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生眼中的“美丽化学”

2015-11-05 14:23陈东勃吴新建张贤金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美的化学美丽

陈东勃+吴新建+张贤金

[摘 要]

分析学生缺乏“化学美”感受的原因,阐述“美丽化学”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实施“美丽化学”教育的途径。认为构建学生眼中的“美丽化学”,重塑化学正面形象,对中学化学教育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

化学美;反应;构建

党的十八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构想,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作为一门科学教育课程,中学化学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重要贡献、正确认识化学对环境的某些消极、负面影响,真正感受“化学之美”,提升化学学习的热情,进而转化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化学教育工作者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本职岗位上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何构建学生眼中“美丽化学”的探索和实践。

一、学生缺乏“化学美”感受的原因分析

(一)新闻媒体的负面导向作用

诚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化学品引发的公众事件也不断增多,每一事件都触动着人们的神经。不管是公众熟悉的氨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浓硫酸,还是不熟悉的苯、甲醇、苯酚、液氯、硝酸等,每每事件一出,媒体新闻总会冠以“化学品泄漏”,使学生心里又会嘀咕了:“看看,又是化学惹的祸。”;还有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冒出不少化学名词,学生们耳熟能详,如有毒大米中的镉和石蜡油,牛奶中的三聚氰胺,鸭蛋中的苏丹红,腐竹中的吊白块,浸泡食品的福尔马林,猪肉中的瘦肉精等;还有近年来的“朱令的铊中毒”案件、“浓硫酸泼熊”事件、叙利亚的“化武风云”、北方雾霾污染等等……,无一不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一不对学生们产生“化学恐惧阴影”。而往往面对上述事件,许多新闻媒体记者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只报其表,不解其理,错误的“新闻”负面导向导致社会乃至学生对化学的误解。然而,有谁会因为用电事故而非议电本身?又有谁因为交通事故而排斥交通工具?化学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可见一斑。

(二)教师对化学的“美丽”教育认识不足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其中蕴含着很多的美,然而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并不注重化学美的体现。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①受中高考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挖掘中学化学中蕴含的丰富的美,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备一备“美丽化学”的有效教法,而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②受到考试评价机制的影响,教师的精力集中在化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而不愿意去表现化学美和创造化学美,因而也就不会积极引导学生去领会和创造化学美了。

(三)学生对化学的“美丽”认识欠缺

多数学生因受社会现象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对化学的认识存有偏见,虽然知道化学也有美的一面,但是对化学的“美”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还未从理性的层面上去认识化学的美。比如,对化学用语的学习,很多学生还停留于是学化学的需要,“痛苦”地去背去记忆,不能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无法体会美在其中的存在即化学用语的简约性和意义表达的高效性,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就不会有美的享受,更谈不上去创造化学美。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美丽”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具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相结合的特点。通过这一特点,将化学中的图表美和直观美展现出来,可以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审美能力,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化学理论表现出的简洁美和化学史中的“真”“善”“美”有助于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化学专业的学习中来,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化学人才。

但是,基于前面所论述的现状,对中学化学学科而言,是极为不公平的,对化学科学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我们认为:矫正学生个体的错误化学价值观,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美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实施“美丽化学”教育的途径

如何改变化学在学生眼中的形象,教会学生分辨是非,辩明事理,给化学“正名”呢?教学中,笔者常用的实施途径如下:

(一)利用初三化学的“美丽”启蒙

初三化学的第一节课,作为启蒙课,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关系到化学在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印象,也关系到学生日后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笔者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势,进行“美丽”启蒙,把学生们心里的求知欲激发出来,点燃他们学习化学、爱上化学的热情。在教学中,笔者先将事先用酚酞写过字的白纸(一开始不显字)贴在黑板上,由于是第一节课,学生安静好奇,瞪着大眼想知道老师要干嘛,接着笔者用壁壳透明装有“清水”(含氢氧化钠)的喷壶将“水”喷洒到白纸上,纸上立刻显出一排红色大字“什么是化学?”,学生第一次目睹如此奇妙的变化,纷纷惊呆了。笔者趁热打铁,问道:“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作答,笔者并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进一步给学生们展示了几个化学“魔术”。为了体现化学“魔术”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笔者积极与学生互动,共同完成了“清水变牛奶”(向学生借“气”,吹入澄清石灰水)、用水点“灯”(向学生借水,滴到藏有一粒钠的酒精灯灯芯上)、空瓶生烟(向学生借“手”,抽走两瓶分别装有氯化氢和氨气对扣在一起的集气瓶中间的玻璃片)等趣味实验,将学生的情绪推到高潮:原来化学这么有趣,化学这么美。接着提醒学生,如果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就要学好化学。就这样,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埋下“美丽”的伏笔,也为他们奠定了终生喜爱化学的基础。

