者治疗全过程的详细记录,同时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下,医疗文书也具备了法律效力,成为诉讼时的有效证据。帮助学生强化对医疗文书的重视程度,医疗文书写作是要注意其时限性、规范性、逻辑性、准确性。严肃认真地书写医疗文书既是医者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在医疗纠纷中的自我保护的证据。另外,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也应具备医学科技类文体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把临床实践、实验研究成果等转化成文字。但目前许多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较弱,撰写出的论文质量不高,导致成果的交流、推广受阻,使个人的长远发展受限。所以,大学语文在教学中应设置写作情境,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要通过相应的练习才能达到。

②职业汉语能力:“职业汉语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沟通、传递和获得信息的能力。”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疗人员不可避免地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如何向患者询问症状、如何浅显易懂地向患者交代病情和治疗方法、如何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如何建立起信任的医患关系等等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医疗人员的沟通技巧。人际沟通技巧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由于学时的限制,大学语文无法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系统讲授医患沟通技巧,但在教学中要关涉到沟通技巧,提高学生对沟通重要性的认知,大学语文要结合自身特点,比如结合医患交流中的实例来讲解比喻、婉曲、引用等修辞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景强.“大学语文”学科基础与课程定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2):102-104.

[2]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李桂蜜译.南京:意林出版社,2006.6.

[3]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李桂蜜译.南京:意林出版社,2006.3.

作者简介:

杨蕾(1986.10.15—),女,文学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大学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