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课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2015-11-02 18:36毛振明李婧祎袁圣敏
体育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品德立德树人体育教学

毛振明+++李婧祎+++袁圣敏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体育课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并从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品德”的含义及其理解、各种品德的“知”与“行”、各种“小”细节背后的“大”问题、各种品德的教材和情境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品德,本文指出,将体育课变成“走心”的体育课才是我们体育课的真正目标。

关键词:体育教学;立德树人;品德;勇敢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0-0010-03

问题:体育课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如何?

如果说当前的体育教学在“教懂”“教会”“教乐”方面都还存在问题的话,那么体育课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方面就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毛主席早就说过,体育是载德育之车,所有人都能说出一大串“体育的教育功能”,体育人更是把自己的教育功能说得满满的、多多的。1993年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可以列出多达58条思想品德目标,2001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可以列出上百条“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育人目标,但是至今,似乎这些目标还依然都停留在《大纲》和《课标》的纸上,依然停留在基层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指导思想”中,依然停留在老师们教案中的“教学目标”里。有时问问一线教师“什么是意志,你平时怎么培养意志?”“什么叫勇敢,你如何让你的学生都勇敢?”“什么是坚强,坚强和不坚强的表现都是什么,你的学生都坚强吗,学生不坚强了你怎么办?”“什么是忍耐,人需要忍耐什么,你和学生都清楚吗?学生忍耐不住时你是怎么说服他们呢?”“什么是公平,有没有绝对的公平,你如何教育学生崇尚公平、创造公平并如何对待不公平呢?”“什么是规则,同学们喜欢有规则有约束吗,不喜欢的时候,你怎么教育?”等等这些问题时,基层的体育老师们却是一脸的茫然,一看这茫然就知道那写在“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里的意志、勇敢、坚强、忍耐、公平、规则,还有那众多的组织性、纪律性、团结、友爱、协作、顽强、拼搏、竞争、责任、助人、创新等等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了。都说德育难,都说德育太“高大上”甚至是“假大空”,我们体育中心的德育也难,也高大上,也都停留在决心上和教案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那么,体育课中的“立德树人”为什么难以落实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我们对诸“品德”的正确深刻之含义认识清晰了吗?

其实,我们对诸多“品德”含义的理解还远不够清楚,更谈不上清晰。“品德”之事,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很近,于是,大家都误认为自己对这些“品德”的认识很清楚,很正确,因此对其判断也很简明快捷。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百姓脱口就是“这人真缺德”“他素质差”“那人没教养”“这孩子太胆小”“你太不懂规矩”“小王一点儿不扛事”“这件事有失公允”“那是个熊孩子”“他很不合群”“那家伙真……”“那么多人见死不救,一点儿不勇敢”等等,但当你认真地问起什么是意志、勇敢、坚强、忍耐、公平、规则、组织性、纪律性、团结、友爱、协作、顽强、拼搏、竞争、责任、助人、创新时,似乎又谁都说不清楚,不但说不清楚,还会有人经常把固执当意志,把莽撞当勇敢,把耍混当坚强,把懦弱当忍耐,把平均当公平,把惯例当规则,把哥们义气当团结,把占便宜当竞争,把施舍当助人,把鸡贼当创新。其实体育教师和学生们也是老百姓,因此,当他们面对一大堆需要培养的“好品德”时,他们也会觉得困惑,也都说不太清楚,于是乎,他们也就不必求甚解了,也就是教师说一说、学生听一听就算了。

因此对品德的正确认知是进行品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笔者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人生体会,在此对那些常见“品德”的正确深刻之含义进行如下(表1)分析和解释,仅供同仁们指教和思考。

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体育教师们万不可对“好品德”进行望文生义的肤浅理解,更不能将“品德的培养”庸俗化和简单化。如果肤浅了、庸俗了、简单了,那么“品德”也就变成一时的临时被激发、被鼓动,甚至是“装扮”出来的“好表现”,而不能成为一种长久的“好品德的培养”。

二、我们注重道德培养的“知行合一”了吗?