(二)利用化学新课的“美丽”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台好戏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才能抓住观众的心,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在教一节新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总是习惯将新课中所涉及的物质引发的灾难性事件作为导入新课的情景。笔者认为,这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给学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化学怎么这么“丑陋”!其实,学生这样认为是正常的,因为教师给他们展示的总是化学里“丑”的一面。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多为学生展示化学“美”的一面,避免用这类恶性事件作为“噱头”来导入新课。

例如,讲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以前笔者总是用“死狗洞”或“地窖里的一个西瓜三条人命”等故事导入,现在改为用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精美场景或让学生吃跳跳糖创设情景导入,使学生对二氧化碳有了一个美好的印象;又如讲到氯气的性质时,以往通常都通过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使用氯气作为武器”或“某地发生氯气泄漏造成的浸染”等材料导入新课,现在改用“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和制聚乙烯等”精美图片创设情景切入新课。

(三)利用化学实验的“美丽”演示

教学实践及许多调查表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艳丽的色彩、奇特的气味及其他奇妙的现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所以化学实验是实现“美丽化学”教育的主战场,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施。

第一,从现象上下足功夫,努力放大其所蕴含的美丽因素。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做好并尝试改进教材中的每一个演示实验,例如讲到酸碱指示剂时,用喷水壶向一张事先用酸和碱画好的画上喷洒石蕊试液,顿时出现一副简单的中国山水画;又如讲到氨气的“喷泉”实验时,笔者对该实验稍作改进,尖嘴喷嘴换成球形多孔喷嘴(自制),使现象更逼真、喷泉更美丽;白磷自燃实验,经过笔者重新设计,变成柔美的“天女散花”;当然,还有铝热反应实验中壮美的“火山爆发”等等。每一个成功的实验都扣人心弦,让学生屏住了呼吸,在享受美的熏陶之余,还激发了他们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愿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用大号仪器、对比实验、色差背衬、投影放大等,使现象更清楚、美丽。

第二,从操作上想办法,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演示中来,体验化学实验的“演示美”。在学生基本掌握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将既安全又简单的某些演示实验让学生代替教师,登台操作,当众示范。这种“生演生看”的做法,不但使学生获得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还调节了课堂气氛,吸引了更多学生的注意力。参与演示的学生操作认真,一丝不苟,下面的“观众”评头论足,各抒己见,充当“裁判”的教师及时纠正错误。实践证明,这种演示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美丽”的印象,经久难忘。

(四)利用化学材料的“美丽”用途

材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材料得到了发展,新型材料不断涌现,在教学中可借此加以介绍一些神奇的化学材料,来认识化学的材料美和创造美。如电影《变形金刚3》中的“鸟人”,为什么会滑翔?如果换穿一件雨衣,还能飞吗?原来采用的是韧性和张力极强的尼龙织物,是一种特殊的有机合成材料;还有生活中煮饭用的不沾锅,表面用的是聚四氟乙烯材料;教材上有一幅“小猫烤火”的图片,小猫站在玻璃板上却安然无恙,这种神奇的玻璃板是人造有机高分子材料——聚硅氧烷(可耐受2000℃高温);我国的探月工程,特别是最近在月球表面着陆的嫦娥三号和玉兔号月球车,在温差达三百多度的月球上没被烤焦和冻坏,其主要原因是“身被”各种国产新型、特殊的材料等等,以上所有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对化学材料的“美丽”用途产生深刻的印象。

(五)利用化学世界的“美丽”物质

自然界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也是如此,体现着与大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其中物质的颜色,如酸碱指示剂的姹紫嫣红、液溴和氧化铁的红棕色、胆矾的蓝色、绿矾的绿色、硫粉和过氧化钠的黄色、碘蒸气的紫红色……,物质的三态变化又在演绎着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动态美;还有物质的形态,如无色水晶的无瑕透明、金刚石的夺目光彩、红蓝绿宝石的晶莹华贵……无不给人以美的视觉冲击,大大加深学生对化学的好感。

此外,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化学家的“美丽”精神、化学用语的“美丽”语言、微观化学的“美丽”结构等来构建学生眼中的五彩缤纷的“美丽化学”,使学生消除对化学的误解,用美的眼光看待化学、乐于学习化学并喜欢上化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公民。

[参 考 文 献]

[1]吴玉萍,张森,玮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J].WTO经济导刊,2013(1).

[2][5]杨振忠.化学的美丽与未来[J].化工管理,2013(6).

[3]唐纪轩.漫谈铝的同族兄弟——铊[J].高中数理化(高三版),2007(12).

[4]后勇军.化学是一把双刃剑--重视安全教育和人文教育[J].华夏星火,2013(12).

[6]刘健梅,韦宝光.引导学生欣赏化学的美[J].广西教育,2013(30).

[7]吴中英,吴晓林.发现化学之美感悟科学魅力[J].化学教育,2004(2).

[8]李向明.化学之美[J].山西教育教学,2010(8).

猜你喜欢
美的化学美丽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我们创造美丽
奇妙的化学
平凡又美丽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奇妙的化学