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困之旅

2015-10-31 18:43刘传东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学案中学评价

刘传东

5年前,大冶市灵乡镇中学(以下简称“灵乡中学”)“闻名”全市:市教育局、镇政府、中心学校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时,对学生上课成片睡觉的现象屡次提出批评,并下了最后通牒——想方设法,解决学生上课睡觉问题。

5年后的今天,灵乡中学又在全市声名鹊起:学校一跃成为大冶市教改名校,全市各学校纷纷派代表前来学习课改经验。

变化源于学校推行的“135”快乐课堂教学改革——

面对学生厌学、教学质量萎靡不振的困境,灵乡中学于2011年启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于2013年总结提炼出“135”快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解读

“快乐课堂”的核心价值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提高师生的幸福指数。

“1”指一个中心,即一切以学生快乐地学、教师快乐地教为中心。“3”指三个检查,即课前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课中查小组交流情况,课后查巩固反馈情况。

课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高效、自主的预习;教师检查批改“导学案”,掌握学情,以决定展示环节的内容及重点展示的内容。

课中,对学和群学时,教师检查各小组的交流情况,适当地做一些方式方法、展示策略方面的指导,并就各小组暴露出的问题和备展情况,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或展示内容。

课后,学生整理导学案,教师收集、检查学生用“双色笔”整理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或单独辅导的依据。

“5”指课堂展示的五个环节,即明确目标、小组交流、展示分享、拓展提升、反馈巩固。

明确目标:重申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小组交流:教师将学习任务平均分配到各小组,由小组长组织小组交流、预展。展示分享: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并在全班分享成果。拓展提升:教师以追问、点拨的方式对重难点内容进行拓展提升。反馈巩固:教师以试卷、纸条、口头问答或板演的形式反馈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二、主要策略

1.导学案是路线图

“快乐课堂”导学案的发展经历了从有到无的过程。

课改初期,教师们缺乏编写经验,要么直接从网上下载,要么生搬硬套他人的导学案。这样的导学案要么教学目标过多、过细,要么问题设置过浅、过繁,要么练习设计面面俱到。学校认真研究、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及时开展培训,让教师们认识到:导学案的关键在“导”,“导”是手段,“学”是目的;导学案的编写设计要从“面”的角度,分层展开。

第一个层面,课前预习。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预习提示,阅读文本。具体要求:一是多读几遍,力求读懂。二是只回答3-4个基础性问题,只做3-4个基础性练习题,问题与练习题必须是浅层次的,一定要基础再基础。

第二个层面,课中合作交流,展示分享。教师围绕重点、难点内容设置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有选择地进行班级展示。课中交流的问题可以呈现在导学案中,但不要求学生提前做。

第三个层面,课后反馈巩固。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设计精当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通过作业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救。从时间方面讲,作业可在课堂完成,也可在课后解决;从呈现位置而言,作业可呈现在导学案中,但学生预习时不做。

总之,导学案的设计要真正做到:课前预习浅层次,合作探究深层次,展示分享高层次,巩固反馈多层次。同一份导学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清晰的思路、科学的方法推动着课改顺利前行。2014年,课改推进的第三个年头,教师们普遍反映,纸质导学案费时费力费钱,对进一步推进课改帮助有限。学校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逐步废除导学案。

导学案从有到无,衔接、过渡非常重要。灵乡中学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自己、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是否非常熟练,对课堂流程、操作是否掌握,对常规的一些学法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等是否已形成默契等。二是指导学生做好预习笔记。为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做预习笔记的良好习惯,学校每学期组织优秀预习笔记评选活动。三是每位教师每节课做好课件,当堂呈现问题设计、学法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检测训练等内容。

纸质导学案的消失,表面上看,是长途跋涉后又回归了原点,但这与初次站在原点时已大不相同。从山顶返回山脚的人与始终站在山脚下的人,看到的风景会一样吗?

2.科学评价是武器

灵乡中学在构建“135”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曾经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如何唤起学生的展示热情,如何提升学生展示的精彩度,如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如何处理“活”与“实”的关系,如何解决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科学的评价是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灵乡中学从五个方面构建了立体交叉式诊断评价体系。

一是班级小组诊断评价。这项评价由班主任主持,任课教师具体执行,主要从完成导学案、板书、课堂展示等角度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二是年级组“跑课”诊断评价。“跑课”是年级主任、值日教师、蹲点领导组成的督查组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诊断评价的一种方式,侧重于诊断教师是否按学校要求上课,师生是否按教与学等方面的习惯严格执行,以及课堂纪律、卫生等情况。“跑课”诊断评价一般由年级组长主持。

三是学科组“蹲课”诊断评价。“蹲课”即常规的“推门课”,由学科主任组成“蹲课”验评组,主要从教与学的细节层面诊断“快乐课堂”是否高效。随着改革的深入,“蹲课”的诊断标准会不断提高。

四是学校“过关课”诊断评价。这项评价由课改办、教务处、科研处共同组织实施。

首先,教师本人在认真准备的前提下提出申请,备课组长审核并交课改办备案后,不同学科分别组织专班进行“过关课”诊断。诊断过关给予奖励;如果不过关,扣除责任分,要求教师参加学习培训,并指派已过关的骨干教师进行跟踪指导,为二次过关做准备。二次不能过关,翻倍扣除责任分,给予警告,并要求继续学习,经检查达到基本要求后方可申请三次过关。第三次仍不能过关,停课学习,直到过关后才能复课。

五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的转变诊断评价。课改不仅仅是课堂层面的改革,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必须配套进行,如校园文化、纪律、卫生等都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学校以学习心理为切入点,开展学风、班风、校风建设,借助教师、学生内部捆绑式评价,关注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

上述五种方式,前三种和第五种为定性评价,第四种为定量评价。它们从不同角度,立体交叉式的诊断评价教和学的行为,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3.教学研究是支撑

一是头脑风暴式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做到“三备二审一讨论”,即个人主备(一备)→集体备课(一讨论)→个人细备(二备)→组长审核(一审)→个人修订(三备)→署名印发(二审)。

二是每周一课。学校要求每个备课组每周必须讲一节公开课。课后,通过议课、评课等方式,促使教师相互探讨,相互帮助,取长补短。

三是举办快乐论坛。学校每周围绕一个主题,安排专人主讲。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了如何利用黑板、如何提高学生的板书质量、如何提高板书效率、如何利用电子白板、如何培训学生、如何编写导学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进行小组评价、如何上好班会课、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利用好“双色笔”、如何避免学生“抄”导学案等20多个专题论坛。

四是开展过关研讨。学校实施“过关课”“跟踪课”“示范课”制度。同时,每学期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评比,以评促研,如优秀导学案评比、优秀课改论文评比、优秀课件评比、说课比赛、讲课比赛、“金牌”教师评比、“最美”教师评比、微课制作大赛等。

从启动至今,“快乐课堂”研究与实践已历时五年。五年来,灵乡中学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校情、学情的课改之路,从而走出了曾经的困境。

(作者单位:大冶市灵乡镇中学)

猜你喜欢
学案中学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乡愁导学案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比例尺(一)”导学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