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导学教古诗

2015-10-31 18:45李怡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诗句古诗教材

李怡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诵读古诗是儿童亲近母语,感受母语最好的方式之一,因而在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有古诗诵读。

然而古诗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诗都很优美,内涵丰富,但对6到12岁的孩子来说,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这让许多“敬业”的语文教师进入了“以讲代读”的误区,将教师自身与文本的对话强加于涉世不深的萌童。

那么,古诗诵读到底该怎么上?

其实,《课标》早已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用学生的“读”代替教师的“讲”,以读导学。

为此,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在实践中摸索,创设了“四要素三拓展”教学模式,模式中的“生趣、导学、悟法、巧评”四个要素化身为“读中生趣”“以读导学”“读中悟法”“巧评促读”融入古诗诵读的课堂,落脚在一个“读”字上。

经过探讨,学校将一首诗的“读”分为这样三个层次——通、懂、诵,也就是说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读通诗句、读懂诗文、读出诗韵这三种不同层次的“读”达成古诗的学习目标。

一、读通诗句

同阅读教学一样,古诗教学也要从整体入手,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读“通”要求学生读准每个字音,做到字通句顺。笔者常将孩子们喜爱的闯关挑战游戏纳入读通诗句的教学流程,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一)字音关

让学生圈出诗中的生字及难读的字音,交流正音。虽然古诗中的生字一般较少,但不乏有些难读多音通假字,因此,正字音这个环节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中尤为重要。如“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樾”……一定要鼓励学生,特别是平时不爱开口,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多读几遍,只有亲身参与和体验,才更容易读顺。

(二)词语关

在读会单字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词的正音。教师要充分预设在诵读诗句中难以读准的词语组合,如《山行》中的“石径”“枫林”“霜叶”对于武汉的孩子来说平翘舌,前后鼻音的组合读起来很有难度,因此熟悉学情,预设充分对于诵读古诗十分必要。

此环节提倡学生自主合作闯关,以对子的形式两两正音,运用竞赛的形式,如看看哪个对子最会学习,最会合作,学习的效果最好等,让孩子们更加愉悦地将注意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诗句关

古诗文一般不长,而且有节奏,有韵脚,相对于其它课文,学生容易读,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让更多的学生展示初读自学的成果,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二、读懂诗文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而理解诗句的意思是古诗课堂上的难点,不过,突破这个难点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课堂上教师切忌逐句地讲解诗意。

通过提炼,我们发现原来学习古诗有很多学生方便使用,又十分有效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理解古诗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依据,而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诗句诗意,许多有责任心的教师为学生找来大量的图片,材料,用心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却往往忽视了教材本身的资源和魅力,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记下了生动的图片,而对古诗本身没多少印象。其实,我们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关注书中的注释、插图、书后的问题等。

如:“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学生可以借助书中“[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子规]杜鹃鸟。”的注释理解诗人对乡村春季景色特点的描写。在读清代诗人郑燮写的《题画兰》一诗时,孩子们对兰花“香”的理解,更多是借助教材插图上,兰花周围萦绕着的蜂蝶而引发推断。正是这些教材插图中的蜂蝶,让“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的诗句鲜活起来。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

诗歌语言简短,凝练,寥寥数语便能将作者所处的内情外景勾画得淋漓尽致,因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是破解语言难关的金钥匙。

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中江边的傍晚,到底是什么吸引着作者久久不愿离去呢?一个“铺”字道破天机,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词体会到夕阳西斜,余辉贴着江面照射过来,就像“铺”在水面上一样,所以孩子们在读这句诗时,虽然不见得说得出这个“铺”字到底是如何形象,却会用特别的语气去强调这个字,而且知道它用得好。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此时教师完全没必要将“铺”字的妙处进行剖析,而是应该尽量多地读诗句:让不同的孩子来读,用不同的方式读,用学生认为合适的语气去读……让孩子们在品读中感受“铺”字的委婉、平缓,感受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感受傍晚江边的亲切、安闲,体会天气晴朗无风,缓缓流动的江水,在残阳照射下,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意境。

(三)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古诗

古诗的文字虽不多,但字字珠玑,往往是作者自身生活现状的写照。所处时代背景不同,所作诗篇的特色也不同,如李白生活于盛唐,他的诗多豪迈奔放,浪漫飘逸;而杜甫生活于晚唐,他的诗多凝重浑厚,沉郁顿挫。就是同一个人,所处时代不同,诗风也会发生变化,如李白在晚年,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诗歌里少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而更多了暮年的离愁别绪。所以了解时代背景能帮助学生找准古诗的感情基调。

(四)想象画面理解古诗

人们常将“诗”与“画”并举。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等,足见两者间的渊源之深。诗中有画,历来是诗人追求的境界之一。小学生思维还有局限性,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而借助图画,或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是中低年级学生理解古诗最常用的方法。

如:低年级课堂上,对于“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理解可以让孩子们试着画一画自已脑海中的画面,然后对照图画多读几遍诗句,不必达到高年级品读的深度。

(五)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古诗

“艺术源于生活”,诗歌也一样,从生活中来,每句诗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影子,所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古诗,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

如:在阳光明媚的教室里,让孩子们观察一下窗外的树影,就对“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中那有趣的花影是如何交叠变化,小童为何扫之不去等问题一点即通了。

三、读出诗韵

在读懂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情感,读出诗韵,会水到渠成,但仍然要注意把握两点:

(一)回归整体

同阅读教学一样,古诗诵读也是从整体入手,最后还要回到整体,这里的整体自然包含从题目到诗歌的每一句,把握住诗的整体情感,读出诗的韵味才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点所在。

(二)回归文本

当下很多教师能灵活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习惯性地将诗文全部搬上大屏幕,甚至还配有美轮美奂的背景图片或动画。教师时常让孩子配乐看屏幕有感情地读一读,却忘记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捧着课本读一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音乐和图片的魅力远胜于文字符号,孩子们的大脑对形象画面不由自主的选择,会减弱他们对诗歌文字的关注度。所以带着理解,捧起课本,回归文本,是很有必要的,引导孩子们更多地关注诗文,绘声绘色地读,全身心投入地读,尽情地与作者对话,达到“诵”的境界,才是古读诵读的精华所在。

“读”是古诗诵读教学的核心,关注“读”是“以学为中心”理念的体现。愿以讲为主的课堂早一天成为关注“读”的诵读课堂,让古诗诵读真正地读起来。

(作者单位: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诗句古诗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六一来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