过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品德培养上,体育教师们往往是讲道理多、号召多、提醒多,但行为要求少、规范少、示范更少。应该说学生都知道要勇敢、要拼搏、要团结、要守纪、要合作、要勤于思考、要善于创新、要文明、要有意志、要顽强、要互相帮助、要有责任感,但是怎么做才是,怎么做才不是,学生说不清楚,老师也说不清楚。体育教学中品德教育的“知”和“行”处于脱节的状态,因此品德教育在“知行不合一”中变成了空洞的口号和不可实现的目标。

要实现“知行合一”,就要仔细研究“知”和“行”是如何对应的。表2是笔者的一些分析和解释。

三、我们的内心里是不是习惯“高大上”而不在乎“小事小节”,我们习惯“以小见大”吗?

在以往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品德培养上,体育教师们还往往是讲大道理多、抓具体的小事少,我们总觉得品德是大事,是大问题,而一些小节无伤品德的大雅,因此我们就“抓大放小”“放松小节”了,但长此以往,品德就成为了没有抓手的“大原则”和“大说教”。在现实中,体育课里却往往没有那么多的“大事”,而到处都是反映着“大事”的“小事小节”,但就是这些弥漫在体育教学中的无数“小事”,充满着可以判断学生不足的细微线索和可以教育学生的教材和契机。表3是笔者归纳的各种“小”的背后可以看到的“大”。

四、我们的品德教育是不是缺乏有效的“教材”,品德教育是不实际过于空洞和苍白

在体育教学实践的品德培养中,体育教师们还有一个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就是要发现和抓住进行品德教育的“情景”,挖掘进行品德教育的“教材”。但是,发现和抓住进行品德教育的“情景”和挖掘进行品德教育的“教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过去体育教师们也在利用情景,也在寻找教材,但一直以来效果不太好,主要是因为“情景”不准确、不恰当,而教师太过一般的“教材”则往往又“不走心”,结果使得体育课中的品德教育效果平平。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注意对品德教育“有效的教材”和“走心的教材”的积累和凝练,只有有了这样的教材,我们才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品德教育。表4是笔者对“品德教育的情景”和“有效的品德教育的教材”的归纳,也供同仁们思考。

五、浅论在体育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勇敢的品格

此外,在探讨品德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对如何培养勇敢的品格进行论述,本文提出如下问题并做分析。

1.培养勇敢的四个理论难题

(1)什么是勇敢?一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可能只有很少人能清楚地回答出来,因为绝大多数人可能就没有认真地思考过。都说黄继光勇敢、董存瑞勇敢、刘胡兰勇敢、欧阳海勇敢,因为他们是为革命事业和崇高的理想敢于献出生命的勇士,他们很勇敢很伟大,但也很极限,因此很好鉴别,大家对他们的勇敢精神的评价也高度一致。但是,我们在和平年代提倡和要培养的勇敢肯定不会那么伟大,那么极限,那么,我们所说的勇敢也就不那么清晰,也有些说不清楚,因此,“和平环境下的普通生活中勇敢是什么,它的表象是什么”是我们谈培养勇敢的第一个理论问题。

(2)勇敢肯定不是鲁莽,那么,勇敢和鲁莽区别在哪儿?不勇敢与谨慎的区别又在哪儿?如果有人说:那个学生跳跳箱、上单杠都是第一个冲上去,有时一下子就摔下来了他也不害怕,真挺勇敢的。那可能就有另外一个人会说:那不叫勇敢,那是冒失,是莽撞,是二。你怎么认为?如果还有人说:那个学生在跳跳箱、上单杠时,总是躲在后面,瞻前顾后、犹犹豫豫,虽然也做了,但总感觉他缺乏勇敢精神,太胆怯了。但可能也有人会说:那不叫胆怯,那叫谨慎,叫三思而后行,那是聪明。你又怎样认为?因此,勇敢和鲁莽的区别,胆怯与谨慎的区别是困扰我们研究勇敢精神培养的又一个理论障碍。

(3)勇敢是天生的吗?勇敢都能培养吗?有些勇敢需要培养吗?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天生豪气,见义勇为,遇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样的英雄我们在小说里,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人天生懦弱,更有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如患有恐高症的人。面对这些天生的因素,我们又有疑问了:武松的勇敢真的是培养出来的吗?那患有恐高症的人真的可以培养得去勇敢地在山涧中走钢丝吗?我们至少在感觉上是否定的回答。还有,就算是我们能把那些患有恐高症的人培养得可以去勇敢地在山涧中走钢丝了,有这个必要吗?如果没这个必要,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呢?这是培养勇敢的第三个理论问题。

(4)勇敢有对和错吗?大家都认为勇敢是个褒义词,但是好像有些行为很勇敢但社会影响很恶劣。前些日子有被逮捕的“二环十三郎”的飙车录像,其景象惊心动魄,如果是在赛车场里,我们一定会说他真勇敢,但在二环上呢,就不叫勇敢,那叫什么呢?疯狂?赛车场里为什么不叫疯狂,叫勇敢?八路军战士不怕死、敢冲锋,那叫勇敢;但法西斯的士兵也有不怕死的、敢冲锋的、不投降的,他们的行为我们肯定不叫勇敢,那叫什么呢?这样的例子就多了:武松的拔刀相助和黑帮的两肋插刀,勇士的车轮前救人和闯红灯的车前抢道,其实行为完全一样,但都叫勇敢谁都觉得不合适。因此,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如何教学生好的勇敢而不做坏的“勇敢”,是我们培养勇敢的第四个理论难题。

2.解析勇敢

(1)勇敢是什么?笔者认为:在和平年代高层次的勇敢应该是:“面对危害别人的危险,敢于挺身相救的勇气和能力”。在和平时期没有战争的枪林弹雨,但依然有着许多天灾和人祸的危险,面对这种危险的挺身而出和舍身相救是勇敢的最高表现。而中层次的勇敢应该是:“面对需要又热于去克服困难和困境,敢于去冒险去承担的勇气和能力”,如在风雨中为漏房上房铺瓦等;而低层次的勇敢,就是敢于在模拟的危险中去挑战,去拼搏,如拓展训练、极限运动等。这些勇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正能量,代表着健康社会的勇气和精神。

(2)勇敢的构成是什么?我们这里说的一定是好的勇敢。好的勇敢构成:第一是好的“三观”,只有好的“三观”才乐于勇敢、敢于牺牲,才有责任心的冲动;第二是勇敢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根本不会游泳,那么他具有多好的“三观”和勇敢精神可能都不能下水救人,因此勇敢需要能力;第三是智谋,是审时度势的智慧举动,勇敢不是莽撞,勇敢也不是愚蠢。

(3)好的勇敢和不好的“勇敢”的区别。区别就在“三观”,就在道德,就在价值观的区别,好坏的勇敢的区别就是要看勇敢后面的道德感和社会公益性。好的勇敢为正义,不好的“勇敢”为邪恶;好的勇敢为别人,不好的“勇敢”为自己。

(4)探讨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勇敢?笔者认为:培养勇敢的路径大致可以如下:告诉学生勇敢是为正义为他人冒险的义举→举例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勇敢和不好的“勇敢”→举例告诉学生勇敢绝不是莽撞→举例告诉学生勇敢也需要有能力有本事,要认真学习游泳、武术等技能→举例告诉学生勇敢的精神是靠平时一点点养成,因为懦弱也会成为习惯→培养学生要敢于挑战,多让他们参加一些拓展性的练习,让他们体验勇敢→要增强学生的体能和实用性的技能→要多创设需要勇敢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有勇敢的信心→要创设互相帮助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帮助人的乐趣→要用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去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敢于见义勇为的信念。

六、小结:要将体育办成“走心的体育”

无气力、无敬畏、无感动、无规矩、无神经、无关心的“六无少年”曾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民对他们青少年状态的形容,现在许多中国的青少年学生越来越可以用这个“六无”来形容,而且当下中国对“熊孩子们”的担忧也越来越多,而相对的是,中国的品德教育又是如此的疲软和无力。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更应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因为中国学生的德育问题许多都来自于中国的教育“太软”“太柔”“太女性化”,而这正需要阳刚的体育去强化青少年的体质,去钢化中国下一代的精神。但是现在的体育“不走心”,体育中的德育更是“高大上”和“假大空”,我们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很多需要我们培养的品德到现在也说不清楚,我们在目标里写了千百遍的培养目标到现在还没有“教材”和教法,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沉下心来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去教材化、去实操才好,面对“立德树人”的方法论的缺乏,我们现在应该是少一点“主义”,多一点“主意”才好。

猜你喜欢
品德立德树人体育教学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